•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公务员:七年》 (3人在浏览)

112211

高中二年级
注册
2009-02-22
帖子
629
反馈评分
0
点数
0
如果转帖也能参加征文拿本书就好了,唉,转帖也辛苦的嘛,唉。。
=========================================
第一章:继续还是放弃,写在最前言page1 S\"/=|\
第二章:笔试和面试,各有绝招 page6 bk@F/KqL
附录一:年轻公务员职场推荐十资料 page11 b~khb!]
第三章:“场”与“破场”,第一目标 page14 Y )kO"
第四章:学者和江湖,领导的分类 page16 a#iJXI
附录二:年轻公务员职场十“悖论” page20 tta\.ic
第五章:政务和事务,two roads (一) page22 |K(j}^1k
第五章:政务和事务,two roads (二)page23 VCzmTnD
附录三:年轻公务员职场推荐十本书(一) page26 1l$c*STK
附录三:年轻公务员职场推荐十本书(二) page29 [whX),3>
第六章:做事和做人,what’s the question?(一) page31 czMThm
第六章:做事和做人,what’s the question?(二) page33 "0JG96&\
第六章:做事和做人,what’s the question?(三)page37 F ] e]
第七章:神形兼备,表达之道!(一) page56 otQulL)T/
第七章:神形兼备,表达之道!(二) page62 W\V'o Vt
第七章:神形兼备,表达之道!(三) page63 K:pPZ|
第七章:神形兼备,表达之道!(四) page 64 C5Fk>[fS
第七章:神形兼备,表达之道!(五) page69 HmWU;9Vn+
第七章:神形兼备,表达之道!(六) page70 )Mw<e
第七章:神形兼备,表达之道!(七) page 80 =+K2`=y;WF
第七章:神形兼备,表达之道!(八) page 81 g3r4>SA
附录五:文字工作十误区(一) page86 F9DY\EI
附录五:文字工作十误区(二) page90 $3aq+w:
附录五:文字工作十误区(三) page94 Nqih LUv
附录六:公务员职场推荐十影视(一) page98 $is|B9B
附录六:公务员职场推荐十影视(二) page102 86[/NTD<-
附录六:公务员职场推荐十影视(三) page130 0/".2(\}T
第八章:积累和机遇,以时间换空间!(一) page108 +}IOTw" O`
第八章:积累和机遇,以时间换空间!(二) page110 wB(A['k
第八章:积累和机遇,以时间换空间!(三) page111 m'|{AjH z6
第八章:积累和机遇,以时间换空间!(四)page114 kHj|:,'sV
第八章:积累和机遇,以时间换空间!(五)page117 $ b Q4[
第八章:积累和机遇,以时间换空间!(六)page119 {VWX?Mm
第八章:积累和机遇,以时间换空间!(七)page124 qT( 3M9!
第八章:积累和机遇,以时间换空间!(八)page125 1BQB8i-,
第八章:积累和机遇,以时间换空间!(九)page127 d|UK=B^x
第八章:积累和机遇,以时间换空间!(十)page129 &|t*9 D
附录七:一场完美的遴选考试的十要素 page120 l56D?E8
第九章:对手和朋友,谁是谁的谁的谁。(一) page132 <"|BuK
第九章:对手和朋友,谁是谁的谁的谁。(二) page134 P{ AJH1
第九章:对手和朋友,谁是谁的谁的谁。(三) p139 [C@0&[[
第九章:对手和朋友,谁是谁的谁的谁。(四) p141 <VB;J5Rv
第十章 轻重缓急,三头六臂的秘密!(一) p146 p 4k*vuu>
第十章 轻重缓急,三头六臂的秘密!(二) p154 a8K"Z-LlQ
第十章 轻重缓急,三头六臂的秘密!(三) p169 1-.UkdZ}
注:以上页码为原帖页码,与本贴无关哈!
===================================================
第一章:继续还是放弃,写在最前言。
首先说明一下,这可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公考帖子,如果要算,只能算“后公考”帖子,我看包括“田老鼠”在内的各位版主,都希望“考上者”回来帮助“在路上”的兄弟姐妹。我现在回头看“公考”,现在的认识的确和当年的角度、深度、高度都不一样。我当上公务员后,也被抽调为工作人员参加过公考的考务,也许你考试时的“巡考员”、“计分员”、“引导员”就是我。考试中,我也为他们在考试,特别是面试时的表现,叫好或是抱歉。
这个帖子的目的,是想理理自己几年来做公务员的思路,既做到尽量真实,但为了论坛的纪律和自己的工作,也得有所保留。也为大家提供借鉴,也希望大家理解。可能我的年纪比各位都大,或许以后在职场我是你们的同事,所以,希望版主们不看僧面看佛面,手下留情吧。
我叫万川,2002年法学院毕业,03年公考过关。法学专业注定了我必然走进公务员的圈子。大学班200人不到,现在看,70%分布在从公考到选调,从乡镇到国家部委,从政府到党委、从条条到块块、从人大政协到司法系统的公务员序列。剩下的30%,有很大一部分在边防、消防、武警这样部队里,一方面他们的体系实际上是参照公务员的,另一方面,他们迟早也得转业变成公务员。剩下10%几的人,要么是律师,要么在公司里面做法务。这么多年下来,有成功的,有平常的。成功的继续上演着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仍然孜孜不倦的寻找着考公务员的机会--虽然越来越难考,虽然他们有可能会比像我这样的先入者慢一个节拍。但无论如何,法学院的毕业永远离不开公务员的圈圈。
职业和婚姻是一个男人最重要的两样东西,有趣的是,它们之间也有相通之处。我02年毕业,03年考上公务员。七年了。就像结婚七年的时候,情况会强迫一个人去思考,是继续,还是放弃。七年来,工作熟练当然仍有挑战,关系和睦虽然也有暗流,磕磕碰碰已经结束但眼前也不是平坦大道,各项程序都很上手但是也有其他职业的诱惑。人生如此,婚姻如此,职业也如此。
无论是开始还是结束,都别不了了之。
==============================================
第二章:笔试和面试,各有绝招
80后可以称为考试的一代,虽然我们从小就想摆脱它。小学初中一直在考,远远伴随一个模糊的希望,如中学的时候父母说:“考上大学就快活了”,结果考上了发现压力更大,还得继续考,要考研、考博、考公务员。各位兄弟姐妹中肯定有很多人对自己说,“考上公务员就快活了,以后再也不考了”,实际上这个快活也只管很短的时间,考试还将成为职场进步的一个重要渠道。研究过组织人事政策的兄弟姐妹明白,往后选人用人的主要方向是“提高竞争性选拔的力度”,直白一点,还是得考试!包括:“选调考试、领导干部公开招考、单位内部竞争上岗”等等。这就是我给大家的第一个忠告:“永远不要放弃考试的能力,并且要不断提高考试的技巧”。
七年来我是基本这样做的,除通过了公考和在职硕士学习之外,一共参加了三次选调考试、一次考博,全部进入面试,最后成功的是两次选调。由于同步进行,所以只能选择其一,完成一次职业的转变。有人比我的密度还大一点,我的一位博士考友,也是公务员同事,基本是在同期准备博士和主任科员到副处的公开招考,两跃均顺利通过,可谓牛人。考试形式上,有传统的答卷,主观和客观题;有半天实地调研,半天写调研报告;有给材料写领导讲话;有大家熟知的结构化面试,也有较为新颖的分组讨论和拓展训练。此外,就像第一章说的,我还被抽调参加了好几次考务工作,试着换个角度来看考试的问题。
补充一点有感受的,我公考的时候行政能力测试强,专业课弱,笔试第三,几乎到放弃的边缘,但面试大幅超出,后来居上,第二是我大学很要好的兄弟,其间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选调考试也是一波三折。但后来看多了就发现,考试过程中出现意外、波折、翻盘、黑马、好运的几率其实不小,估计能有10%吧。但我们不是西班牙队也不是德国队,永远没有一只叫保罗的章鱼指点迷津,需要独自承受所有的压力,这10几天到几个月的时间或许很长,但希望仍在。这是第二个忠告:“内心强大,承受压力,坚持到底”。
说说技法。我把考试分为科学和艺术两类,艺术的比重稍大一些。这样分类的意义在于,科学类的考试是有标准答案的,你有可能达到100分,实现完美;而艺术类的考试,虽然有要点、有规则,但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照搬照抄,没有真正的经典,没有必胜的牛人,你只有不断创新,在改进中进步,通过不断超越自己来超越别人。
一个例子,我在面试考务中,经常连续见到考生进来后,给考官组鞠一个90度的日本式大躬。考生的想法是,给考官留个懂礼貌的好印象;而实际上留给考官的第一印象是“这孩子是经过面试培训班培训的”。问题出在哪里?不自然。这是考试,第一印象考验你以后到单位如何和人相处,看你是否怯场畏生,是否过于油滑老练。自然而不是机械的和人相处,贴近自然,这就是艺术的法则。
考试的科学性方面,我以结构化面试中的时政题和申论、文字材料为例。这里面科学的成分就是知识点,大家都有不少考试书,应该也看过中宣部的理论热点面对面(今年叫七个怎么看)和人民日报的社论、评论等等。首先知道的就是内容,某块有哪些知识,比如最新的人才工作、产业升级、城乡统筹等等,它们涵盖了哪些要点要干啥。知道要点,你才刚刚起步,如果你考上了公务员,以后走上领导岗位,你就知道,这种对政策文件的了解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有一个专有名词来形容DD“政策理论水平”。
其次你需要知道是“逻辑和关系”,中央和省出台文件虽然都是“官话”,但并不是空话和套话,这些文件绝大部分都有的放矢,对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问题、面临如何的形势、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是清清楚楚、针对性强,关键要弄清关系。此外,一些业务和工作之间也有交叉、相通和涵盖关系。比如说,纪委最近出台的廉政准则,和党风廉政责任制,和惩防体系建设是什么关系;调结构转方式和产业升级、节能减排、自主创新是什么关系;城乡统筹和三农工作、民生工程、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是什么关系等等。以上的知识点是个庞大的体系,需要你了解和熟悉,在心中搭起一个比较清晰的逻辑框架。越清楚和熟悉,你在答题的时候就越规范、成熟、老道而有分寸。
最后,要掌握最新的知识、动态、形势、政策。这是公务员考试,不是物理、数学考试那样几百年前就固定下来的,这里面的内容和知识是“与时俱进”的。要去看政府网站,要去上人民论坛,也要自己学会分析。
再说说艺术的成分,这其实是脱颖而出的关键。大部分人了解了基本的知识,也能用相对规范的方式(说和写)来表述,那怎么让考官给你一个最好的评价呢。我看过不少人在面试,当看到一个衣着普通、长相一般的兄弟姐妹,突然有了耀眼的表现,那种感觉就像小时候看人玩街机时,有人放了“大绝招”时的激动,虽然表面不动声色,但内心会赞一声“这就是他平时下的功夫,厉害!”,相信考官也是一样(分数说明这一点),归纳一下大概有几种:
一是态度自然。丝毫不见紧张和压力,行为合乎规范,语气不卑不亢,语速不紧不慢,内容娓娓道来,永远面带微笑,没有不合适的停顿、表情、手势,一切都恰到好处。每一个被八九个考官、考务和两台摄像机包围的考生,都明白真正做到这一点,不容易。
二是形式优美。能够把充实的内容放在较为规范的语言段落之中,比如说“以人为本”的问题,有个考生大概花了一分钟列提纲,最后说了几点,感觉就像一篇好文章有启承转合,最后几点我记得“一是把政绩观和考评体系从什么向什么延伸;二是把工作作风和工作效能从什么向什么转变;三是把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从什么向什么发展”。要知道,考官都熟悉文字工作,很多都是“笔杆子”出身,这样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三是思考辩证。记不清罗斯福还是杜鲁门说过,政治和经济都是双臂理论,要永远记得一方面,另一方面。比如说,“如何看腐败案件”的问题,我就记得一个考生说过,“这纵然是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律己不严、腐化堕落,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在制度、管理、监督、教育等方面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然后再把知识点跟上,很好。这样的例子很多,包括“用工荒”的问题怎么分析,如果是我,我就会说,“这既有经济在加快发展、调整转型过程劳动力供不应求的客观因素,也反映了劳动就业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工作仍需改进。解决劳动用工问题,企业是主体,但地方政府责无旁贷”然后跟上知识点。你们看到,我在这一共辩证了两次,最后还是落到重点上来。
四是内容新颖。记得有一位考生在说“绿色GDP”这样的考题时,一开头就说,“我最近看过一本书,叫狼图腾,讲的是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故事”然后非常简短的介绍草原的生物链,以及狼被滥杀后,内蒙古草原变成沙尘暴的起源,再进一步引到科学发展观上来。这就是虚实兼顾,他比别人就多了这个故事,但也就是这个故事让人记住他。还有一个人,在回答一个地理类联想题时,说“看到这个题目,让我想起五千万年前,地球上被大海覆盖、汪x一片,慢慢物种演变,人类出现,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才有我们今天的城市和农村”,然后再转向主题,但他的回答立刻就有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开阔磅礴的气势。
五是以情感人。这种少见一些,作用也不是特别突出,但的确存在。有的考生,善于把考题和当前最时新的事件联系起来,引起考官共鸣。记得不太清楚,好像是哪一年奥运会,有考生答题时说,“刚刚在候考时(请注意这个时间),我在电视上看到,王义夫在克服自身困难为中国夺到一枚金牌,最后被人抬下运动场,看到这一幕,很多人落泪了,我也落泪了,真是艰难!,但人生。。。”然后联系考题,进行发挥。
等等吧,还有其他的方式,法无定法,希望大家去探索和创造经验。很多时候,独创是必须的。这是一场人的竞争,当大家都知道某一方法的时候,它的效果就会下降,所以,只有超越自己、不断创新,才能超越别人。最后的忠告是:“科学性和艺术性要结合统一,神形兼备才是王道。”
两条经过实践,较为简单的面试建议:一、要在考前适当猜题,事先准备。我曾经在一次面试前,自己写了20多个小段落,遇考,拿上就用。二、要多经历考试。可以请家人朋友下载大量的考题和答案,请他们做考官,严格执行考试时间,别怕丢脸,完全临场发挥,最后由他们点评。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 2010.7.29晨
 
附录一:
公务员职场推荐十资料
做公务员容易,做好公务员难。这是我的切身体会。也可以说,做领导容易,做好领导更难。难度的一种,来自于枯燥。我见过不少有本事的且在一定级别的领导,他们的主要读物只有一种,就是“文件”。应该说学习文件,是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唯一的途径,因为它是源头,是正宗,是单纯。没有经过其他人的手来粉饰、过滤和筛选,没有口口相传的误导和误会,没有主流媒体或非主流媒体的倾向性干扰,这两种倾向性的对立如此尖锐,甚至无法用理性和客观来形容。
但问题在于,面对文件,你是否真的能坐的下来,读的明白,看出门道,体会要领,掌握规律。真正的领导(中国不喜欢用政治家这个词,虽然我很希望能这样形容),一定拥有这样的能力,所以他层次比你高,看的比你远而全面。
今天推荐的十份东西,有文件、有书籍、有刊物、有报纸或是有网络媒体。但推荐的理由只有一个:我认为可以提高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
1、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系列
推荐理由:全面。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是一项制度,无论在中央、省级、市级、县级这是都是最全面的工作报告,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也只有在这样的文件里,你才能看到一级的最全面的工作,才能知道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为何是并列关系,且处于最高层;才能知道各项建设里面,又涵盖了哪些具体工作;才能知道全面之下,谁前谁后,谁重点谁辅助;才能知道具体工作的归属、涵盖和交叉的关系。这就是所有工作的总纲,就像诸如《九阳真经》、《乾坤大挪移》这样的武林秘籍的的总纲一样,新入门的公务员最好是常带常看,我抽屉第一层第一份材料就是今年的省委常委会向全委会的汇报。
缺点:不太好得到,有的地方可能会把这份文件带上密级,中央级我也没见过。如果得不到,到网上搜搜其他省、其他市的,虽然不能突出当地特点,但从全面掌握的角度,还是值得一读的。
2、国家发改委中国改革体制研究委员会《改革内参》
推荐理由:问题。前面有筒鞋问我是否应该看《半月谈》?看《半月谈》的理由,一是及时,二是热点,三是主流,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些当前存在的问题。实际上,问题是工作的中心,是改进和推动的抓手,是分析的开始,是对策的起源,也是每一篇文章中最精华部分。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能看到的大部分文件和媒体报道都缺乏这个方面,牛博这样的地方,确实又失之偏颇。可以讲问题的一般都是内参级的刊物,如新华社内参,还有其他的领导参考等等。而这本《改革内参》,我则认为更为出众,问题前沿,分析深刻,眼光独到,知识专业。作为年轻公务员,需要学习的,不光是现在有什么问题,别人怎么看这个问题,更要学习的是分析和说理的方法,以及具有针对性对策建议的提出。
缺点:难得到,我也刚刚断了粮。这本刊物有密级,但密级不高,科级干部可以通过机要来订,此外,这是发改委系统的刊物,如果在发改委系统有熟人,试着借来看看。实在弄不到,也不要强求,其他的内参和《半月谈》或是一些论说类的文章可以多看,虽然浅显一些。
3、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相关文件系列
推荐理由:政治。面上的工作以经济、政治和社会,三项为重。而政治,在我国被称为党的建设(狭义上说,没有包括政治民主协商)。这个系列的文件,包括中央的部署和各地各级的实施意见和办法,其内容涵盖了当前党建的要点和重点。你将明白理论学习、民主集中制、干部工作、党风廉政、作风建设等等工作的权重比例和具体措施。
4、政府工作报告系列
推荐理由:经济和社会。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政府具体操作、执行,其重点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今年,我的包里永远带着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小白本,没事拿出来翻翻。没有比这个更实在的材料了。你想知道当地情况,就看省长、市长、县长今年的报告。看看去年做了哪些事情,今年又要做哪些,哪些做到了,哪些没做到,自己评估一下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你将会对经济和社会建设做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且这是没有任何密级的,简单易得。
5、经济工作会议报告讲话系列
推荐理由:经济和深入。经济建设是中心工作,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这份材料较政府工作报告来说,更加即时的而深入的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并提出下一步工作重点。如果有密级的话,也不用怕,一般党报都会报道这个会议,宣传稿上有要点。
 
不懂编辑,看起来好晕。。。。。。。。
晕了。。。。。。。。
 
第三章 : “场”与“破场”,第一目标
马克思以“商品”为切入点,展开了《资本论》的论述;我前思后想,最后以“领导”为主要内容写第三和第四篇帖子,想必大家能够理解。作为新入职场者,领导可以说是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人,更有甚者,他就是未来的你,你就是年轻时的他。不管承认与否,客观规律如此。宏观全局上,领导可以影响你的理想、目标,影响你的道路选择,影响你的人生轨迹;具体而微者,他能影响你的想法、心情,影响你的工作效率,影响你的生活乐趣。公务员工作是协作性工作,我们在职场的位置,往往是“手”、“脚”、“口”,有的时候也当“耳”,甚至是一部分的“脑”,但真正的“大脑”和“中枢”,只能是领导。他具有决定权。为了实现他的决定权,组织上赋予了他一定的奖惩权,就是这样的奖惩权,将会影响我们。

初入职场,觉得领导,无论是直接领导,还是大领导(我在省直部门,直接领导是处级,大领导是厅级),都有一种“场”。虽然很难描述,但似乎真的存在。这种“场”,让你在他的面前,有一种“紧张”和“失措”的感觉,似乎你永远和他有很远的距离。有的时候是因为他的想法和你的不一样,有的时候是他突然的批评或表扬,有的时候仅仅是沉默或是不经意的表情。这就是层级和位置带来的区别,你对领导的关注将永远大于他对你的关注。职场的第一阶段,很多人说是要做到和单位同事关系融洽,但我认为,第一阶段最重要的目的是需要消除这种“场”,因为只有“场”消失了,才意味着你和领导距离的拉近,才意味着相互间了解和信任的开始,只有这样工作才算真正起步,职场也才刚刚上了正轨。

《科幻世界》上有一本著名的小说《三体》,应该有人看过。里面提出“面壁”和“破壁”的概念。我很欣赏。借鉴一下,就叫“场和破场”吧。“破场”的时间有长有短,那本著名的官场小说《沧浪之水》,最近被拍成电视剧,主人公池大为“破场”的过程天雷地火,花了整整10年时间,但一般人也就1年左右,我的第一个岗位如此,我的同学们也是如此。我的第二个岗位大概只要了半个月。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个岗位的领导,比第一个岗位的级别更高、责任更重,能力更强,个性也更鲜明,能短时间进入角色,应该得益于对规律的把握。

“破场”是调整自己的过程。公务员职场上,我们改变不了环境,只能改变自己。大概有四点。

一是心态端正。领导虽然位高权重,看似离距离很远,年龄上也就是我们的父辈,想一想在家里如何和长辈打交道,就以这个基准,以父辈之礼待之,礼貌、尊重的同时,也无须“过于”谦虚、懦弱和退缩。

二是细心观察。沉默和耐心是公务员职场的永恒武器,但沉默的同时,更要学会观察。看领导如何说话,怎么做事,如何代人接物,有怎样的性格,工作上有怎样的目的和重点,有如何的轻重缓急。用眼睛看,用脑子思考,用心感悟。

三是正确行动。一般说来,会有很多人告诉我们,要想在领导前面,做在领导前面,领导的需求就是你的工作。这些话当然没错,但是,我想说的是,领导的需求也有层次之分,比如你有两个手下,其他各项相同,只是能力上有区分,一个能够在上楼前帮你按下电梯,另一个能主动帮你搞定明天面对更大领导的汇报稿,并且让更大的领导赞赏有加,你会觉得哪个更重要?所以这里的忠告是,当然要做领导的手,做领导的脚,主动为领导做那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但是更要学会做领导的“脑”,学会帮领导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个就叫做能力。

四是领导之外。一直以来,我都在说领导,但千万别做成厚此薄彼,因为领导对你看法,除了他自己的观察,也来源于其他人的看法,就像别人无意的一句话,或是办公室、餐厅、车上几个人不经意的议论。中国历史上和民间历来对此很有研究,并有个著名的专有名词--“做人”,题目太大,下次再说吧。但是与人为善,待人以诚,在我看来,似乎是最好的方法。

最后再说一点,一个反面教材。现实中我见过不少,历史上也有。大家也都看过很多种版本的雍正和年羹尧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点,“破场”之后,很多人头脑发热,或是和领导称兄道弟,或是居功自傲,或是没有了那种上下级之间的尊重、礼貌和距离。这个,我是明确反对的。要永远记得上下级关系,永远记得尊重,永远保持自己的谨慎。领导和你亲近叫做平易近人,你和领导随便叫做没大没小,这就是公务员职场的辩证和统一。
========================================
第四章: 学者和江湖,领导的分类

模仿是进步的开始。公务员职场更是如此。

上一章说如何和领导处理好关系,这一章讲讲向领导学什么的问题。到底什么是领导的必备素质,什么又是领导的必备能力,他工作如何推动、遇事如何处理、危机如何解决,他的“场”是如何形成的,他在职场上有怎样的直觉和核心竞争力。

初入职场,最大的困难来自于信息的失真。当你真的想向领导学习时,这个问题更为突出。比如我,三代贫农、白手起家,对于官场领导的认识,来自小说、电视剧和父母亲戚的传言,家里亲朋好友都是工人农民小知识分子,他们对政府官员、领导干部能有怎样的认识?无非忠者大忠,刚直不阿两袖清风,为民做主伸冤请命;奸者大奸,行贿受贿买官卖官,滥用职权吃喝嫖赌。加之官场小说的影响,后者的印象似乎还深刻一些。所以,第一印象就有问题,还没开始工作,心理先失衡。在“破场”之前,距离远、规矩多、面纱重,看领导看不清。“破场”之后,真实一些,但是影响仍在。有一些“好心人”会告诉你一些“内(原来你是敏感词,这些敏感词是打击广告的吧)幕”----某某领导是的父亲母亲是谁谁谁,和谁谁谁家的世交;是哪位更大领导的“人”,和哪几个领导是同一派系相互扶持,等等等等。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等“公考”进入的公务员,出身寒门,无权无势,也无像郭靖、杨过、虚竹、张无忌这样的机缘巧合,徒有一颗想上进的心,岂不是折磨死自己?

七年之后,再看这个问题,心态平和很多。

心态的改变来自于阅历的增长,七年来认识了很多领导,也接触他们的私人生活,发现他们既非大忠,也非大奸,就像你我父母长辈一样,是平常的人。在省城、在北京更是如此,或许县处、厅局级领导只是一个路边打的、提篮子买菜的路人甲。在他们的仕途里,那些“外力”的影响可能或多或少的存在,但“传说”有些夸大其词。人的成长,机遇、提携当然非常重要,但可遇不可求,这些抓住机遇者的背后,付出的汗水、打下的基础、练就的能力往往不被人知。

更重要的是,我见到几个一定级别的领导,和你我一样,寒门白手,独自打拼,直接证实了公务员职场仍有这样一条道路的存在。
 
附录二:
年轻公务员职场十“悖论”

思考源于问题,发展始于矛盾。

论坛上的筒靴们说的好,做公务员,就是做自己的人生。我继续讲下去,是避不开规则、做事、做人、道路和理想的。谁也不能撇开世界观,只说方法论。

以下的这些“悖论”,有的是我自己经历和纠结过的,也许以后还要继续面对;有些不是公务员职场所独有的,只是这里更加明显;有些和每个人的性格、心态有关,此之破履 彼之锦衣;有的过于深厚,需要更长时间的思考。但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如果你做公务员,又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它们就会意外或必然的出现,给你一个小小的或长时间的困扰。就像七年中,我所经历的。

1:目标悖论
做公务员的目标到底是什么?第一目标肯定温饱和稳定。恭喜你,从考上公务员的那天起,基本上已经得到了。

但是往后30多年的时光,就不再追求一点新的什么了吗?世俗看来,公务员的追求一般有三种:一是进步,俗称级别高。二是实惠,俗称能量大。三是为民,俗称共产主义理想。但我见过级别高的人,徒有级别,和你一个办公室,做一样的事情,默默而碌碌;也见过能量大,大到丧失自我,寻求私利将自己送到监狱的人;更见过仅有理想,却四处碰壁的人。关键在于这些综合方向和目标,如何做到既现实又理想,既协调又统一?

2、能力悖论
现在随便一场公务员考试,都是几十上百人争夺一个职位。考上的都很优秀,都是高手和好苗子。但是,到了机关之后,就会发现自己做的事情都琐碎、简单、重复,一地鸡毛,基本上用不上什么能力。以最有技术含量,也最普遍的文字综合工作来说,我至少听过好几个文字高手这样指导我:“文字工作的根基还在中学”,不得不承认,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问题在于,岗位和考试的反差实在太大,既然一个听话肯干的中学生都能胜任的活,为什么要这么多本科生、研究生拼死拼活争着干。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如果给予的岗位能够施展的空间这么小,时间一长,会不会费了你的能力和武功?

3、干事悖论
好,我们再具体一点。
我们每一个刚刚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家里人都会说要勤快,要会干事。的确,我们也只能靠着干事确立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靠汗水建立核心竞争力。但是,会干事的人一定幸运吗?就像第342楼说的那种情况也并非没有。我就亲眼见过一件事情,某单位有一名额去香港挂职一年,对年轻人当然是绝好机会。这个单位最能干的小伙子,由于是业务骨干,缺他不得,单位只能决定,谁去也不能让他去。结果让那个平时不太会干事,可有可无的家伙去了。

4、出身悖论
这是一个观察。有一位高官,像我们一样出身寒门,努力打拼,身居高位,但最后却因贪腐被判刑,从他家夹墙中起出大量的发霉的钞票。一些了解他的人说,他哪缺钱呢,都是小时候穷怕了。那么家境好的呢?一般抗拒腐蚀的能力上要强一些,但是总体上却更安于现状,缺乏动力,不愿打拼,最后失之“庸陋”。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但出身却影响了性格和气度。

5、报酬悖论
两个方面:一是收入不高。进入之前,我们都以为公务员除了工资,还有“灰色收入”,反正肯定很殷实。但是进入之后就会发现,大部分公务员也就是温饱朝上,刚刚够用,离殷实很远,传说中的灰色收入仍然在传说中。二是报酬不均。工作上,大部分事情都是新进的公务员在干,但是收入却也是最低,最要命的是,前几年老公务员都分过了房子,但现在基本上叫停了,面对住房和结婚这样的现实问题,年轻公务员的生存压力仍然较大。

6、尊重悖论
公务员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吗?如果在家里,父母向人介绍,儿子(女儿)是公务员,大家赞赏有加,你脸上有光。但在社会上,四处宣扬自己是公务员,恐怕情况不妙,要是和他人在街上发生一点的矛盾,你大喊一声“我是公务员,我是机关干部”,有理或许也会变没理,可能还会上新浪搜狐。前段时间,我注意到一则新闻,安徽省马鞍山市发生了一个小的交通事故,双方发生矛盾,那个傻乎乎的局长,大喊一声“我是干部”,结果引发有几千群众上街围攻,最后局面差点失控。论坛里我没到发链接的级别,大家百度一下标题“安徽一局长开车肇事当街抽打学生被千人围困”,自己看看?

7、评价悖论
最近发现评价一个官员实际上很难。原来以为海瑞就是好官,张居正就是坏官,后来发现不是这样,大家看看《明朝那些事》就明白。现实中也是如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官员会作出截然不同的评价。我曾经看过一个纪委的警示片,里面说一个贪官,贪婪无耻,胆大愚蠢,事实确凿,无可否然,他自己也是老泪纵横,后悔不已。这个人出身高干家庭,我一直以为他就是一个“衙内”。后来我到一个同学家做客,刚才讲的这个官员曾经做过他们县的主官,他父亲提到这个人,说“这是大好人啊,做了好多好多实事啊”,然后滔滔不绝。说明一下,这个同学的父亲,是一个普通工厂的普通工人,是最典型的老百姓。疑惑就在这,一个人身上怎么会同时具备这样截然不同的特征,他的“能干”和“贪腐”之间有无联系呢?

8、榜样悖论
想进步,如果能找到榜样是最好的。但公务员职场不同于学校,从身边的人中间找一个榜样是很难的。大概有几个原因:A、我们在机关里面看到的大部分的人都安于现状。B、能力强的人,恪守沉默,厚积薄发。C、已经成功的人成了传说。最后一点很有意思,几年前,我所在的单位,有一位副处级的调研员,通过考试成为了副市长,实现了真正的“一步三级”,但他这一跳,也就使大家在等级上、空间上、和心理上产生了距离,没有办法和他直接沟通,失去了向他学习的机会。他究竟平时怎样分配时间,协调社交和学习的关系,到底看哪些书复习迎考,到底有什么样的杀手锏。。。。。。成了谜。

9、考试悖论
大家都知道,考试是年轻公务员最重要的进步渠道之一。我也一直鼓励大家完善在竞争性选拔中的能力。但实际上,考试并不是完全没有副作用。往往一些考试,会有后座力。考试失败了,单位会觉得你“不安心”,一些人也开始警惕你;成功考试了,进入了新单位,以前积累的人脉,资源,上手的业务都全部失去,又得从零积累是否值得?是不是真的比以前好?事实上,就我所见的,考试成功者,后悔自己考上的,大概也有一半左右。

10、“潜规则”悖论
这个问题就尖锐了:进步的过程中,要不要服从于潜规则。说的再直白一点,如果有人在卖官,你敢不敢,该不该,要不要买?这是一个很头疼的事情,短期看,不送钱, “一人向隅,举座不欢”,你可能要倒霉;长期看,送了钱,也可能也要倒霉。故事一般都是这样:某单位出来一个贪官,带坏了一方风气,出现了不少买官卖官的事情,某甲服从于这样的风气,也跟着送钱,如愿以偿弄了一官半职,但好景不长,纪检监察部门将该坏人绳之以党纪国法,但某甲也跟着倒霉,即使侥幸逃过受处分,但职场上的进步至少要耽误10年以上。
 
第五章: 政务和事务,two roads。(一)

古灵姑娘说的极是,写帖子的目的在于方法在于实用。年轻公务员发展才是硬道理,徒徒考虑理想,不如起而行动,反正是白纸一张、退无可退,怎样都是前进。至于理想的建立和调整,可以在行动中进行,并行不悖。今天就说说具体东西:路径选择。

第一还是设立目标。起点是你,小兵甲。终点呢?目标千万种,我们需简化。普及一下公务员金字塔体系的基本知识,看领导,不但要看职级DD从24级的科员到1级的国家总理;更要看岗位,一个地方的政治核心是党政班子,一个部门的核心也是党政班子;而部门和地方平级的情况下,一般地方主官权力、责任、义务、位置相对要重于部门(当然也有一些部门的主官是常委,则另当别论)。比方说,市里,书记县长和市直局长都是处级,但位置就前后有别,这一点,党政机关通讯录也可印证。说了这么多,是为这样一句话:一个地方的一把手是党委书记,二把手是政府长官。如果你想要一个很大的平台为老百姓造福,想求进步,想在你的人生中留下一些可以值得纪念的东西,职场目标应该设定为地方党政班子,这就是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核心。

补充两点:第一,关于刚才说为百姓造福,我诚心实意说的这句话。其实为公务员特别是为领导,理想真的不能放弃----无论是共产主义理想还是“先天下忧、后天下乐”的儒家理想。在地方主官位置上,如果抱着自己得实惠的思想,那我给你指引的目标和道路只会指向毁灭,从肉体到心灵,甚至到家庭的毁灭。某种意义上说,做领导是高风险行业,而这种风险来自于内心。

第二,可能以后不少筒靴可能只会在一个部门里,为副股长、股长、副科长、科长这样的中层或底层职务尽全力打拼,我也一样。但不知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们得明白,真正的、核心的领导岗位在什么地方。做公务员,行政体系是庞大的,个人位置是渺小的;过生活,命运是强大的,个人力量是渺小的,这种反差,足够我拿一辈子来敬畏和惊叹。

好,我们继续。路径选择上,我们从表象到到实质。大概每一个做公务员或想做公务员的,都曾经对领导干部的简历感兴趣过。某某某,某年某月~某年某月,在某某地方做某某事情;过了几年,又在其他岗位干其他的事情,如此类推。人生化为几步,最后就走上领导岗位,似乎公务员职场就这么简单。

简历就是经历。接着一个问题呼之欲出,哪些是必须的经历呢?表面上看不出门道,答案五花八门,内外行都有说法。我早期听到了一个最牛的说法是:“这个人上道了”,说的人一本正经,听的人一头雾水。但今天想想,这句话其实是很有道理。如果你多拿一些简历来分析比较似乎就有些端倪:某些部门更容易指向地方的领导岗位,比如说两办、团、组织人事、发改、财政这样的部门;而某些部门则很少在领导的简历上出现,比如说国 安 部门(这个怎么也是敏感词)、地方志、质量技术监督、一些民主党派,再比如上周和我聊过的一个兄弟,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等等。(早上还有事,先贴上,尽快完,望理解,谢谢)
==================================
这两类岗位具有实质性不同吗,区别到底在哪?我认为,区别在于距离政务核心的远近。距离政务核心近的岗位大概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综合。这样的岗位需要大局观和统筹能力,而不局限于具体业务,像党委办,政府办,党委的政策研究室等。在这样的地方工作,特别是文字工作,要求你从全局、通盘思考,理解各个部门之间的独立利益和关系,以及全局性的统筹协调。举个例子,以后有的同学考进了总工会,肯定天天忙着为职工利益出台文件,但其反面就是压缩企业的利润;有同学考进了中小企业局或是工商联,天天为优化企业生存环境呼喊奔劳,其中也不可避免提出,减缓最低工资上升速度,压缩社会保险等等利益主张,其反面就是减少工人利益。但两者对比这看矛盾就出现了?如果从经济发展的全局考虑,利益究竟如何平衡,度又如何把握?这就是综合部门需要研究的事情,这也就是思考高度的不同。

二是前沿。什么是发展最前沿的问题?经济!那么经济建设一线部门自然具有优势。比如发改、财政、经信甚至是统计部门,基本上是和经济大局共起同落,决策者自然最关注。当然,还有战斗在最最前沿的经济开发区和招商部门,作为实际操作部门,虽然苦些累些,但具有最强的运作能力。此外还得考虑到经济运行的一些关键和瓶颈部门,还有大的国企,比如:土地部门、金融部门(不光是金融监管,包括银行),现在发展第一制约是资金、第二是土地,这样的如果你练就了超强的破解瓶颈的能力,不出头也难;再比如一些特殊地方的农业、林业、资源、安监等部门。

三是政治。两类,一类是政治核心部门,俗称做“人的工作”的部门,典型的就是组织部门和纪检部门,意义不言而喻。另一类是历史形成的,群团组织。最典型的就是团组织,其职能定位就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从年轻人发展的角度来看,自然占有先机。

另一大类,我称为“事务性”岗位。其特点就是专业性过强,从全局看,位置有一点偏。比如前文提到的食品药品监督等,要从两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第一,因为业务性过强,交道、报道、了解不多,神秘性较大。如果不在药监部门,你日常听说过药监部门有哪些文件规定,有如何的程序流程吗?知道药监到底是管药厂(生产环节)还是药店(流通环节)吗?虽然我平时比较注意留心各方面的知识,但还真是不知道,上次遇到这个兄弟,就提出了以上的问题,也显示出这个部门和我的距离。第二个角度就是,如果你是一个大的决策者,你放心把一个地方的全局管理权,交给一个只在某个具体岗位工作过,“业务”性过强的人吗,从职业特征看,你觉得合适吗?

以上就是政务和事务的基本评价。这样的分类,思考中,我借鉴了国外体例。在英美法系国家,分的似乎更清楚、明白和严格:一种是政治家,总统、州长、内阁、议员、党派主席,以及他们的工作班子和竞选班子,这些人就是做政治的。另一种是政府雇员或者也叫“公务员”,他们和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差不多,但不和内阁、党派共进退,稳定性强,业务性强,政治性弱。在制度规定上就没有设定其“政治前途”,工作的目的是拿一份稳定的工资,退休有保障。

说完岗位的“政务性”和“业务性”,我得说明三点:第一,以上岗位划分只是从单一角度,其中并无任何优劣判断。任何岗位,对人民有益,让自己有收获和成长就是好岗位,事实上,我个人就很希望在一个业务性强的部门做一个学者型的公务员。

第二,我在划分时只抓住了大的特点,但其中有不少“中间地带”。比如说公安部门、民政部门、人社部门、司法部门等等,只能说他们基于政务和事务之间,从道路上来看,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第三,从增强综合性的角度看,多岗位锻炼是避免单一性的有效方法。

第四,对一些想“从政”的筒靴,我要说的是,公务员职场非常辩证。已经在相对综合性和核心部门的同学,无须骄傲,因为这些地方真正的强手如林,藏龙卧虎,出人头地也不容易;而哪些已经在业务性强的部门或是准备报考业务性强的部门的筒靴,也无须气馁,动力和时间可以改变一切。毕竟我们都只是一颗颗种子,被洒在哪里,在哪里生根、发芽,由不得我们控制,也不重要;但朝着阳光,不畏险阻,向上生长才是人生和生命的全部意义。
 
附录三:年轻公务员职场推荐十本书(一)

李源潮部长说过,做公务员,有活拼命干,没活多看书。论坛上有筒子提出推荐书,今天忙完会议,我就在想这个题目。按照李欣频在《人生十四堂创意课》中的说法,读书、电影和旅行一样,都是对未知的探索。公务员初期,我们将面临一个相对狭小和封闭的职场空间,不但要面对零碎、繁琐而重复的工作,甚至其他业余时间也可能被职业绑紧,动弹不得。这种时候,给心灵留一点自由和活泼尤为重要。实际上,很多人就失败在职场的初期,要么和职场针锋相对,一味认为自己活泼的性格不适合做公务员;要么个性被工作的枯燥同化,成熟到古板、木讷和无趣。

今天推荐的十本,都是我做公务之后反复看的书,个人觉得很有收获。补充一句,读书本身既个性又辩证,见仁见智。看法不同很正常,重要的是心情的愉悦和心路的成长。

1、《论语》(作者:孔子等)
春秋时期,一群白手起家的年轻人,立志投身于公务员的伟大事业,进行了艰苦不懈的磨砺、探讨和思考。论语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公务员职场指导书,很多道理孔子和他的学生已经想透了,这是一本义利兼顾、世界观方法论并存、合于天理人性又有实际操作性的伟大的书。
缺点:作为经典,时间久远,靠它吃饭的人太多,形成不少误读,特别是忽视了方法论和操作性。比如说言辞优美的于丹教授,就把这本书彻底弄成了道德范本和心灵鸡汤,她本人也已经成为我父亲这类中老年男士的偶像。对此,我不认同。这几年在出差中,我多次遇到各地政府请于丹讲课的情况,也多次让我一起听,但我都拒绝了,就是不愿看到人如此浅显的解释论语。补充一点题外的,目前于丹走学(穴?)的价码是10万元两小时,车(机)票、税费除外,且不合影、不签名。

言归正传,两点体会:a、理论和操作。可能有筒靴可能会对《论语》具有职场操作性表示怀疑,但实际上很简单。举个例子,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懂得这个道理,就是年轻公务员在职场上“懂事”、“上道”的开端和标准。b、经典和辩证。读经典,要注重自己的思考,论语是经典,但也不是句句都得背。孔子对学生讲话就很灵活,因材施教,角度方式各有不同,需要区分;弟子们则有聪明的有愚笨的,有急躁的有稳健的,有灵活的也有书呆子,语录中有讲的好的,也有不少我认为是错的。其中,我比较欣赏子贡,在几千年前的公务员培训班上,他显得灵活通达、性格全面,历史最后也证明了他的事业有成。

2、《硬球:政治是这样玩的》(作者:Chris Matthews)
一本攻玉之作。书的作者是华盛顿政坛的老手,政治评论家和总统竞选班底成员。内容是他从入道以来,几十年来间的感受,总统、议长、议员们的起落沉浮和心得体会。真实、有效、全面。这本书给了我明确而具体的指导,如何沟通、联合、承诺、隐忍、交换、分配、竞争等等等等,参考性和借鉴性强。同时也让我明白,美国和中国虽然政权形式有异,但政治的显规则没有不同,甚至潜规则也一样。并非如那些所谓的“民主人士”说的,西方民主政体如何理想、规范、法治和阳光,我的结论是,政治规则无国界。

3、曾国藩系列
一位湖南农家子弟,如你如我,几十年的磨练,成长为国家栋梁,并且带动一群人,挡住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无论世人如何评判,但作为公务员,他无疑是成功的典范。这个人家境一般,智商平平,长相偏丑,运气也不是很顺,却依靠坚强、气度、努力和为人处世的方法,成就了宰辅和统帅的事业,撑起了一个奄奄一息的帝国。N年后,他的湖南老乡,一个毛润芝的年轻人,说“天下人,吾独服曾文正也”;毛是公务员队伍的王者,能让他服气的,却只有曾一人。

曾国藩的书不是看不看的问题,而是看哪些的问题。和论语一样,靠他吃饭的人的太多太杂,书无法一一点评,推荐三种:一是唐浩明的小说,可读性强,虽有演义成分,仍可算客观;二是家书,真实记载了他为人处世的立场和思想的变化,不错;三是各类点评和励志书之类的杂书,虽然良莠不齐,也有感觉不错值得一读的。有一本我觉得是伪书,就是《冰鉴》,没读懂,没效果。

4、《彩局》(作者:阳剑)
一本官场小说,好。好就好在他讲了一个年轻人如何融入危机四伏的职场、运用规则、克服困难、实现进步,同时还能坚持理想和人格,手段百出,却能实实在在做事。作者阳剑是作协会员,文联主席,制度中人,职场描写真实可信。而且生于60年代,经历风雨,现在是公务员职场上中坚分子,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主人公“懂保守,明竞争,善投机,常理智”的职场哲学,高明而有趣,佩服。

说说缺点,这本书的问题就是内容繁杂,思维跳跃。一共三条线,一是写实派的职场;二是梦幻现实主义的彩票(作者声称职场哲学从彩票道理中悟出,故名彩局);三是琼瑶式感情,爱恨情仇。第一条线我pf,后面两条线实在一般。好在凤凰读书频道上有个简写版,专门讲职场这条线,虽有些不连贯,但仍可一看。

5、《激荡三十年》(作者:吴晓波)
我曾经和一位上财经济学博士聊QQ,她问我,“中国经济现在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我说是市场调控方式的前行和后退,国有、民营经济的矛盾和对立,垄断行业的扩张和退缩。她给我打了对号,并说这个问题关系到到我国经济的动力和持续发展,前些天总理签发了新36条(《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也说明了这一点。

我的结论就来自于《激荡三十年》。

这本书是一部从78到08年的中国经济史。我有三个理由推荐这本书:不懂经济就不懂政治,不明白过去就难预见未来,不了解中国特色就无法通往世界。作者吴晓波我很喜欢,偶尔踩他的博客。还有其他两本可以作为补充阅读:一是《大败局》,分析民营经济的成败得失,角度新颖、客观公正;二是《跌荡一百年》,从曾国藩去世到邓小平南巡,气势宏大,言简意赅,思路清晰,内容独到,且文笔细腻,富人文精神,不错。
================================
附录三: 年轻公务员职场推荐十本书(二)

上周推荐了5本,今天继续。对上次的5本,以古灵筒靴为代表的一些筒子们提出不好看的问题,实际上,这些书的确也不太好看。平时我喜欢各类杂书电视电影游戏--从张爱玲到王海_,从名人传记到《非诚勿扰》,从《特别关注》到《人民日报》。如果问我的最爱,我会说,最喜欢的书是,著名人文类杂志--《恋爱婚姻家庭》;最爱看的节目是江苏卫视亲情栏目--《人间》(当然这是个笑话,对以上两样我印象深刻,看的我全身起鸡皮疙瘩,实在是没有合适的形容词来形容)。

推荐的十本,只有一个角度,就是公务员职场角度。看这些书,也只有一个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将作者的智慧经验联系你的工作实际,融入内心,灵活运用,才会形成适合自己的职场胜经。

六、官场小说(作者:等等等)
官场小说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书籍种类,这类书最大的问题就是“失真”。为了吸引眼球,其内容总是和反腐倡廉,人性碰撞、大额金钱、特殊艳遇以及两性关系交织在一起。一般来说,书的作者要么是专业写手,要么是公务员职场的边缘人或失意人,比如王晓方、王跃文,还有最近那个使劲爆料的“前副市长”等等。我觉得,他们自己尚未完全熟悉和真正融入规则,内心充满抵触,对深层次的东西经历不多,写出的东西看似深沉、独特,但实际上失之于浅、于偏。往往把一切过错归结于公务员职场的规则黑暗,而把自己(或理想人物)塑造的过于正面,最后产生了冲突,却无解决方案,使文字缺少指导意义。以王晓方为例,他的写作基础是十几年前的沈阳慕马大案,其当时年纪和我类似,职务也就是文字秘书,对内幕知晓本身就有限(如果知道内幕,他必然下水,那“双规”也就一定出不来),又离开了公务员圈子十多年,书是一本接一本的出,却让我觉得越来越浅显。

说了人家那么多坏话,也得说说好的一面,那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也有自己的看法,对我们来说,兼听则明,如果有所筛选进行阅读,能够丰富经验、增长阅历,在一些具体的场景下也能教会我们把握分寸,避免失误。推荐几本:一是诸兢的尹凡系列,虽然未能脱离“人治”规则的上升路径,但作者在江西省委组织部打拼多年(现在好像还在组织部,有没有江西的筒靴了解这个人的?),见多识广,所写的东西特别真实,仿佛一本官场案例集;二是像《领导生活》、《女同志》这样的小说,虽没有人性与规则的碰撞,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但也比较真实可信,人是普通人,事是职场事,读读会有一些心得。

七、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
《明朝》我就不多说了,那些人物和故事真是经典。提醒两点:一、作者身份。当年明月也是公务员,他虽然写的是历史,但文字融入了他对官场的思考、理解和看法,我认为当年明月是一个非常好的公务员和作家,立场和观点正确,思维和方法又非常灵活。这样的人写出的书才有读头。二、古今同理。实际上古代和现在的文官制度以及规则并没有特别大的区别,潜规则更是这样(不但我国如此,国外亦然),所以公务员需要的素质也都类似。当我们看到明朝那些可以作为榜样的官员,从“三杨”到于谦,从王守仁到徐阶,从海瑞到张居正,从杨涟到左光斗,会不会有所感动有所触动?我常常想,虽然公务员职业有时让人压抑而郁闷,但给人的平台何其之大,能做的事情又何其之多,确实具有其他工作难以比拟的吸引力。

刚刚说到灵活,让我想起另一本书--《鹿鼎记》。作为金庸的最后一部小说,韦小宝融入了查老全部的人生智慧。如果不考虑生活作风问题(哈哈,七个老婆当时也不算是问题),他又是一个何其优秀的公务员呢?行事变通而灵活,完全没有书呆子的执泥和呆滞,虽然花样百出,谎话连篇,但谁又能指责其情义和大节呢?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而灵活才是公务员真正需要的素质。

八、雾满拦江系列
另一个天涯作家。雾满拦江我很喜欢,应该也是六、七十年代的人吧,最初也是公务员,后来下海,经验丰富。作品类型很多,这里只说他的职场系类,如《动物职场进化手册》、《像青蛙那样思考》等,有很多值得汲取的职场智慧。举一例:他提出要学会识别工作,要避开垃圾工作和陷阱工作。什么是陷阱工作?就是那种没头没尾,别人做了一半,做不下去了,推过来让你做的工作,但接受的人不但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且吃力不讨好,极有可能做不好倒霉挨批评,最后还要当替罪羊。作为年轻公务员,很容易被同事推给这样的工作,我在职场中也遇到多次。(这并不是说同事不好,只是趋利避害是大部分人的心理,损人利己的事情难免发生。)如果保持了对陷阱工作的敏感性,在别人推过来的时候,及时谋求对策,或合情合理的拒绝,或按部就班的推回去,或及时向领导汇报寻求支持等等。避开陷阱工作,也就避开了事情在你手上弄砸,减少了领导对你的误解和成见。这几本书我买的正版,但弄懂了几个道理,觉得还是很值。

九、《西方经济学》(曼昆著,梁小民译)
其实并不是专门推荐这本书,当然这本书写的非常好,深入浅出,经济学也是公务员必备知识。推荐这本书只是想说,在做公务员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岗位的需要,加强自己的学习;而这种学习,无须拘泥于一类或几类。前面古灵姑娘问我,你们法学的公务员平时都看什么书,我去过几个朋友家,一般来说,有理论类的书籍,基本都是依于个人兴趣或实际需要进行阅读的。我最近有看公共财政的书,有看城市地理和规划的书,也有看经济方面的书;我的几个朋友也有看法学的书或是国际政治的书。在大学,我们读书为了考试,为了分数和奖学金,只求背诵不求思考;现在,没有人逼我们读书,读书的目的就是丰富自己和运用于工作。

十、叶檀博客
前段时间,我所在的城市组织了一次领导干部招考,几个参加考试的朋友,考完后约我吃饭聊天,席间,大家聊考题,说考了城管卖摊位,考了城市拆迁,考了奶粉危机,考了地方融资平台冻结。最后的总结就是:应对考试,看书不如看电视,不如上网。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道理就在于,现在的考试更加灵活,更加注重实际,更加接近于时事,更加偏重于热点问题。再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我本科和研究生都是法学,今年跨专业参加经济学的博士考试,当然复习很辛苦,但自我觉得做的最正确且事半功倍的事是:笔试之前,把叶檀的博客从头到尾认真看了几遍。最后我经济学专业课笔试总数在九个竞争者中间排名第二,其他几个人都是在大学教经济学的老师,这个成绩我很满意。(最后英语未过而没上成,这两天也有看abc,如果哪位同学有学英语的高招,望不吝赐教!)

以上两个例子,我想说的是,读书的本质是学习,而学习需要开放性。保持对时事热点的敏感,好的网站、论坛、博客要经常浏览,对他人思想和观点要不断的吸纳和融合,养成定时刷新自己的习惯,很好。

另外,说明一点。最近不少筒子在QQ上和我聊天或留言,问我问题,基本做到了全部答复。但其中不少问题是共性的。由于这些问题非常具体,我现在的一个想法是,在隐去个人信息的前提下,把这些内容以问答的形式写下来,放在QQ空间里,供有类似问题的筒子们参考。难度有二,一是1071941460这个QQ号看样子很快就要满员;二是时间和精力实在有限,更新太慢,唉,惭愧,sigh…….
 
第六章:做事和做人,what’s the question?(一)

事实上,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做事或做人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更无需哈姆雷特那样的选择。家长,亲属,前辈都会告诉我们,干公务员,要“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只是有时在“比例”和“版本”上会有不同:既有说五分做事、五分做人的,也有说四分做事、六分做人的;更有说“三七”“二八”的。

但另一方面,做事和做人的问题,永远不能忽视。这个问题不但贯穿于整个公务员职场的始终,而且它是很多矛盾和困难的母问题,在不同时间、场合和条件下,变换着方式出现,考验着每个职场人的智慧。公考中,“如果你认为领导错了,该怎么做?”“刚到单位工作,找你的电话很多,有一位老同志看不过眼,批评了你,你会怎么做?”之类的题目铺天盖地。考的就是做事和做人,看你如何把两者拿捏的恰到好处,看你为人处事是否经验老道。有甚者,也有直接拿“做事和做人”作考题,考察深入思考的,足见其重要性。

所以,做事和做人,是一个既浅显又重要的题目。今天不过多展开,不然几万字的文章也招架不住。我只从年轻公务员初入职场面临的形势来分析,说三个问题。

问题一:年轻公务员要不要做事?

答案:要做。理由:做事可以增长能力,巩固职场地位,进入领导视野。

不要以为这个答案天经地义,得来容易。实际上也有很多干扰,最著名的,就是“多做多错”论断。我最早听到这一理论,来自于是七年前,公务员初任培训班上,省行政学院的老师的谆谆教导,可见“权威”。该论断认为,年轻公务员职场路上,最重要的是领导对你的好印象,然而做错事会大大减少印象分,根据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原理,工作后还是以少做事或不做事为妙。这种说法,既有道理,更有市场,不少人身体力行,从而形成了公务员职场特别是机关“不惹事、不揽事、不做事”的休闲阶层。实话实说,我也曾经信服于这个理论,但现在却抛弃了它,成为了干事派。一方面,我常常嘲笑自己的“辛苦命”,另一方面,也有自己的理由:

一、事情不做,却仍然存在,事情没做好的直接压力要领导承担。大部分人都不做,愿意做、做得好的人就进入了领导视野。

二、能力是取仕的标准之一。而能力、经验和心智的成长最主要的是从做事的经历中得来。很多东西切身体会更深。立足于混,能力不增长,机会就难把握。考试能考过别人吗,给你关键的工作,你能胜任吗?

三、不做事,唯一的选择就是做人,把精力转到处关系上来。但年轻公务员白手起家,资金和社会资源相对缺乏,没有物质基础,无法保证做人和处关系方面超越他人。事实上,做人是一个很长期的事,职场有其规则,而领导和同事也有其自己的尺度和原则。我见过不少人在努力后,为人方面趋于完善,但仍然陷入瓶颈,难有突破性成长。

四、多做的确多错,但会有改进。职场中,不是所有的领导都能影响你的命运,也不是所有领导你都得给他完美无缺的好印像。你要做的是,面对能够影响你命运的人,来展示你的完美,而这种关键的完美,是建立在之前无数失误和改进的基础上的。

当然,我仍要吸收“多做多错”论断的可取之处,最后引申出两个问题,A、做什么事;B、怎么做事。B问题最后再说。先说做什么的问题。

做什么? 年轻公务员在职场,重在基础,志在长远,做事既要看其效果,也要明其收益;既不能啥也不做、浪费时光,也要明白过犹不及,亢龙有悔的道理:我见过很多刚到机关来的年轻人,血气方刚,非常努力,啥事都往身上揽,自己的活、人家的活都抢着做,领导、同事的要求和请求全都接受,从文字、杂役到打开水、倒垃圾都积极承担。结果是累的够呛、死的很惨。累是因为弦绷得太紧,时间一长,自己撑不住;死是因为做事过程中,过于积极,影响他人,关系失败,落得吃力不讨好的下场。

所以年轻公务员职场做事,要有选择,明分寸,重把握。就我看来,三类事情要做好。一是日常工作。为职责所在,拿工资所必须付出的劳动。二是领导关注关心的事。一般工作领导也关心,但这里所说的是紧急的,重大的,领导面临较大压力,需要付出超常规努力才能实现的事情。比如某一次重要会议、文件,比如说重要的政治活动或重要接待任务等等,我们就得认真重视,确保无误,就要亲力亲为,反复修改,加班吃盒饭等等等等。三是有助于个人能力增长的事情。比如空闲时候,自己私下练手,发表一些理论文章;或是像我这样,参加一些公务员的考务活动,通过考察别人,来增长自己的经验。
==========================
第六章:做事和做人,what’s the question?(二)

问题二:年轻公务员要不要做人?
答案:更要做。这个答案只比要不要做事的多出一个“更”字,但对职场的影响,却非一个字可以概括。大概有四个原因:

一、做人比做事的影响更加深远,年轻公务员在职场上,很多机会是别人,特别是领导给你的。而人和人相处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总是从陌生防备到信任认可。别人只有认可你、信任你,才能给你机会。所以,让别人认可和信任,则是做人的主要目的。同时,一件事情做好了,大家夸奖你“有能力有作为”但随着事情结束,这种好评也就随风而逝不能持久;但如果你有自己的人缘、人格魅力或是个人名片,大家提起来你,就说“这个小伙子(小姑娘)不错,诚实、热情、灵活、肯干、认真。。。。。。等等等等”,这种财富是非常巨大的。

二、公务员职场大部分事情是需要协作的,如果不会做人,对做事的打击是致命的,做事失败对职场发展的打击也是沉重的。这和打篮球是一个道理,饶是姚明个子、高技术好又有血性,队友不传球给他也是白搭。而且公务员职场还有个特性,事情失败一般都要找个责任人,而责任人的确定,大多是看人多的一方怎么说。很多人伤就伤在这儿。最典型的例子是这样的流程:1、某A一心为公,想把事情做好。2、在这个过程中过于投入,没有考虑其他人的利益和感受。3、其他人觉得此人不懂事,有反感,然后通过种种诸如“磨洋工、找借口”之类的方法敷衍他,甚至“说坏话、设陷阱”陷害他。4、该工作失败。5、上级调查,大家众口一词,说失败主要由A造成。6、A承担责任,身心俱伤,万念俱灰。如果说A真的有错,那就错在不会做人上。以上的例子,A处于办事主导地位,在协办的位置上,也是一样的道理。公务员职场,要牢记的是:如果做一件事,不能把事做好、而人又满意,这事就不算成功。历史记载,曾国藩在江西官场处处碰壁,于丁巳、戊午两年“大悔大悟”,最后明白“大柔非柔,至刚非刚”的道理,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

三、不需要协作的事情,也需要做人来创造外围环境。曾经遇到一些“功利心”很强的同学,非常认真的和我讨论这个问题。他们说,我白手起家,无牵无挂,不用考虑很多,只要能力练强,最后专门找选调考试的机会,考过即可升级,何须管那么多?的确,考试这个事,完全在于自己能力,无须别人协作。但是,仍有很多事情要靠做人完成,我常常回一窜连问:1、你考试需不需要时间复习,如果这时直接领导派很多事给你怎么办?2、你考试要不要汇报人事部门,如果考外单位领导不批怎么办?3、恰恰在你考试的几天,领导安排你出差怎么办?4、就算你考上了,组织人事部门一般都要进行考核和公示,考核时有人说你坏话,公示时有人写你的来信怎么办?5、如果你考不上,但大家都知道你有去心,算你为另类,评价为“这小子不好好工作”,又该如何对待?所以,面对以上一切不利因素,预防比补救好。而如何预防,就靠做人。如果大家认可你、信任你、关心你、爱护你,领导自然会留出时间给你复习,同事们自然会帮你顶住工作,人事部门就顺利盖章,考核和公示也就一片好评。

四、越想做事的人,越想上进的人,就越要花时间和力气来做人。我常常说,做公务员容易,做好公务员难。这是有切身感受的。职场规则导致公务员是个守易攻难的职业,做公务员,如果你糊着过,不求突出,学着偷懒,稍稍玲珑圆滑,只求安稳无事,会过的非常快乐而安逸;如果你想上进,无论是精益求精的把本职做好,还是致力于谋求个人进步,都有相当大的难度。这样的现状也导致了公务员职场中,大部分人都安于现状,而少数上进而认真的人,由于扎眼,由于少数人的不好的心态,由于自己的不注意,就很容易应“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怕出名猪怕壮”之类的老话。所以,一个在内心深处想突出自己的人,则需要外在更加隐忍、随和和内敛;这种内外不一的矛盾,也就是情商的本质。

说说子问题,“做什么人”和“怎么做人”。第一个问题和人生理想、成长经历和个人性格有关;好在公务员职场的空间是越做越大,你想做于谦、曾国藩或是韦小宝都可以,以周总理、温总理、吴仪、希拉里、撒切尔夫人为目标也没有问题。作为国家公权力的行使人,我则希望大家,能够将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就像金庸先生当年在《神雕》中,借着郭靖的口说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人生理想。

至于“怎么做人”更是一项艺术。只能浅谈自己的认识:既做自己又做他人。做自己,练强内功,增长能力;做他人,取人为善,与人为善。当然,这只是原则和基调,一切都需要结合实际,随机应变。如果日后有空,我另写一贴,细细和大家探讨这个问题。
=======================================
第六章:做事和做人,what’s the question?(三)
问题三:当做人和做事冲突时,如何取舍?

在公务员职场道路上,宏观性、方向性的问题好分析,具体而微观的事情难说明白。就像关于做人和做事,三个大问题,前面两个容易解释,说出来,大家也容易形成共识;而现在讲的问题,则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方法。特别需要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甚至法无定法,变化无穷(说到这一句的时候,不禁想到韦小宝说话干事的真假掺杂谎话百出八面玲珑叹为观止)。于此提炼出统一原则和方法,比较困难。所以,这次说的,只限定于年轻公务员角度,也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拿出来大家探讨。

回到问题的本身,做人和做事冲突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原则,我认为,一般情况下,是八个字,“做人为主,适当妥协”。共四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以集体为主。我们大部分都是工人农民教师的孩子,对于官场的习气,不少人内心是反感的。但是这种不太正确的、“灰色”的东西,如果是大多数人所有,对于我们来说只能适应,表面上无需反抗。因为反抗的对像不但是一种规则,更是与你一起长期工作的领导和同事群体。把自己摆在一群人的对立面上,是不理智的。举两个例子,单位搞为玉树等灾区活动,你看了电视很感动,想捐1000元,但是单位一般规定,科级及以下只能捐50,你该怎么做?再如,你们到下面单位检查,人家送了一点土特产,大家都收了,你反感这一套,怎么办?我的建议是,如果你准备做出和大家明显不同的举动,先要想一想把集体置于何地的问题,所谓“一人向隅、举座不欢”。虽然道德和层级没有联系,但如果你当众捐1000,会让只捐了50的科级、只捐100的处级,甚至只捐200的厅级觉得尴尬;如果你一个人不收这些土特产,会让那些己收下和想收下的人感到难堪。久之,针对你,将会出现“不合群”、“不懂事”的议论和名声,这样的名声将导致你在与人合作时发生困难,且更易被人指责,进而产生职场进步的障碍。

第二层意思是以他人为主。一般的工作中,我们强调取人为善,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但不少事情难免触及他人利益,比方说,一项外出培 训,一方面业务上是你急需的,另一方面部门确定人选时,又有从大到小排名确定的规律,有可能是一位老同志前去;由于培 训带有考察和游玩的性质,那么在会议确定,甚至领导确定下来是你的情况下,该如何处理?再比如,那个经典的问题,你相当了解一项工作,认为应该采取A计划,但领导却选取了B计划,该如何作为?还有,一项工作如果要坚决做下去,把事情做好,就不可避免的触及某位同事的利益,这种利益可能是于公的权力,可能是灰色的利益,抑或只是你做得出色,得到领导表扬,让你的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脸上无光,等等。这些事情该如何处理?

我的做法是,在事情推进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其他人的利益和意见,如果触及和冲突过于明显,要考虑暂缓和放弃,两个字DD“稳妥”。像培 训的问题,无需提出自己想去,即使在领导确定你去的情况下,也要谦虚,主动和那位最有可能去、心中或许不爽的老同志沟通,并向领导提出他去可能会更好,领导坚持你去,和这位老同志再次沟通,做到仁至义尽。A计划B计划的问题,在合适的场合以合适的方式,向领导提出你关于A的意见和理由,最后由他决策,如果他坚持B,你仍要全身心的投入到B的实行中去。某项工作触及某位同志的利益,则先看是否有两全的办法,如果没有,则要提前沟通看他意见,他的抵触意见一般有官方的、场面上的、规范的理由,告诉这个人,帮他向领导汇报以上理由。最后由领导决断,做这样的工作一定要谨慎、缓慢和耐烦。对于木秀于林的问题,则要考虑同侪的感受,平时多谦虚,公开场合多夸人,私下多和人吃饭聊天,等等。

以上所说,表面上,是在做事的时候,尽量不得罪人;实质上,是对别人利益和尊重的交换问题。对于利益冲突和竞争,应尽力追求双赢,不得以要淘汰对方或破坏对方利益时,也要表现出尊重与周全的态度,为以后的合作、协作以及共存、共荣创造条件。尊重别人的存在,周全了别人的利益,所期许的,是别人对你的尊重、周全和帮助。职场上,这种尊重、周全和帮助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职场进步永远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

扩大一点说,这不仅是公务员职场的事情,而是人的社会性和组织性规律。中国自古讲“面子”,西北民间老话有句“你把人给尊重一下”,而美国经典《God Father》,也很强调西西里自古以来关于“尊重”的要义,可见这样的法则古今、中外通用。特别是年轻公务员在职场,一面是位次低、资源少,根基不牢,容易被他人“排挤”、“冲击”;另一方面,求胜心切,心情或许急躁,干事难以周全。所以,就更需要多想“尊重”这个词的意义。

第三个层面,妥协的程度需要重视。很多年轻公务员都知道职场上需要做人,结果掉入“无限妥协”的陷阱。表现在,被人“抢功”、“推事”,个人的利益无保障,工作上忙闲不均、苦乐不均、分配不均,而外在的“不均”导致了心理的失衡,就会产生新的郁闷。由于打上了“好说话”“肯干活”“很谦虚”“傻”的标签,大量别人的事情推了过来,一个人干两、三个人的活,大家上班都在玩,你的工作却多到要带回家做。报功行赏时,却没有人提起你的名字,甚至出错论罚的时候,还要代人受过。

这样事情的发生,于外于内可能都有原因:于外,可能真的有“小人”、“懒人”、“坏人”看你新来乍到,认为好欺负;于内,可能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做人的妥协有些过度。比如刚来的时候,想表现一下,弦绷的太紧,活揽的太多,无法长久。比如别人把事情推过来的时候,没有有效的拒绝,而是一味的“好、好、好”结果时间一长,帮忙帮成自然,干活干成习惯。比如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无论是“抢功”还是“代过”,都没有巧妙的反击,等等。

我认为,马克思和列宁同志说的对,内因决定外因,职场“坏人”的出现率比较平均,巧妙而正确的对待,应该可以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大家看到我用了“巧妙”这个词,因为这是与人“冲突”的层面,而冲突的对像是以后仍需朝夕相处、合作共事的同事和领导,所以,我特别强调,一定要“巧妙”。

下面是一些不完全的对策: 

1、逐步发力。这是我以前就强调过的,月盈则亏,亢龙有悔,没必要新来一个岗位就全力以赴。厚积薄发,逐步加力,反而能既保护自己又给大家留一个好印像。

2、巧加推托。首先说明,我一般不推领导安排的工作,毕竟干好领导安排的工作天经地义;拒绝的对像,一般是平级或无隶属关系的同事,重点是在领导不知道的情况下推过来的工作,尤其是以大压小带有欺负性质的工作。拒绝的方法则是,用最真诚的语气说出最合适的理由,“真不好意思,某某领导的某某工作还在我手上,急着要,真没时间搞”;手上没事,也可以用“真不好意思,我前天就和领导请假了,马上到医院检查颈椎(腰间盘、眼睛等)”“真不好意思,我父亲(或其他至亲)来了,我要去接站”各种理由,溜之大吉;如果真被推上手了,也可以用以上理由推将回去。

3、合理反击。工作中,我不抢别人功,如果出错也能负自己的责;但一般也不会让别人抢了自己的功劳,更很少替人受过。就像我在QQ空间的职场问答中考虑的抢功对策一样,如果有人刻意抢功或要你代过,说明他存心不良,遇到这种行为,是必须给予反击的,毕竟这是一场利益的“硬球”游戏。

方法很多,如果是莫名其妙的人要莫名其妙的拿走你的成果,你可以说我要去问领导,晃一圈回来告诉他“领导不允许”;如果他也事先知道领导不在,你可以一去不返,打电话回来说,遇到某某人让你忙某某事,你先走了,他的事下次再说。

遇到较为亲近的同事,一般来说都是用“敲”或“点”的方法。比如开会时,某某同志说自己干了某个工作(实际上是你干的),机会适合你可以插话“某某,你得请我吃饭啊,其中什么什么是我干的”;再比如大领导安排工作给中领导,中领导安排给你,可以适当的“巧遇”大领导,告诉他你在负责该工作,问他可有具体要求? Td|x~mZv:
至于代过的情况,程度就严重的多,首先控制情绪,把话组织好,有理有据有节的报告领导、警告“小人”、公告大家,说清事实、分清责任、争取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最好别哑口无言,否则会很麻烦。

4、扮虎吃猪。机关里面,有的人喜欢摸人底,而有的人喜欢欺负没有背景的人;机关新人常常先被人摸清,再被人欺负。对策则是撒个小谎,《阿甘正传》里Forest的妈妈曾经说过,“有时说个小谎没关系”,更何况普遍联系是马克思辩证法的精髓,活学活用,完全可以不用撒谎。

刚进单位三两天,有人很真诚很真诚的问你:“小A啊,和大姐说实话,你是怎么进机关的,家里还有哪些人在这啊,告诉大姐,没关系的”,如果是我,就会很真诚很真诚的回答:“是考进来的,真没背景,家里也没有人在这。只不过我们老家的(同校的等等)B领导也在这边,我们父母一直都要我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呢!”这个B领导,一是要在职的,二是要有点实权的,组织部、纪委、两办的最好,三是不要和你们单位关系太近,有威慑力即可。至于关系,总要和你有共同点,或是老乡,或是同校,或是有些七歪八扭的联系,具体的关系,就让那些势利的人充分想像好了!

第四层意思是守住自我。
写这段的时候,我一直在念“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大家都是好孩子,真别被我这些小机巧给带坏了。实际上以上所说,就有些“潜规则”、“太极拳”、“绵里藏针”的意味了。好在程度无需太深,因为目标只是自保,无论是推工作的、欺负人的、抢功的等等,实际上自己也会心虚,知道自己不对,当你使用了以上方法。对方一看苗头不对,知道这人不好欺负,基本会适可而止。

而妥协真正的底线在于内心的原则。如果涉及原则性问题,我的建议仍然是坚守自我。比如大家都贪污,你是否也要贪;大家都受贿,你是否也要受;大家都买官,你是否也要买?我反对。特别是这两年,我见到了好几个能力牛B但未能坚持自我的官员,后来事发,重的服刑,轻的毁了前程。他们把从众作为堕落的理由,更明确了我的坚持和反对。

手段的机巧不影响理想的正直。方法可以变化,信念仍需坚持。人要坚持那些需要坚持的东西,我也坚信当年那个刚出校园、意气风发,在内心深处真心实意愿意为工人、农民和底层的群众服务的人是最好的,是没有错的,虽然他经历了很多失误和挫折。服从于职场的规则,并不代表改变自己。在单位不能捐款,自己到银行和民政的点再捐点,或是按照天涯论坛的地址给云南山区小学寄东西,或是和自驾游的朋友去贫困地方看看那些小孩子,或是联系那些有名的ngo。若干年后,或许在公务员职场的中后期,我们可以推动制度的设立和政策的实行,服务于广大人民;但今天,翻翻捐款单据、邮寄凭证、与小同学的合影,也足以让职场新手们轻轻微笑。
 
第七章:神形兼备,表达之道!(一)
好久未更新,同学们还在一直关注这篇帖子,很感动。今天就说说这几年在机关,我最有心得的一个部分DD表达。

说是表达,其实就是两件事:写和说,由于职场新公务员“说”的机会实际较少(在省直的一般岗位,一年也不会超过10次吧),所以,文字材料的组织方法将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还有不少同学希望我说说考试经验,我已上岸7年,经验早已过时,但我相信,几千年中国公务员职场的文字方法不会改变。(这句话应该不会有错,如果有同学看过曾国藩、左宗堂的奏折,就知道那是真正的好文章;更早,诸葛孔明的隆中对也是最好的策论)

今天把我的心得写出来,希望对大家的申论和其他考试会有帮助。另外,这边有很多已经工作的同学,不少也从事文字工作,希望大家就此见仁见智,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升。

不少论坛的同学表扬了我的文字,坦白的说,我的机关文字之路比较独特。我自小对语文好,高考得分127/150,作文几乎得满,大学文科专业,还经常发表一些长短不一的文章。进机关前还有不少人告诉我,机关文字没什么,就是一个字“抄”。“抄,谁不会?”,带着这种心理,我刚刚到单位的时候,内心是有一点自信甚至傲气的。但很快,有两个人,将永远打消我的傲气,并将我带入痛苦磨砺的文字炼狱。

第一个是我原来单位的副处长。我永远记得考进单位,上班第一天晚上,他带处内同志对外接待,也附带迎接我。饭局上,他们很放的开,无论是主人客人,得知我是上班第一天,都会给一些善意的叮嘱;我当时只能小心谨慎、战战兢兢,酒不敢多喝,却把每个人的每句话都记在心里。千言万语,只有他的话我认为最重要、最正确、最符合机关年轻公务员的成长规律。那是宴席结束时,他带着一点点醉意和我说,“小万,记得,机关里的能力,一要会写,二要会说!”。

之后的四年,他带领我承担起处内绝大部分的文字工作,我的每篇稿子都将被他改得面目全非。我才明白,即使只是业务处室,文字工作的量也相当大,晚上和周末经常加班;一个人的文字能力,也直接影响他在机关的地位。我将不断承担起素材、通知、请示、函、简报、新闻、讲话,还有各种政策文件、调研报告和法律法规的拟稿任务;不断把稿子送到他的办公室,再拿出来,然后再送进去,再拿出来。。。直到大家满意;我们也会讨论,甚至争论,即使他是处长,我是小兵,我也说出自己的看法,之后被他猛批,两人甚至面红耳赤。好在他是60年代的人,对我来说是长辈,且是真的长辈:不但有长辈的能力,也有长辈的雅量,现在还是我的好老师。

我这样干了四年多,写过的材料总有一、两千篇吧。收获很大:基本了掌握机关语言文字的行文规范,能够实现简洁、规范、逻辑、条理的文字要求;熟悉了机关主要公文文体,知道不同体裁的重点所在;对处室的所有业务熟悉,处内材料基本手到擒来;甚至在行文时生出变化:不仅仅是 “四个新”“五个一”“六个发展”或是“一二三四五” 那种较为简单的花样,并且开始自发关注工作内容的变化:段首句、小标题出现了“某某工作从某某阶段向某某阶段延伸”这样的相对高质量的排比;还能够忙里偷闲,在业务刊物上发表些思考文章。

到这个时候,我又以为机关文字不过尔尔,常常对外说,我在处内是搞文字材料的,心里有些得意。结果,等我通过选调考试,转到新的工作,遇到现在的领导,我才明白,天外有天;才明白,之前甚至都没能踩到文字艺术殿堂的门槛。我将面对最严厉的批评,最痛苦的煎熬;公务员职场文字之路刚刚开始,真正的文字高手也才刚刚出现。
=======================
第七章:神形兼备,表达之道!(二)

先说人再说事。

这位文字高手,就是我现在的领导。他20岁出头当公务员,这个起点看似普通,但实际上很重要。要说明的是,这不是当时意义的“公务员”,n年前的“公务员”是指工勤人员,工勤人员见不到文字;他不是,他一开始就进政研室、市委办这样的综合部门,搞文字、做秘书、跟着领导调研。30多岁就开始做区委书记、市委书记。之后调到省里,做秘书长,虽然是负全责的秘书长,但还是偏重文字。人是时间的函数,今天是昨天积累的结果;而公务员是需要积累的行业。他做了大半辈子的文字,到现在这个年纪,智慧、文字、历练都已经接近化境,在省内的威望特别是文声很高。当他第一次改好我的材料,我读完面目全非的几页纸,心中只有四个字DD“高山仰止”。

再说说这份新工作,人事处的领导向我介绍这份工作时,我还挺高兴。因为还是我的老本行DD文字。

该文字工作有如下特点:a、时间充裕,搞一份材料给几个月时间,这是罕见的;b、层次很高,写好后,省里的大领导都能看到,亦有批阅,搞文字的都知道,这是极高的荣誉;c、工作量小,我数了一下以前的字数,每次要弄两个分材料,一共只有10000多个字,算上两份之间还有些重复内容,真正写出来的也只有8000~9000字;d、保障极好,绝对不会有会议接待、群众来访、接听电话这样事情干扰,不会有小材料打叉;晚上加班,方便面和饼干保持供应(当然,我自己也经常买花生核桃吃),哈哈,绝对可以全心全意的干活。

此外,还有个对比:到职之前,正好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抽调在的传宣组,专门负责写简报,那就是打战啊。除了改的时候交给办公室,写、核、印、寄、发、上网站、做宣传栏,基本是我一个人挑大梁(当然,还是各有分工,中间也有其他同事帮不少忙)。以一天一到两篇的力度向外发,包括周六周日。标题列的漂亮,文字质量不错,在省直机关中绝对排第一方阵。我的一个同学在另一个省直部门搞宣传,大家比着干,那边一个简报小组光拟稿的就有四五个人,但最后两家成绩差不多。可见我当时有多累多忙。两相对比,我就不把这几千字放在眼里了,指望一两周之内解决战斗。结果,现在我干这个工作满两年了,只懂得了当初自己的幼稚,就目前的文字功力,弄这万把字还得要几个月时间,脑细胞死的前赴后继。。。。。。更印证了文字工作中的一句老话,那句比较吊诡的老话DD“越短越难写”。
==================================
第七章:神形兼备,表达之道!(三)

为什么短文难写呢?因为它需要高度的概括性。可能大部分人都觉得写一个材料的成绩部分都是抄来抄去吧?现在我就考考大家,交给你一个市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三年的常委会向全委会的汇报材料、三年的统计报表,其内容已经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作为素材应该已经足够。现在的问题是:你能否用1500字写出这个市三年的工作成绩汇报?第一个要求是全面,不能偏颇,不能该说的、重大的、有亮点的部分没说到。第二个要求是实在,要说出特色、写出特点,不许千人一面;其标准是:要求读的人(这种材料的阅读对像,要么中央要么省里,都只能是大领导)立刻明白你说的是哪个市,这个市和其他市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这三年的工作和前三年的工作到底有什么不同,三年来这个市取得了怎么样成绩,这样的成绩说明了这个市的同志做出了怎样的努力。刚才已经有了说明,这个材料是要给大领导看,他们都是行家,所以不要指望用类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样的空话、套话来搪塞过去。第三个要求是简练,这个不用说了,只有1500字,不简练绝对不行。其他的要求,如文字的规范、通顺、层次、结构、新颖,都是基本功,是必须达到的,这里就不用说了。

看到这里,应该已经有同学在开动脑筋。今天,我作个承诺,如果有同学愿意尝试,却没有常委会对全委会的汇报(因为涉密),可以用三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这个网上都有)作为基础,就某市经济、社会、文化工作做出1000字以内的成绩汇报,写好了,发e-mail给我(包括你选择的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你形成的文字),我一定会优先给予评点。当然,我的评点,仅是一家之言,但作为过来人,应该会对你的文字之路有一点点帮助。 

就个人感受来说,这种概括是相当困难的,现在我也没有能做到完全的驾驭。举个例子,说成绩,为了实在,很多人都喜欢用数字,但面对一份经济统计报表,常用指标几十项,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额、三次产业比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甚至包括新增贷款额和用电量,等等等等。但你真的知道,什么指标说明了什么问题吗?哪些数字的引用是点到位了,而哪些仅仅是简单的“充数”和“罗列”?哪些领导会认可,哪些他心里会暗暗摇头?而且,说数字,不但要从静态的反映中,看到成绩一片大好;更重要的是从数字的对比和变化中,提炼出发展的态势、趋势和苗头。以上只是概括中很小的一个功夫,但真正练成,却需要许多次的学习和历练。

而我面对的概括难度,还远超于此。在互联网上,我必须考虑保点小密,不能说出自己的工作岗位,唯一能说的就是这是一份文字调研性质的工作,写的东西是一份调研报告(这点,请同学们理解,如果我的工作和身份暴露,唯一的结果只能是这个在工作之余,我在网上的思想整理和与大家交流的帖子永远关闭,再次请同学们理解!)。就这个调研报告,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其基础素材是以百万字计的,我要用这几百万字,提炼出一万字。这一万字,由于概括性太强,层次太高,基本不可能从任何材料上抄到,不可能从网上搜到(在网上,如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就算是很概括了,于我这里,远远不够),绝大部分只能是我一个字一个字的敲出来。(这也是为什么我常常在网上消失,主要因为脑细胞前赴后继,死伤不少,得多休息、多呼呼,呵呵。)

以上的概括性是我重点讲的内容,因为概括的高度往往代表了材料的层次。我们往往用敬意的语气说“某人是搞大材料的”,那是因为,用几千字写一个处室的工作和用几千字写一个市、一个省的工作的难度是大大不同的,高度概括性的背后意味着材料工作者抽象思维的高度和眼界的广阔度。如果一个年轻公务员,希望自己在文字综合能力上有所进步,或者希望在更高的、更核心的机关工作,那么在达到“通顺、规范、条理”,知道文字“如何起,如何落”这样的基本要求之后,“概括”将是一个可以用力的方向。

除了高度的概括性,还有其他几个困难:

一、保密。保密在公务员职场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工作性质,却给我造成麻烦,费了我以前不少的武功。因为以前搞不保密的材料,接到任务后,我常干的事是到网上把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类似的材料搜个大差不差,也算是个前期调研吧,先看看别人怎么写,再形成总体思路。之后,要考虑的多是联系本省工作的实际和特点,结合、修正、创新,很多时候还能跟兄弟省市的同志们学上两招。这个方法虽然投机取巧,却挺实在管用。但现在遇到保密材料,得了,网上啥都没有,根本没得借鉴,全部要靠自己的脑子思考。

二、创新。有一些文字工作经验的同学可能会指出,概括和保密不算啥,这个工作不是第一年出现吧,总有了几十年历史了吧,你手上总有以前人家留下来的材料吧,“年年岁岁花相似”啊,把去年、前年、大前年的材料找到,改标题、改内容、改数字、改顺序、改词改句子改段落,把“切实加强”改成“深入推进”,把“三个代表”改成“科学发展观”,把“先进性教育”改成“学习实践活动”,诸如此类。反正遵循“天下文章一般高,看你会抄不会抄”的古训。我一开始也是这样想的,并且就这样实行了。

但是,我忽视了一点:我现在的领导是真正的文字和政治上的高人,他一眼就能看穿我“模仿”的小把戏,知道我这个的“似是而非”的东西不是出自于对信息的消化和内心的思考。而且,他的要求是“变化”和“创新”(相信不少专职于文字的同学,对这种要求也会头疼)--相比之前的材料,不单是简单个别词句、段落的调整,而是文章结构和思考角度的变化,思考和笔力层次的深入。所以,这种“抄”出来的文件,交上去只有一种可能:一字不用,推倒重来。

三、实在
写调研报告,大概有三个部分:A、情况和成绩;B、问题和分析;C、意见和建议。其中问题和分析是整个文章的关键和核心。写问题,浮光掠影、大而化之是公文中常见情况,但现在这个材料必须要写实、要分析透,这也是对笔力的要求。这也是我为什么推荐《改革内参》原因,因为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当年,我认为分寸只是一种文字游戏,一种照顾面子的行文方法,但今天,我更倾向认为,把握“度”、掌握文字分寸是客观、公正和准确的表达方式。世事纷繁复杂,政府工作更是如此,作为一个决策思考者,在描绘问题、分析成因的时候,你真的了解真相了吗?不少同学把申论文章寄给我,其中,观点偏激,因局部问题而否定整体工作的情况比比皆是。

申论一般都是针对问题而发,从现象上看,确有问题,工作也确有也不到位或值得改进的地方,但是问题的严重程度、之前工作的成绩、客观情况条件的影响和局限、正在进行的改进工作等,一样需要在阐述问题时考虑。这就是“度”。没有“度”、“度”失当,甚至在行文时,出现问题就否定政府,那就显示了作者的偏激、浅薄和不成熟,我相信这样的申论,得分不会高。

我这个材料,比申论层次高、影响大,所以,度的把握也更费脑筋。

五、指导

大的文件,无论是调研还是讲话都有指导部分,就是告诉接受者,下一步该怎么办。这样的指导,需要有针对性,针对问题而发;有操作性,人家看了不会糊涂,不会觉得你说了等于没说,能够明确下一步怎么操作;要正确、业内,不能说外行话;要有高度,最好看到的是被指导者没看到的,要避免别人已经在干了,你又在一边重复的情况。打个比方,人家已经在扫地了,你还说,“快把地扫扫”,听的人肯定会不爽。

但是问题来了,还是拿一个市来举例子吧,这个市有市委班子、市政府班子,有人大、政协,有市直部门,还有很多从高校、北京甚至国外请的各类专家,这些人拿工资拿项目经费,天天就是研究这个市下一步怎么发展,已经形成了无数的调研报告和其他的材料。现在要求你,一个刚刚工作几年的小兵蛋子,针对他们的问题,对他们进行指导,对他们提要求,告诉他们下一步该干嘛,你怎么指导,怎么要求?(如果有同学愿意形成千把字左右,对本市发展的建议,e-mail给我,我一样欢迎)。

以上五个,加上概括性,一共是六个困难,将我陷入了一个综合文字材料的炼狱。虽然我生活很好,时间宽裕,没人打扰,还有花生、核桃和饼干的加餐,但是大脑和内心的消耗是巨大的,常常太阳升起开始写,太阳落下的时候没写出几百字,我也常常捕捉自己的灵感,夜里醒来打开电脑,记录思维。即使这样,也实在是距离领导要求相差太远。拼命了几十天,一篇充满心血的稿子送上去,最坏的结果并不是改的面目全非,而是一字不用。当看到领导将我的稿子废弃一边,自己拿了几张A4或16k纸,用个水笔,一个字一个字在那写的时候,我想哭的心都有。
=====================================
第七章:神形兼备,表达之道!(四)

大家可想而知,领导不喜欢我,我在新单位的日子有多难过,这种难过更多的来自于我的内心,心理压力大。很诚实的说,这种“不喜欢”是公正的、客观的、我能理解的;领导不是父母,没人能永远容忍你的无能,换在你在领导的位置上,来了一个小伙子,专司文字,指望他顶起来,好吃好喝,弄了几个月,写出来的东西一个字都用不了,还得你自己去爬格子,你也不会对他有好脸色。

但是,转机很快就出现了。

从表面上看,转机是单位的一次内部会议,议题是讨论材料,现在看来,这个稿子的基础是要多差有多差。由于材料是我拟稿,按照民主集中、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规则,同事们先发言,我再发言,领导最后总结。大家都很理解我,虽然点到稿子的问题,但同时也肯定成绩,说我刚来需要学习,很照顾我的情绪。

然后我就发言了,现在还记得,我从两个大方面,说了稿子(也就是自己)的10几个具体问题,和几点下一步的打算。一口气说完,连续不断,然后,看着领导,等他发落。结果,他抬头看着我,居然笑了,然后说了一句很幽默但我终身难忘的话“我非常同意小万的看法,我没什么要说的了,你就这么做吧”。这是他在会上唯一的发言,字数不满30,但我永远记得,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得到他的肯定。领导肯定我,是因为他知道,这个小伙子,已经走上了能够好好写材料,而不是糊材料的第一步。

那么一个材料工作者,真正写材料的开端,走出的第一步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是明确“标准”。知道什么是好材料,知道如何衡量好材料,知道好材料好在哪,不好的材料不好在哪,知道如何改进。而且这种衡量文字的标准一定是明确的、理性的、具体的,而绝非感性的、含糊的、模糊的、随意的。这么多准备公考的同学,都可以问问自己,给你一篇上佳的申论,你能很明确的说出它好在哪,不好在哪吗?面对你自己的作品,你知道该如何改进吗?

好材料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只有四个字DD“神形兼备”。除了我的领导,还有两位好老师给了我绝佳的启发:其中,一个叫殷天正,江湖人称白眉鹰王;另一位叫莫声谷,武当七侠。 

是的,你没有看错,我常常和我从事文字工作同学、同事,探讨文字方法;如果关系好、谈的深,我往往会引用查老在《倚天屠龙记》中的这段案件:张无忌走出密室,正遇六大派围攻光明顶,殷天正对决莫声谷。而且,绝大部分文字业内人士都会赞同我的看法。

现在,我们就重温一下这段经典。

“殷天正叹了口气,脸上闪过一阵黯然之色,缓缓道:‘老夫自小女死后,不愿再动刀剑。但若和武当诸侠空手过招,却又未免托大不敬。’指着一个手执铁棍的教徒道:‘借你的铁棍一用。’那明教教徒双手横捧齐眉镔铁棍,走到殷天正身前,恭恭敬敬的躬身呈上。殷天正接过铁棍,双手一拗,拍的一声,那铁棍登时断为两截。旁观众人‘哦’的一声,都没有想到这老儿久战之后,仍具如此惊人神力。

莫声谷知他知他不会先行发招,长剑一起,使一招‘百鸟朝凤’,但见剑尖乱颤,霎时间便如化为数十个剑尖,罩住敌人中盘,这一招虽然厉害,但仍是彬彬有礼的剑法。殷天正左手断棍一封,说道:‘莫七侠不必客气。’右手断棍便斜砸过去。数招一过,旁观众人群情耸动,但见莫声谷剑走轻灵,光闪如虹,吞吐开阖之际,又飘逸,又凝重,端是名家风范。殷天正的两根断铁棍本已笨重,招数更是呆滞,东打一棍,西砸一棍,当真不成章法,但有识之士见了,却知他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实已臻武学中的极高境界。他脚步移动也极缓慢,莫声谷却纵高伏低、东奔西闪,只在一盏茶时分,已接连攻出六十余招凌厉无伦的杀手。再斗数十合后,莫声谷的剑招愈来愈快。昆仑、峨嵋诸派均以剑法见长,这几派的弟子见莫声谷一柄长剑上竟生出如许变化,心下都暗暗钦服:‘武当剑法果然名不虚传,今日里大开眼界。’可是不论他如何腾挪劈刺,总是攻不进殷天正两根铁棍所严守的门户之内。

当然,今天不是讲武侠,但说“标准”,就必须拿高手的东西来衡量。因为金庸的武侠故事仅仅是一个载体,其中蕴藏着他大半辈子的文字功力、思想智慧、人生历练。

殷、莫二侠均是当世一流高手,却风格迥异。而武风文风,一脉相通。我所见过的的一流材料,也如上面所言,在文风上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形式优美,词句新颖精到,分类准确,美感很强;更兼排比气势,意思错落,变化无穷,读起来让人眼前一亮,甚至会让人有心潮起伏,叹为观止的效果,就像莫七侠的剑法“光闪如虹 吞吐开阖 飘逸凝重”,引的大家“群情耸动”;另一类,文风内敛,咋看平常,朴实无华,但细嚼起来,却发现它稳重大方,字字珠玑, 遣词造句虽然普通,但内容、分寸把握极为准确,句句直中要害,段段落在实处,内涵深刻,回味无穷,就如殷的棍法“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 无懈可击”,能看出门道的人就知道,“功力深厚,已臻极高境界”。以上说的,是第一流的武功,也是第一流的材料。

这里再问一句:“这两类材料的共同点是什么?”
 
第七章:神形兼备,表达之道!(五)
离上次发帖,过去了半个多月,对于我最后的问题,论坛和空间上已经有同学给出答案DD“神形兼备”,甚至有好几个同学给出了更深入、更有偏向性的看法:“神形兼备,更加偏重于实用性”。对此,我非常赞同,的确如此,神形兼备的材料就是一流的材料。

什么是神形兼备?就是内容和形式,意思和表达都是到位的。

先说神。我觉得有两个层次:一是内容。就是对问题是有认识,文章有信息。每一篇文章,比如申论,都有它的主题,你能保证你对你的申论主题,在取得成绩、存在问题、问题原因、下一步打算、工作现状、中央政策、客观限制等等情况都了解的透彻吗?

以上过于抽象,给大家一个例子,正面的例子,我较欣赏的一篇调研报告的节选。“一、努力解决融资难问题,支持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占全市全部企业的90%以上,对全市经济发展、就业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产业转型、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认识,认真落实国务院和我省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进一步给予高度重视,总结坚持已有的好做法,学习借鉴外地好经验,创新融资方式,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积极协调银企关系,改善金融服务,搭建融资平台,激活民间资本等多种途径,增加对中小企业资金供应,有效解决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同时,市有关部门要加强管理监督,督促中小企业建立健全有关制度,提高企业素质,完善信用条件。

这个段文字行文看上去很平常,段落也很短,就300来个字,但可以明确告诉你,这是一流的公文,为什么?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内容充实。有这一段,很多人就能写出一篇“关于解决某市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建议”的几千字的大块文章出来,因为骨架、框架、脉络都在这儿。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个常见的经济问题,却不是很简单,因为成因上涉及到银行、企业、政府三方。以上的材料文字上能够虚实结合(虚的部分是讲意义、讲方法、讲重视,讲落实),思想上较为辩证(既针对政府又兼顾银行、企业,既说了扩大融资又考虑了金融风险和监管),但最关键是从“创新融资方式”到最后的130个字一句一个意思,字字落在实处。综合一下,有以下几层:
一是创新融资方式,探索搭建新的融资平台。
二是加大财政支持,提高担保机构担保能力。(因为担保公司大部分是政策性的,所以提高担保能力,实际上是财政支持)
三是协调银企关系,改善商业银行金融服务。
四是激活民间资本,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五是加强金融监管,降低贷款风险。
六是督促企业完善信用条件,提高企业素质。

这六个大点,展开来写,在具体的方法、措施上又能写出好几层意思,从而形成段落。所以,这几句话,就是文章的骨架。但是问题在于,当你拿到一篇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材料,对于下一步工作,你能有这样辩证、全面、有条理的认识吗,你能分门别类的说出这六点内涵吗?可以告诉大家的是,我曾经抱着写论文的态度,写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网上查阅关于这方面的各地的领导讲话和专家建议,最后发现,连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给出的建议,也没有超出这六点的范围。

下一个问题是:充实的内容来自于什么?我觉得还是来自于“认真”,qzzn上有一位我比较欣赏的“若水”同学(下一步还计划贴出和这位同学的一个关于文字的对话记录),提出了写公文要不要认真的问题,我现在的态度是:“对待大文章,要拿出写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论坛上还有一位很不错的同学,发给我关于“洋垃圾进口及其危害”的申论文章,当时我给他改了一下发回去,现在回头想想,其实我能给出最好的建议就是:除了申论上给你的材料外(因为这个材料每个考生都能看到,若思想认识仅局限于此,就根本无法在考试上的超越别人),把“洋垃圾”这样的题目当作课题,多多搜集文章和信息,充分的认真的研究一下,尽可能多的吸收和消化内容,再按照申论的要求表达出来。我相信经过这样的环节,你写出的文章会比拿到卷子仅仅看了10分钟就写的文章要更有血有肉。

关于“神”的第二个层次,我认为是思想。思想区别于内容,在于其独创性。不同于他人、独特的看法或观点,想别人之未能想到或是深入到他人未能深入到的层面,具有前瞻性、操作性、符合实际、客观公正的看法(符合实际、客观公正尤为重要,年轻公务员可能常有些偏激的,不可行的,不了解实际或不切合实际的看法,有问题就诉诸潜规则,指责D和ZF,这实在算不得思想吧)。

一般说来,像请示、通知之类例行公事、上传下达、篇幅不长的公文可以发挥思想的余地不多(也并不是说不要,比如上传下达的通知,做好“上下结合”功夫,也是重要的本领);相比之下,调研报告、新闻内参、理论文章以及领导讲话这样的有深入分析的“大文章”就更需要思想。

独特的思想每个人都有,但不得不说,我们的教育制度、文化传统,以及机关“抄”公文的工作习惯扼杀了不少思想,更差劲的是扼杀了创造思想的思维方法。在大学学习法学的时候,我死记硬背不求理解,更别说思维创新了,做公务员前几年大部分的文字工作也是照搬照抄,很少发挥。但是,现在,我认识到一点,就是:无论从那个层面看,年轻公务员具有独特的思想,是利大于弊的。 

从工作层面看,前面我说过,我们作为协助者,辅助领导开展工作,我们要做领导的眼、要做领导的手,但我们更要争取做领导的“脑”,一方面,领导需要会拿主意会写有思想的助手,另一方面,显而易见,做“脑”的价值更大,领导更会倚重。

从个人层面看,作为年轻公务员,可以一穷二白,没有资历、没有背景、没有关系(大家的爸爸都不是Mr Lee,呵呵),但思维能力则无人可以拿走,是绝对属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这样的能力,在文字或其他工作,以及各种考试中容易脱颖而出。有一个比较夸张,但相传是真实的例子:n年前,某国有银行总行有一位主任科员(国有银行总行的主任科员,要么年纪轻资历浅,要么混的比较一般),平时喜欢写理论文章,后来在某个内参类的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金融改革的文章,正好被总理(没说是温总理还是朱F基总理)看到了,并做了批示,给予了认可。之后就是该带批示的文章发至各大银行(包括他自己工作的银行),一是贯彻总理批示,二是组织学习文章。银行领导当然会对这小伙子刮目相看,他很快从主任科员被任命为副司长(正科、副处、正处、副司,加上虚职,大家可以算算一共跨越了几级),现在已经是司长了。这个故事是在北京部委工作的朋友告诉我的,还明确告诉我了这位年轻司长的姓名和职务,可惜级别相差太多,没有办法向他本人求证。虽不能至,心甚往之,以后只要有机会,我一定会向他请教和致敬。

以上是一个传说。其表面是机遇,是文章,是巧合,但内涵是能力,是思想,是必然。总理日理万机,肯定不会动笔批示千篇一律、人云亦云的东西,为什么单单批示他的文章?我认为只有一种可能性:他的文章所思考的是总理正在思考的事情,而且其思路和总理的较为契合,甚至对总理有所启示。在总理看来,他的想法是正确的、独特的、前沿的、有意义的,所以给予了认可,才会有他后来的好机遇。

这就是思想的价值。

关于思想的问题,我只能告诉大家方向,却无法指出路径,因为这个东西太独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和个人方法。就这方面,我比较喜欢诸葛孔明,当年在隆中,面对考官刘、关、张《论三国时期弱小的刘备势力生存和发展的对策》的面试题,他用“天下三分,益州疲蔽,先占蜀中,联吴抗曹”十几个字就说出了天下形势和下一步的战略战术,这是申论策论的经典,实在太牛。但问题是,他一个农村的年轻的读书人是怎么想出来这些的呢?(诸葛出道时好像才20来岁,正是考公务员的年龄。)

我想,诸葛同学还是依靠了我党一贯以来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博览群书,上看天文下看地理中看奇门遁甲,而且他的老师水镜也挺牛。二是扩大交流沟通。没事就和一帮朋友如徐庶等人聊天,纵论天下大事,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三是进行调查研究。三顾茅庐前两次不在,童子说他出去走亲访友,实际上是搞实地调研去了,最后还有研究成果--一些军事地图。当然,和家人的支持也分不开,相传他老婆不很好看,但也也很牛,木牛流马和八阵图都是诸葛夫人的专利。

呵呵,不扯了,以上“神”的部分也就结束了,大家看到了,说的是文章的内涵、言之有物的问题。往下,要讲“形”的部分,表达方式方法的问题。不少筒靴提出公文应该更加倚重于“内涵、意思”,这一点我是赞同的,而且据我所见,大部分的领导以及从事文字工作的公务员,对文章的内容是非常敏感的,能够一眼就看出空洞无物或是不切合实际的文章来。但是,我还是反对只考虑内涵而忽视文字形式的看法,因为二者相互无法替代,文章也不同于电报和法条,不能过于言简意赅,不可能硬梆梆的不考虑美感和起承转合。而且,对待写文章在思想上也要辩证一些,得避免倚轻倚重、以偏概全的情况,以免落入像《笑傲江湖》里华山派剑宗气宗之争的无味悖论中。

关于如何“写”,满大街都是机关公文和申论写作的书,我也看了一些,这里只能说说自己的观点,欢迎大家补充。一共是三条:

一是写文章。进机关后,我参加过一次“处长论坛”,就是由机关里的处长们给我们这些年轻人培训,有一位专司文字的办公室主任(每个单位这样的人,都绝对是文字上的老杆子),说了一句让我印像深刻的话:材料写的好不好,要看高中语文学的好不好。他说的很有道理,因为材料的本质还是作文,简洁、通顺、层次、详略、围绕中心组织材料,这些中学作文的知识同样是管用的,甚至小学学习的主谓宾定状补的准确搭配、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减少错别字等等都是重要的。可能这里我说的有点小儿科,但是仍然需要强调,因为这样的低级错误如果出现在公文里,给领导留下的印像会很不好,要么觉得文字能力太弱,要么觉得你不认真。(这种情况实在太多,我的QQ邮箱里收到了不少同学写的申论,请我帮忙看看,可惜大部分都有错别字、标点符号之类的低级语病,希望在真正的考试时不要有这样的错误。)
=============================
第七章:神形兼备,表达之道!(六)
关于如何“写”,满大街都是机关公文和申论写作的书,我也看了一些,这里只能说说自己的观点,欢迎大家补充。一共是三条:

一是写文章。进机关后,我参加过一次“处长论坛”,就是由机关里的处长们给我们这些年轻人培训,有一位专司文字的办公室主任(每个单位这样的人,都绝对是文字上的老杆子),说了一句让我印像深刻的话:材料写的好不好,要看高中语文学的好不好。他说的很有道理,因为材料的本质还是作文,简洁、通顺、过渡、层次、详略、避免重复、文章段落的相对平衡、围绕中心组织材料,这些中学作文的知识同样是管用的,甚至小学学习的主谓宾定状补的准确搭配、标点符号(特别是序号)的正确运用、减少错别字等等都是重要的。可能这里我说的有点小儿科,但是仍然需要强调,因为这样的低级错误如果出现在公文里,领导要么觉得文字能力太弱,要么觉得你不认真,会留下很不好的印像。(但这种情况实在太多,我的QQ邮箱里收到不少同学写的申论,请我帮忙看看的,可惜大部分都有错别字、标点符号之类的低级语病,希望在真正考试时不要有这样的错误。)

二是写机关文章。相对其他文体,机关文章有其自己的特点和规律,这个方面,有关的机关公文写作的书论述的最多,重复的部分不讲了,只说我认为最重要的四个方面:文体区别、全文布局、段落句式和字词分寸。

1、文体区别。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有通知、请示、报告、函(当然,还有领导讲话,虽然不算正式的公文,但也是材料中经常涉及的)等不同的文体,表面上不同的文体最大的区别在于有不同的格式,但这个很容易掌握。

更重要的是,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行文目的,面对不同的阅读对像,所以得采取不同的语气和态度。写通知对下,是提要求,可以让对方“一要怎么样二要怎么样”,甚至“要在某年某月前办好某事并报结果”,没必要客气,顶多写个“请”字;写请示或报告是对上,是提请求,要客客气气、明明白白的把事情讲明白,把理由写充分,把请求提明确,最后还要说上“妥否,请批示”这样的客气话;写调研报告、申论这种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分析事情,重在客观公正、深入透彻,要显示出思维的深度力度。其他的如,讲话、经验交流材料等等也都是这样。

2、全文布局。进入公务员队伍后,你会发现,稍长的公文大概都是三段式的,即“成绩、问题、下一步”,这就是基本的布局谋篇,人民日报评论这样的经典文章也是如此,除头去尾,一般是三段:第一段:务虚,某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第二段:阐述面临的形势或存在的问题,第三段,下一步如何去做。其实也是按照传统“起承转合”的行文方式。举个例子给大家看看,是2007年的《人民日报》社论: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过去5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深入分析了当前形势,安排部署了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主题,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指向明确、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新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必将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过去的5年,是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干部群众心气最顺的时期之一。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时代要求,遵循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加强“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战略部署。在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粮食连续4年增产,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多年期盼的统筹城乡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农村改革取得阶段性突破,农村各项事业实现历史性进步。农业农村形势始终保持良好态势,为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实践证明,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符合农村实际,符合农民心愿,是完全正确的。

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振奋人心,但我们切不可盲目乐观,必须清醒地看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正发生着深刻变化,面临着一系列新矛盾新挑战: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和适时适度调控进口难度加大;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缩小城乡差距难度加大;农村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兼顾各方利益和搞好社会管理难度加大,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农业农村发展仍处在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全党必须深刻认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艰巨性,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紧迫感,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紧绷,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做好“三农”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我国人口众多,农产品消费需求大,农业劳动力数量多,保障主要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对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对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切实保持社会稳定,意义十分重大。目前,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隐忧,基础脆弱是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我们必须下大决心、下真功夫把农业的基础夯实做强,全力促进农业生产不停滞不滑坡,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不脱销不断档,努力实现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不大涨不大落,积极争取农民增收势头不回落不放缓,务必做到新农村建设不松懈不走样。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必须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要按照适合国情、着眼长远、逐步增加、健全机制的原则,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不断强化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强农惠农政策要向重点产区倾斜,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倾斜。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必须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继续加强生态建设,尽快改善生产性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必须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要根据农业生产需要,针对薄弱环节,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切实加大对公益性服务的支持力度,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必须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繁荣农村公共文化,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继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更多地将公共资源用于农村,加快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差距。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必须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发展提供体制保障。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以家庭经营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动和适当集中。按照中央的部署,积极推进乡镇机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妥善处置乡村债务,全面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

做好明年农业和农村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保供给、促增收、强基础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转变作风,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不断增强对农业的认识,增加对农村的了解,增进对农民的感情,不折不扣地把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调动全社会参与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力争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这篇是好文章,语言老到,布局经典,起承转合顺畅。我们只看布局:第一段说会议情况可以忽略。第二段讲成绩DD中央采取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果。第三段话锋一转(如何转的,这句过渡也很好),开始说存在的问题,说了六层意思,自然而然引出了主题“农业基础建设”的重要意义(亦是过渡)。第四段到最后都是“下一步”该怎么做。其中虚实结合:第四段,务虚,讲意义、讲重视、讲目的;从第五段开始,用了五个“切实。。。必须”实实在在的讲下一步的措施。

可以看出,布局上,这篇评论和其他公文一样,也是三个部分:成绩、问题、下一步,同时注意了承接。这是一个机关行文的普遍规律,特别越是大文章越如此,申论也是这样,只不过要在问题部分加强对原因的深入分析。所以,应该掌握这样的基本的布局谋篇方法。

3、段落句式。在这一方面,我觉得要重视的是文字的“起落”的问题,这不同于一般作文,就前面是讲了措施、后面就讲结果或是目的(这是普遍规律,但也非一概而论),让文字起了之后,有个着落。再随便找个例子: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必须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繁荣农村公共文化,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继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更多地将公共资源用于农村,加快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差距。”

这段的第一句是中心句,不管它;第二句从教育、医疗、文化、保障、扶贫、环境等几个方面讲“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面”的具体措施,属于“起”,最后一句就进行“着落”,说明以上的措施,目的就是“将公共资源用于农村,加快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差距”,落在这。这就是机关文字的另一个基本规律:有起有落。

4、字词分寸。字词方面,年轻公务员,我觉得应该注意下分寸问题,分寸是准确的一个方面。机关文字有些常用的字词,虽然常见惯用,但也要重视,因为有些微言大义的味道,比如说,“继续”、“进一步”,这样的词的意思上是下一步还得继续做,同时又肯定了以前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时候,话不能说满,要留有余地,所以“较好”、“比较”、“相对”、“较为”这样的词也很常用,要揣摩一下。

(呵呵,以上部分太长,真是有些倚轻倚重,主要是例子占地方。)

三是写好的机关文章。在达到了写文章和写机关文章的基本要求之后,就可以向写好文章的方向努力,“好文章”突出在一个“好”字上,我觉得,公文和申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雷同,就是大家都差不多,那么在形式如何创新值得考量,这方面,我是刚刚入门,不敢妄谈,只能说说现在的努力方向:

1、段首。段首是我起的名字,一般也称作小标题,或是段落中心句。起的作用是对某一部分提纲挈领的作用,这个句子是最容易做文章的,因为它概括性强,又非常醒目,还容易形成排比。很多人特别是领导看公文,首先就是看段首。

最常见的如:“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三、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等等”;还有就是“六个加强”、“五个进一步”等等;弄的再复杂一些,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一个中心、两项制度、三重保障、四项措施。。。。。。”。这些都是常见的段首兵法。

我现在倾向的是在段首句体现出工作的变化、发展的趋势和工作关系,这也是学来的。比如说用“结合”、“延伸”、“发展”这样的词来概括全段,实现排比。 _

如:用“结合”来写:一是以什么什么和什么什么相结合,实现了什么什么,二是以什么什么和什么什么相结合,强化了什么什么,这样概括性较好、对比性较强,体现了工作关系,让人印像深刻。举个例子:一是以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二是党员干部挑大梁和发动群众广泛参与相结合,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三是统筹推进和突出重点相结合,体现了什么特色;四是进行突击性监督检查和建立完善长效机制相结合,达到什么效果。倒不必刻意作文字文章,只要文辞规整、语义贴切,我觉得就可以。

2、角度。角度也是可以创新的方向,比如说年终工作总结,其实每年干的事情都差不多,都是那几项,而且前几年把该写的话都写尽了,似乎今年的总结只要改个年份、改个句子、改个数字,直接就可以用了。这样是能用,但是不好,只能叫例行公事。那么怎么才能实现变化呢,还是从写作角度来入手DD想想今年的工作较以前到底有什么特点。今年面对的形势有什么不同,有没有开展什么新的工作,工作的重点和工作思路上有什么新的变化,工作措施上有什么样新的改进,最后取得了什么样的新的成效和进展。从变化的角度考虑和组织文字,可望形成不雷同的、让人耳目一新的材料。

3、分寸。在前面讲的内容上更进一步,对字词语义深入把握,区分细小差别,力求准确。套用游戏术语,属于“微操”层面,和游戏的“微操”一样,虽然麻烦,但是有效果,特别是遇到文字好的领导,他就会明白你能够行文准确,把握分寸。举几个小例子:“衡量”和“评价”有什么区别?“不适应需要”和“仍存在不足”有什么不同?“了解”和“掌握”有什么不一样?“改善”和“解决”程度的如何区别?“明显成效”和“阶段性进展”的区分在哪?等等。工作中我看到,一些重要材料,形成之后,大家字斟句酌,在文字的细节把握上也是很费脑劲的。

以上,“神”、“形”两个方面都写完了,我也长出一口气,本想速战速决,没想到居然写了这么多。再次说明,这是个人心得,绝非标准答案,仅供同学们借鉴参考,同时,我也刚刚入门,还在学习摸索中,对以上观点,欢迎交流、讨论和补充,尤其欢迎批评指正。公务员圈子有句笑话:“互相吹捧、共同提高”,但是,在网上咱们还是开诚布公的好,真诚希望:“互相批评、共同提高”。
===============================
第七章:神形兼备,表达之道!(七)

现在回到一句话,也是我被问的最多的问题。

“万川,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文字能力,万川,如何提高申论水平?”

对这个问题,一直有些回避,因为我没有完美的答案。虽然摸索出一些提高方法,但很难在短时间内见效(所以,即使放在公考之后说,对考试中的同学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如果真的要在短时间内实现文字能力的提高,大概只有一条众所周知的办法:大量的、高强度的练习。

针对神形兼备的标准:我们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无非是两点:一是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基础阶段:对各知识点的掌握了解、融会贯通,解决“写的实”的问题;进阶阶段:出创新、出思想,解决“写的好”的问题。二是提高文字写作能力。基础阶段:实现行文规范;进阶阶段:实现文字美观。

不嗦了,说我的笨方法,五个字,看、背、格、写、改。

一、看,泛读。阅读一定的量,覆盖一定的面(这个面应该覆盖现有政治经济知识的80%以上吧),形成一定的知识沉淀。在面对申论题目时,心中有脉络,减少“第一次面对”而不知如何下笔的感觉。当然,考试本身就是出题人和做题人的博弈,出题者时常也会有些怪招,弄些耳目一新的题目(如今年的“黄河精神”),有了知识储备之后,才能减少慌乱,在真正无从下手的时候,也能依靠联系、联想、引申等方法,做到答题言之有物。这些基础的知识积累,只能靠日常的泛读,也就是“看”的功夫。

二、背,最笨的方法,但并非无效。我小时候背论语,现在还在受益;后来在法学院,背功也有所增强(都说法学院学生公考有优势,实际上,方法优势才是真正的优势)。我第一个月当公务员的时候,亟需突破“一张白纸”的问题DD业务需要上手,一条有效的对策就是:从办公室找了几份以前的文件,觉得写的好的(当时也不知道什么是好,觉得都好,最后选了大领导的长讲话),放在包里,在路上看。从办公室到家(也是租的房子)走路20分钟,正好看一遍,加上中午回去睡觉,一天可以看四遍,不到一周参不多就会背了,其实还挺轻松。这篇材料很全面(好像是全省会议的领导讲话),很快就奠定了我的业务基础。

后来想一想,背其实是精读,方法是最蠢的方法,但总有“背出门道、其义自现”的时候。值得提醒是,一要找好榜样,二要尊重个人现状。背课文的前提看课文值得一背,但也不是材料越大越牛越好,也要看个人是否感兴趣,能否接受,是否急需,背了是否有用。五中全会的材料层次当然高,面当然全,当然该看,但篇幅太长内容太多,能否背下来就是个问题。我的经验是,每个省市都有传说中文声显赫的大笔杆子,或是领导或是秘书,他们的东西值得一学。尊重你自己的兴趣,先一个自己喜欢的,他的材料你能看得进去的,跟定他。我就有自己喜欢的文字榜样,几乎收藏了他所有的网上能找到的材料。多看多记了后,不但写作上有收益,文风上受影响,在工作和处世方法上也多有借鉴和模仿。(我没见过这个人,以后见面一定要好好行个拜师礼,这算是神交吧)。

第三是格,更进一步的精读。如果说背是靠无意识或潜意识来把握材料规律,那格就是有意识的解构材料。找到神形兼备的经典文章,像学习课文一样进行分析:提炼文章框架,思考布局谋篇,体会内容思想,研究文字技巧,推敲字词句段,等等。总之要做到庖丁解牛,不但眼无完牛,更要吃干榨尽。我个人在分析电子文档时,喜欢用word的颜色标记刷工具对文字进行分类;面对纸面文档则喜欢用荧光笔之类的颜色笔,进行划线区分。

其实领导们也会做类似的功课,我见过几位领导对上级文件或喜欢的文章开展学习,一般都是用水笔或铅笔在材料旁边或白纸上逐条逐条认认真真做笔记,没有我这样花哨。所以,具体方法要依个人喜好,但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把材料吃透。

第四是写,拳不离手,写是必经之路。我原来学过一种叫“谭腿”的功夫,教武术的师傅就说,“自己练半年,不及师傅教半天;师傅教半年,不如找人打一架”。文章也是如此,无论公文还是申论,模仿也好创新也罢,写的好或是不好,都只有下笔后才知道深浅。这里不多说了,相信大家都知道这是最重要的提升方法。

第五是改,自我否定和自我提升。在实际的文字工作中,尤其是大材料,改的时间往往超过写的时间。领导们常说,材料越改越好,很多大领导改材料精益求精、不厌其烦。从写提升作能力的角度看,改的收益也很明显。当然,改也会面临一个问题:需要老师。因为写的时候,我们一般都尽了全力,体现了个人的最高水平,自己看着满意。如何挑自己的毛病,做到跳出材料看材料,最好的办法还是利用他人智慧。办公室公文没有问题,领导会帮你把关。准备公考复习申论的筒靴怎么办?我给的建议是,找一个做公务员的亲朋好友(从事综合文字工作的更好),将你写好的申论奉上,请他们修改,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不要不好意思,也不要怕耽误别人时间,因为写难写,改好改,修改一篇文章快只需要几分钟,一般来说,人家都会满足你的要求。

至此,具体的方法就说完了。大家可以看出,这些都是非常笨的办法,所以,我也非常希望对此有心得的同学说说自己的好方法,尤其是巧妙的办法。总结七年的文字工作,我认为:除形成思想需要灵感,难以强求之外,文字工作的其他部分都可以称作技术活,还是讲究熟能生巧。提高文字能力,只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过程,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就能实现目标。如果起点是白纸一张,从现在起,看500篇公文,背100篇公文,格100篇公文,写100篇申论,每篇改3~5遍,我相信,写作能力定会有大的提高。
=========================
第七章:神形兼备,表达之道!(八)

最后的内容是关于“说”。日常的说话,话多话少,由个人习惯而定,按照前面“四少一多”的建议,年轻人刚刚入行,我的建议还是谨言慎行。但谨言不是无言,有的时候,说话是机遇,需要抓住;有的时候,退无可退,不得不说。但说话难,因为话一出口就无可收回、无可挽回、无路可退,人家永远都会记得“某某人在某某场合说过某某话”。而且,我们说话不但代表了我们个人的能力,更代表了我们所在的单位和机关,甚至代表了党和政府以及公务员的整体形象,意义大责任也大。所以,到了需要开口的时候,既要说对更要说好。我想,比较重要的场合或需要注意的地方,主要是三个:A.正规场合、B.面对群众、C.应对记者。以下,结合我的自身经历,有经验,也有教训。

第一个重要的说话机会:正规场合。指的是对上汇报,对下指导,会议发言这样的情况。年轻人虽然在正规场合说话机会不多,会议时往往也要表示谦虚,发言位次靠后,但这往往是开展工作或面对领导的时候,是真正展现你工作能力的时候,所以,绝对不可马虎应对。虽然心情会紧张和激动,但说话还是要有说话的样子,怯场无语、含糊无序、重复嗦、语速过快之类的问题要尽量避免。这里的标准和文字一样,要神形兼备。一个好的方法还是事先写下来(现在很多领导的即席发言时也会预先写几句),因为一般年轻人不会说长话,所以略微写要点或提纲就好。

我现在讲话前,针对对像、场合和工作,结合前面同志的发言,略微写个提纲,大部分的情况也都ok。但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这绝不是最高的段位。我见到的最高段位的发言,是我的领导向他的领导进行正式的汇报(大家可以猜猜是什么级别),而且之前我们已经报送了非常完备的材料(我觉得是尽善尽美的),一般来说,只要汇报时读一遍就很好。作为小跟班,我参加了这次汇报工作,当时也就期待着我的领导读一遍(试想一下,向大领导汇报,你除了读材料,还能干什么?)。

但当他开口之后,我立刻惊呆了。因为他说出来的完完全全是另外一篇神形兼备的文章,这篇新文章和大领导手上的书面材料,如姊妹篇一般,相互辉映和印证:书面材料只提观点的,口头汇报中就举出例子;书面材料给出例子的,口头汇报就交待背景和全国面上情况;书面材料较为简略的,口头汇报就描绘现象和分析原因,等等。更重要的是,口头汇报完全避开了书面材料中的套话,仅围绕领导最关心的部分进行重点阐述。整个汇报20分钟,其间,大领导非常感兴趣,认真听也不断的问,我们这边准备充分应答自如。最后大领导对我们的工作给了高度的评价,这绝对是一次成功的汇报。

之后我认真反思了这件事,得到的启示是:到了他们这个“超高”的级别,汇报工作时一定要有“信息量”的概念。汇报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向领导传递信息。大领导时间极为有限(我们一次汇报只有10~20分钟,还排了好几次才排上),所以,最不能做的事情就是浪费领导的时间。他的信息渠道广,对情况也熟悉,他最不想听到的是什么?空话、套话、废话以及他已经知道的东西。而且,他也有眼睛,报上的书面材料事先看过,我们再去读一遍他能有什么兴趣,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汇报时要建立信息量的概念,就是要告诉领导他所不知道或不明确的东西,对已有的书面材料进行解释说明,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信息量的最大化。而这一点,我的领导做得实在太好,实际上他使汇报的效率翻了一番。(这种做法,的确少见,但我认为很有道理,欢迎筒靴们讨论)。

第二个重要的说话机会:面对群众。很多同学的公务员生涯都是从接待群众的岗位做起:服务、办事、接待、接电话,甚至直接做信访。我自己也是这样。我做过很长时间和群众面对面打交道的工作,也在信访岗位上做过。想必大部分人,在干了一段时间之后,都会有一个突出的感觉DD“烦”,因为做的都是具体事情,同样的话要反复的说,繁琐且日复一日,有的时候群众提出的要求不符合政策规定,解释的时候又很难说的通,加上年轻人的急躁情绪,所以,有时候会出现态度不好的情况,甚至出现争执和争吵。

我虽然在省直工作,但也多次以群众的身份(也就是不找人不打招呼),去基层部门办一些政策以内事情,很多人态度不错,但也有一些人实在是很差:岗位没人办事拖拉,自己聊天把我晾在一边,不一次性告知让我一遍又一遍的跑,自己有错还强词夺理,等等。特别是话语间那种对老百姓的看不起、急躁和自我优越感(真不知这种优越感从何而来,他们也就是一般公务员或聘用人员,但他们肯定认为我是普通学生),让我感到,现在一些时候老百姓办事还是难!有一次我急了,只能把工作证拍在了服务窗口的桌子上,加上周围的群众也纷纷指责,具体办事员态度才有所缓和收敛,他们的领导最后出来打了圆场,批评了这个人。(当然,事后仍然怪我,说你怎么不事先说一下呢?唉,问题在于,我本来就是老百姓,你本来就应该好好服务,事情又是你职责所在,我干嘛要事先说自己的工作和身份?)

这样的经历,让我在公务员和群众的角色上进行了切换,也想明白一些道理,其实最简单不过:在接待群众时,群众和公务员发生争执或争吵,就是公务员的错。不但所有的群众都会认为是你的错,领导和上级也会认为是你的错,大了说叫宗旨意识不牢缺乏群众感情,小了说叫服务工作没有做好。不但在中国会认为是你的错(党和国家一直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到英国美国也会认为是你的错(西方政体建立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群众是纳税人,公务员是服务者,好好服务是职责所在)。不但直接当事人会认为是你的错,广大网民也会认为是你的错(大家可以看看一边倒的网络言论)。所以,目前的状况就算到了天边,就是公务员的错,就是公务员需要改进。我见过不少刚刚起步的同学,没有把握好这个分寸,服务群众时态度不好,和群众吵架,最后结果还是自己吃亏,给职业生涯带来负面影响。

那么年轻公务员如何才能做好接待群众的工作?每个机关单位都在搞效能建设,其制度、方法和思想都很好,这里不必多说。在我看来,面对群众,年轻公务员实际上比领导们好做,因为年轻公务员只是政策的执行者和解释者,没有较大权限,就没有过多责任,所以年轻公务员接待群众只要做到两个词就足以应对。几年来(甚至在信访岗位上干了好几个月),我靠着这两个词,从来就没有和群众发生过冲突(当然争论还是有),也从来没有群众批评过我或到领导那告我的状,他们大部分都是感谢,偶尔也有人表扬我。这两个词就是“礼貌”和“耐烦”。

“礼貌”的基础是尊重,是把群众当家里的客人,要微笑放松,不要摆架子给冷脸(群众是不但是客人还是主人,所以我很非常反感公务员摆架子的行为);重视他的事情,请他坐下来(他不坐我就站),和他好好说话,天冷倒点热水,天热倒点茶,年纪大的送到电梯口,客客气气挥手告别,总之要像对待朋友或长辈那样对待他们。每个人来的人都有其利益诉求,政策范围内能办的尽快办,需要告知的一次性告知,不能办的和人慢慢说,帮人指指路子想想办法。就这么简单。我一直这么做,很多人带着火气来(可能是被气的),也有一些人的事情目前办不了(太多的原因:政策、立法、程序的因素,历史遗留和面上影响考虑等等),但他们都没有指责我(就应了领导们常常说的一句话“群众的感情是朴素的,群众不是刁民,是讲理讲情的”)。因为“法”和“理”之间的矛盾我的确管不了,但我可以管“情”。以礼待人、以情动人,儒家处人之道,无可指责之处。

耐烦,就更简单,不急、放缓、坚持。对待每个人就像对待第一个人一样。我当年做信访的时候开始也烦,但只能告诉自己,“我拿一个月几千块钱的工资就是干这个事的”。当年曾国藩很推崇这一点,说从政唯“耐烦”二字。我同样强调和风细雨温润如玉。接待群众的事,其实真很简单,但一直以来,有很多公务员,甚至是一定级别的领导,还在这方面栽跟头。现在网络监督,影响更大,栽跟头的人也更多。对此,我觉得是好事,是应该有些教训。

第三个要注意的场合:应对记者。如果说接待群众时,公务员吃了亏还情有可原,那么很多时候和记者打交道而栽跟头就很冤枉了。《硬球》中把记者称为政治家的敌人,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在工作中也发现,大部分记者都很好,但也有一些记者的工作出发点就是吸引眼球、煽动情绪、夸大其词和以偏概全,而并非客观公正进行报道。

我刚刚工作时,有位师兄给我说了他的惨痛教训:领导让他接待一位记者,还是正规媒体的记者,主要是谈谈某一工作现状。他自然很重视,知无不言,用99%的时间,说了这项工作几年来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最后按照记者的要求,也说出了目前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按他原话关于这点,他“一共只说了三句”。结果,这位记者在报上刊出的文章(当然发稿前不会送来审定),标题是“某某工作的问题不容忽视”,正文一上来就是“记者在某某单位采访时,某某处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然后就围绕他那“三句话”写了一篇千把字的报道,全是问题不足,成绩一句没写,总之这项工作问题特严重,该单位的同志特失职。可以想像,这样一篇报道出现在报纸上和网络上,会给一个单位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从上到下,领导和同事,每个人都在问,“某某单位某某处的工作人员”到底是哪个人,说了这样的话。大家知道是他之后,纷纷提出批评,而他则百口莫辩,只能自认倒霉吃亏。

听了他的故事之后,我心中很是警醒,几年来,在应对记者时,我真是“慎之又慎”,但还是防不胜防,最后还是中了人家的“道儿”,也让我对记者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是几年前,当时的背景是中央某项惠民政策出台一周年,我正好在省直机关负责接待举报和督查工作,也就是说,该工作如果地方上如果没有落实到位,广大群众可以来电、来信、来访向我反映这一问题,我负责记录,同时,作为省级机关,还要按程序督促地方纠正这一行为,维护好群众利益。这位记者是国内某著名通讯社的,mm,以写内参闻名,有的文章还被国家领导人批示。所以,当她电话打过来并报上家门的时候,我自然不敢轻视。电话过程很短,她问我:“一年来你收到该投诉举报有多少?”,我据实回答“一件也没有”(这是绝对的事实),然后我们互相道谢,挂电话。

各位同学是不是觉得我回答的了无破绽?但你们知道这位记者mm后来在报道中是怎么写的吗?她的文字我现在还能背DD“据记者向某某省、某某市和某某省(我所在的省),某某部门(我所在的部门)工作人员了解到,广大人民群众对这一问题敢怒而不敢言”。当我在报纸上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非常气愤,试想,有投诉表示问题严重,没有投诉叫“敢怒不敢言”,纵观全文,除了她打了这三个电话,文中没有任何其他的调查研究工作,这不是无中生有,唯恐天下不乱吗,写出这样的文章,能叫客观公正,能叫负责任吗?

[这里,咱们也客观的分析一下,为什么一年来没有什么投诉?我认为主要是因为这项政策,虽然挺新潮(有点模仿国外),但它只是庞大的政策体系中一条具体措施,处于较为边缘的位置,给老百姓带来的利益实际上不多,加上新政策大家接受还需要过程。一些地方较好地执行了这项政策,群众没有投诉;一些地方虽然没有执行这项政策,但给予了适当的补偿,群众觉得公平也就没有投诉;还有少数地方虽然没补偿,但由于涉及的利益实在很小(我计算了一下,顶多就几十到百把两百块钱),大家觉得投诉不值得不合算,不愿惹这个事,也就没有投诉。总之,不是什么大事,而且本身就没有事。所以,这位她用一个“敢怒不敢言”进行全面概括,实在是主观臆断,用心什么什么。

事后,我还是勉强理解了这一类型的记者,因为这就是利益驱动,屁股决定脑袋。他们说假话糊弄人又没有成本,不需负任何责任,收益却很大:做出成绩,博得名声,引起重视,甚至有的文章还能上内参,得批示。为了成功,他们就不择手段了。

呵呵,再说说后话吧:后来,某一天,风和日丽,春暖花开,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一个记者招待会上,我终于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记者mm。她估计也是80年后,和我年龄相仿,温婉可爱,轻声细语,彬彬有礼。她不知道我是谁,而我作为工作人员,为她引导入座,给她倒了一杯茶水,就招待会的主题做了简短的交谈,然后互致问候,互相表扬,情到礼周,场面温馨。但我只能在心里暗暗惊叹:外表如此柔弱的mm,居然有这样凶猛的笔力!之后,我还常常看到她写的文章,有普通报道也有内参,因为不少事情我了解实情,两相对比,发现这位mm还是老样子,虚虚实实,善于煽情,耸人听闻。我相信,如果未来在立法和政策层面,对虚假新闻没有设立一个较为严肃制约机制(比如说新闻法),她一定还会像现在一样过的滋润。但面对这样的记者,我只能在慎之又慎的基础上再加四个字:沉默是金。(无语,这是逼出来的沉默。)
 
附录五:文字工作十误区(一)

前面的章节,讲文字,算是完全的技术贴。嗦嗦写的时候,只基于一个理由:文字的核心竞争力对年轻公务员职场成长很重要。但是,我不觉得,公务员职场上有真正的“一招鲜、吃遍天”,甚至还认为,在特定的状态和环节,文字工作与文字能力对于职业和生活是有伤害的。就是我第一章所体会的公务员职场精髓:要辩证,辩证,再辩证。

下面,归纳了几点:有些是在练文字能力时遇到的陷阱,有些是文字工作和文字能力本身对职业生涯带来的“副作用”和“后座力”。大部分是我的切身体会,付出过“血”(夸张,夸张)的教训,剩下的都是和搞文字的老杆子们聊天聊来的,他们说的时候也是一脸的沉重和惨痛。这里,不禁又想起张无忌同学(抱歉,又拿《倚天屠龙记》说事)在光明顶上评价七伤拳:“一练七伤,七者皆伤”。我要说的,也有这个意思。前人的教训是后人的智慧。写出来,就是希望大家都比我聪明,少走弯路,减少牺牲。

第一误区:意义何在。

这个问题,还没上岸的“荒漠甘泉zq”筒靴在帖子的1413楼就已提出提出,“从您目前的工作来看,是否考虑过到底花这么多精力在写文章上对人民的真正贡献在哪儿。像你这样,是否算是政府部门的专业‘写手’?我认为,政府部门有部分人把精力过多精力放在研究材料,通知,文件等等理论上了,这样很影响政府的办事效率”,我也承诺过回答。唉,意义。实际上,这几年来,我也问过自己很多遍这样的问题:“我写的东西真的有意义吗?真的会有人认真看吗?工作真的会因此推动吗?老百姓真的会受益吗?这么多的公文格式、规矩、和技巧,学了对我有用吗?”等等。特别是工作繁重写大材料的时候,绞尽脑汁却“困于思、衡于虑”的时候,思维、体力经受考验却看不到黎明的时候,例行公事写一些嗦嗦没有新意的文字的时候,这些问题总会跳出来、横在脑海、久不散去。不单是我一人,老杆子们也经常说:“算了算了,搞文字没意思,糊糊算了”。

天下所有问意义的问题,都是最可怕的问题。因为它直接指向了事情的本质,动摇了前进的动力,消磨的是热情和意志,减弱的是能力和希望。而顺着这个问题去想,只有一条路子:放弃。(明着放弃不可能,暗中“糊糊”,也是放弃吧。)

那么文字工作到底有没有意义,文字写好又有没有意义?静下心来,我得说:有意义。1420楼hfhykobe兄所给回答就非常精到准确和业内。文字是机关有序规范地进行信息传递和决策运作的主要渠道,目前也没有比书面文字更好的载体来承担这种职能。对此,我举个反面例子,也是我的切身体会来说明。N年前我跟领导下去视察。先听汇报(书面)再实地走访。下面报了书面材料,但质量差,千篇一律又文不对题,能感觉出“剪刀浆糊”的意思。所以,对这个单位,我们的第一印像不好,既因为材料空洞,也因为这种工作态度。但等到实地走访、到基层去看,和干部群众聊天谈话,却发现实际工作抓的不不错。大家干的靠谱,甚至有特色:思路明确,措施实在,还有不少创新;上级的要求贯彻了,一些困难想办法克服了;干群关系融洽,老百姓也挺满意,不少人还夸干部。只是这些材料里都看不到。这样搞材料就很误事,也误导了上级。如果我们只听汇报不实地调查,一个单位的成绩和那些干事的人的功劳,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就被抹杀了?所以,这样看,材料写的好还是有意义的。同时,从我们自身的职场成长看,也是有意义。毕竟这是一项重要的技能,也可以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其中,向外展示。这个就无需多说了。

但是,关于意义,仍然有两个不能回避的事情:一、的确有不少例行公事、空洞无物、文过饰非、不合实际、泛泛而谈、缺乏内容的材料,是完完全全的纸上文章或大废话,意义何在?二、我以后不一定从事文字工作,文字能力不一定用得上,苦练一番,意义又何在?

第一个问题,我的看法是,不能用局部否定整体,总体上材料们是有用的。第二个问题,我的看法是,不能用战略否定战术,当前文字能力是有用的。就像中学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大学考英语四六级,对我们目前的生活工作都没什么用处,但在当时,是不可超越的过程。年轻公务员练就文字能力,也是一样。我一直收听李开复的微博,他引用李小龙的话作为签名,“目标不一定是需要达到的,目标往往只是用来帮你瞄准方向(A goal is not always meant to be reach, it often serves simply as something to aim at―Bruce lee.)” 这话说的经典,有方向就是有意义。

第二误区:高度不足。

年轻人,特别是我们这些从学校刚刚出来的筒子们工作初期最常见的问题。行文的时候,分析问题的深度较浅,统领的高度不够,眼界狭窄没有气魄,语气上又很客气谦虚。给人一种笔力不足的感觉,特别是在分析形势,点破症结,提出要求的时候,含糊软弱,弄的公文没有公文的样子和气势。对此,领导们一般都会不满意。

这个问题,表面上看似乎是政策理论水平不够,但根本上,我觉得还是角色定位没找到,在写文章的时候,还是把自己当成那个单位里的年轻人:谦虚、谨慎、保守、客气。但是,大家要明白,只要拿起纸笔、面对屏幕和键盘,你就不再是那个单位里新来的做事认认真真与人客客气气干活老老实实排名最末的小兵蛋子,而是单位和领导的代言人,文字就是你的战场和舞台。在县级就要有县级的高度,在市级就要有市级的高度,在省级或中央更是如此。我在省直部门,每次写材料之前,只考虑一件事,就是:如果省里的大领导在,他们会怎么看这个情况,怎么分析这个问题,会有怎样要求和指导?这时候,对自己只有一个要求,高度和思维要跟的上领导,第一步,就是要在内心里,把自己当作领导。只有这样,才有高度。当然,跨越起来很困难,而且层次越高、工作岗位越综合越难,对政策理论水平和政务业务能力的要求越高。但是,只有先找准自己的位置,进步才能开始。

第三误区:书生气学生腔。
搞材料的初期,我常被领导批评,说我行文“文字书生气学生腔重,一看就是大学生写的”。对此,我认真反思过,到底书生气是什么气,学生腔又是什么腔,为什么会出现?最后得到的结论有些郁闷DD学校教育误导我了。要知道,我高考语文作文几乎满分,语文方面算不错,但是十几年来学校的语文学习的导向让我写得好作文却写不好公文。老师说,好文章就是要形式优美,要多用修辞,要形象具体,要以情感人,总之可以花里胡哨些。而公文的游戏规则、价值导向和努力方向恰恰不是形式和感情,而是内容的充实和思想的深刻,语气上的要求只要平和、平实,尤其是,偏激和煽情绝不能有,修辞也用的非常少(有点排比,绝少的比喻)。如果不在内容和思想上下功夫,而和课堂作文一样追求花拳绣腿,那迟早会变成领导眼中的书生气和学生腔。所以,这也是一个方向性的误区。

==========================

附录五:文字工作十误区(二)

第四误区:自尊和自误

很多事情都不仅仅考验技能,同时考验心态,文字工作也是如此。

这是一个影响心情的误区,越认真越自尊的人越有危险。一篇文章写出来,自己精雕细琢、觉得不错;送到领导那去,非但没有表扬,咔喳咔喳改成面目全非。一些自觉得有新意、有思想的地方,轻轻一笔弃之不用,甚至还熊上两句:“写的什么东西?”请问,这时你面子何在,你是什么心情?

还有更可怕的:有的材料特别是大材料,要经很多人的手,被改很多次。比如,为单位的领导写讲话稿,拟稿后,交本处室分管业务的领导改,之后处室一把手改,然后办公室的文字秘书改,尔后办公室分管文字的主任改,以后办公室一把手主任改,最后讲话的单位领导亲自改(以上程序,只是可能,并非必然;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但作为拟稿者,你每一次都得参与,而承担一次修改,就可能要面对一次批评,似乎每一稿都是你的错。大多数时候改的有道理,但也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写的好而他改的不对;还有时候那些被点到的地方根本不是你写的(而是前面的领导改出来的),却算在你头上。这时,需不需要解释和争辩?或者,当时忍下来啥也没说。回家清静了,转头想一想还是很生气:“这到底是针对文章质量,还是针对我的工作能力和态度?改好改,写难写,你会写你怎么不写?你不写凭什么说我?为什么我出了力还要受气?”

这样,心就累;心一累,人更累。

说实话,目前,我的心的确不累,也不受困于这个问题。一方面,我的领导很好,批评人实事求是,有分寸有把握;另一方面,面对这个问题,我采取了淡定的态度。领导改稿子同意的当然认可;对于不能认同的,我偶尔说说行文理由,但大部分时间都闭口不言、任其修改,不会为此影响一点点心情。因为我明白两个道理:A、是人就有意见,有意见就很难统一。每个修改稿子的都是领导,每个领导都有自认独道的见解;而文字和工作本身也是辩证的。我既无权力也无精力更无必要和他们争论孰优孰裂,也争论不清(and,改稿子出现否定之否定,改来改去又改成第一稿的情况也常发生)。B、批评针对文字,而文字我已尽力。也就是说,文字是文字,我是我,你批评的是材料,不涉及我的面子和尊严。材料出手前我尽心尽力,态度认真,工作尽责;材料出手后,就是集体智慧,和我没什么关系。批评修改时,无论语气轻重,道理多少,我都泰然、淡定,回家该吃吃该睡睡该干啥干啥,因为我知道,我们要完成的是长跑。

第五误区:最后一秒。
你是否能将完美主义带入最后一秒?

搞文字费心费脑子,如果战线拉得长,特别累。所以人开始很认真到最后倦怠是特别自然的事。但这种倦怠往往会带来很大的损失:老外的故事说一个马钉断送了一场战争;文字也是一样,一个错别字、一个错的标点、序号、页码可能会断送你的“认真、严谨、可靠”的形象。

还有的时候,领导特别急,恨不得下一秒就见到稿子,带着我们跟着急,纸还没出打印机就扯出来,温度还没降下来就装订,一路小跑到领导办公室,交掉,拉倒。结果,缺页乱页夹白纸错字别字错序号错标点等等错误夹杂其中,有时领导核稿时能看出,有的到了发文甚至到了见报才发现,这就是错误了。这个错误是谁的责任?单位的责任,但作为拟稿者你绝对跑不了,还得承担大头。这样,前面的努力全部白费,还给大家留下不好的印像DD“这个人,干事不认真、不严谨、不可靠。”

很惭愧,以上失误我基本都犯过。一般的不说了,错别字错在了文件标题上;序号乱了,大点一、二后面是四没三;最错的一次,是上百份下发到全省的文件都印好了,差点装信封,结果发现由于我的错,全部少印一页(也就是送印刷厂的底稿被我漏一页),最后只能再用白纸印出来,再一页一页补粘上去(好在是事先发现了!!)可想而知这是多大的失误。我运气不错,领导们批评后基本上都原谅了我,之后的工作也不带成见。但我明白,但这并不代表我没有犯错、没有风险!

所以,现在的经验是,要高度重视校稿、核稿的工作。无论再累、再急,这个程序不能省。我目前的核稿程序大致如下,供大家分享、参考和讨论:a、读。从头到尾,读出声,语速中等。因为很多时候看稿子或是默读,是看不出问题的,特别是自己的东西。b、读后,使用word拼写检查,再过一遍,这个很简单,让电脑拾遗补缺。c、在去领导办公室的路上,从头到尾再翻一遍,主要看序号和页码看是否连贯,是否夹了白纸。如果是多份材料或会议材料,则每一份都要翻;如果是印刷厂出的材料,应该不用。

=============

附录五:文字工作十误区(三)

第六误区:层次局限。

你知道什么比写材料被人改、被人批评、甚至被人骂还要惨、还要没意义吗?

那就是不被人改、不被人批评、不被人骂。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材料去了哪、变成了什么样;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文字中哪点好哪点不好;更也没人知道某篇材料中有你的心思和汗水。花了时间、写了东西,仅仅应付了工作,于提升自己的能力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有筒靴会问,有不被人改的材料吗?我可以明确的说,不但存在这样的材料,而且占了文字工作的很大部分,那就是“素材”。拿衣服举例子,衣服的素材就是棉花、棉线、布料、皮革之类的东西,每年巴黎、米兰时装周,T型台上聚光灯下,新品服装风光无限,大家看到的都是大腕、模特和设计师,又有谁记起了棉农、牧农、纺织和制革工人?

和衣服一样,材料中的素材,大多是一些具体的事例、措施、数字,处于材料流水线的底端和起源,离成品很远,所以,素材拟稿者的眼界、思维必然会被局限。比如:省政府要某某方面的材料,办公厅负责拟稿。如果文字秘书对其中一个方面的情况不了解,会打电话给某厅局的办公室,要求“提供个素材”;如果厅局办公室对这方面也不很明确,就会打电话给业务处室说“提供个素材”;然后,处室领导找到你,说办公室要“某某方面的素材,整几页纸给他”;你倒是对此很熟,弄了一段文字,一交,之后,ok。

坏就坏在“ok”上,因为再也不会有反馈。从一开始你就不知道材料是为谁搞、为什么搞?最后你的素材到哪了,如何运用了,是删除了、修改了、还是保留了?领导看后,对你的文笔是赞许还是批评?同样一概不知。所以,写素材,对个人来说,虽然驾轻就熟,但写上100篇也不会提高。

告诉大家这些,不是不让大家写素材,那是工作,不写不行。而是提醒大家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多看看统筹层次、概括层次高的文件,因为只有多看“成品”,思维和眼界才不会局限在“棉花”和“棉线”上。二是写材料尽量要全程参与,特别是若能参加大材料撰写,更要把握机会。

第七误区:身体受伤。

物极必反。长期写材料且不重视调节,必有害健康,这是我的切身体会。而身体上最弱的弱点,集中在三个地方:a、大脑、b、眼睛、c、颈椎。写材料,动脑子、费脑子;看屏幕、伤眼睛;姿势不对,坏颈椎。几年来,我从事文字工作的朋友、同学,这三个方面出问题的,已经陆陆续续出现了,最严重的是一位省某直厅局办公室的女同学,秘书岗位,和我同岁,体检时医生说:“颈椎和60岁人一样”(可怜这丫头才30岁)。至于前辈们,那些60后、70后搞文字的,这方面教训更多。

之前,介绍了一点我的工作性质,属于比较繁重的文字工作(但绝对算不上最繁重的),而我的几位前任(60、70年代出生)工作非常努力,但都是因为身体原因离开:一位是得了“飞蚊症”,大概就是视网膜混浊吧;另一位是严重的颈椎问题;还有一位是失眠导致神经衰弱。(比较郁闷的是,公务员虽然可以“壮烈”,但是没“工伤”。)

我反对为了日常工作而付出身体的代价。甚至,我反对焦裕禄式的干部,如果焦裕禄及早预防、有病治病,不是能给兰考人民做更多事情?身体是自己的、更是大家的。

针对这些教训,我目前采取的保护措施大致如下:1、少开夜班。伤人。宁可早起,夜里也不加班,特别是不在九点半之后搞材料。这时搞,脑子就转不停,必然失眠。(当然这是一般情况,遇到大材料,领导催,搞到凌晨2、3点也有)。2、豆沙绿。显示器屏幕亮度调略暗,窗口颜色使用“豆沙绿”。这招大家可以“bai du”下,经验证,护眼有效。3、注意姿势。尽量采用正确姿势工作,干段时间歇歇、做操(按范晓萱mm唱的做就行)。4、在办公室也买了比较好的坐椅靠垫(自费,呵呵)。5、运动、听歌、睡觉,电脑游戏少打。6、少喝酒。

效果看,目前我身体还不错。关键在于重视。当然,人各有异,筒靴们需要探索适合自己的调节方法,养生方面大家也可以交流。对了,我自己不抽烟,如果你思考问题时必须抽烟,那气管和肺也得保护好。

第八误区:影响幸福

和搞文字的,特别是两办的兄弟在一起交流,想跳槽换岗的也不在少数,理由很简单:感觉不幸福。

一方面,有个人原因,有的人负面情绪多一些,容易悲观、愤世,幸福感低。但同时,文字工作的影响也很明显:文字综合岗位离领导距离较近,的确有风光的一面;但同时也费心费力,且很多时候任务连续、突发、繁重、压力大。再者,公务员的工资已经“阳光”了,大家收入一样,工作比人累,自己和家庭的付出比人家多,当然不会特别幸福。

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加班多,没时间谈恋爱、陪家人、陪孩子,做自己的事。遇到突发状况,还要连夜赶稿、通宵作文。这种事,偶尔可以,长期干,受得了吗?典型的就是办公厅准备政府工作报告,很长一段时间,灯不到晚上12点不会灭。还有一次,我在亲戚家看中秋晚会,电视上载歌载舞正起劲的时候,领导打我手机,说接到办公厅电话,明天省长办公会有我们单位的议题,需要连夜送材料到会议室。只能二话不说,和亲戚道歉告辞,打摩的去办公室,拿起材料奔省政府,等出政府大门的时候已经11点,晚会早结束了,只能回家睡觉,感觉挺郁闷吧。但我知道,那天最辛苦的人肯定不是我,而是政府办准备会务的同志,10几个人,有领导也有小兵,他们是根本看不到晚会的,我走的时候还没有离开,不知要忙到几点。

关于这个误区,没什么破解方法,“人前显贵人后受罪”“自古忠孝不两全”中国的古话讲了几千年这些道理。今天只能说筒子们也要心疼自己,不忙的时候,抽空多玩玩,放松一下,陪陪家人。

第九误区:思维惯性

只看说话办事,你能在10个公务员中分辨出一个搞材料的吗?我能做到,但凡从事文字工作较好的公务员,认真严谨,说话条理性好,滴水不漏,遇到问题有点认死理;由于长期接触材料,说话往往带书面语和很抽像的词,偶尔还吊吊书袋;遇事原则性有余,敏感性、灵活性不足。

哈哈,你可能知道了我在说什么,对了,我在说“书呆子气”。如果长期搞文字,肯定会对人的思维乃至性格造成影响。特别是我们这些公考生(人称“三门”干部,出了家门进学校门、出了学校门进机关门),社会经验先天欠缺,工作后又天天面对文字,难以弥补。

但是,机关里除了“办文”,还有很大一块是“办事”,“办事”的目标就是“办成”。除了遵循工作规律外,依靠的就是社会经验和“人脉关系”,某些时候需要更灵活、更通达。如果长期只搞材料,不去办具体的事,不和人打交道,办事能力就会欠缺,往往给大家“跛腿”的印像。

好在这不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前辈们走出的也很多。靠的就是历练和经验:不要长期只搞文字,更不要排斥其他工作特别是外勤工作,鼓励自己多和人交往。不忙的时候多多争取领导交办的其他性质的任务,该出差出差,该跑腿跑腿,该搞接待接待,该搞会签会签,该做信访信访,该办会办会,等等。私下里,有人叫吃饭就去吃,叫打牌就去打,一回生二回熟,慢慢就摸出了门道和分寸。

第十误区:路径依赖

假设,仅仅是假设,你顺利绕过前面九种误区,适应了文字综合岗位,能力提高很快,同事们那里小有口碑DD“小某文笔不错”;在领导那里也有了底气,就材料上的一些问题,他会听取你的意见建议。至此,可以认为,你基本建立了文字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但问题是,这够了吗,仅仅依靠这一种力量能够保证你的成长进步吗?

搞好文字在公务员职场特别是机关已经成为一种标杆和导向,历史上也会有类似的说法,“某某领导,靠笔杆子成了大领导”,很多筒子认为,这条“领导”道路可以复制,特别是初步建立了核心竞争力的筒靴,一般都非常倚重自己的文字能力,甚至有些看不起或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对此,我觉得,不太合适,有可能会造成误区或伤害。

三点理由:A、老领导的成功有其历史因素。当年(老领导50年出生,他们的当年就是30年前,我们出生的时候,1980年前后),公务员中大学生很少,具有文字能力能够胜任文字岗位的人显得非常珍贵,客观上为“笔杆子们”创造了机会,使他们容易走上领导岗位。但是现在,大家都是本科,甚至硕博,多少年寒窗出来,文字都有底子。所以,这样的机会还有,但是竞争压力要大得多,机会要少得多。

B、干部的选拔方法在改进。公考和公推公选考试的目标,定位于考核“能力”,而非仅仅“文字”。文字综合虽然还是很大一块,但题目也越来越贴合岗位实际,而很多东西,不去做,仅仅靠文字是难以准确掌握的。比如考一个副县区长或是开发区领导这样岗位,必然会考“征地怎么征,拆迁怎么拆,招商怎么招,项目怎么跑、资金怎么运作、突发事件如何应对”之类的问题,但你真的知道该怎么做吗?我认为,只依靠文字和表达,没有工作经验的支撑,没有对细节和程序的准确掌握,考试中很难占据绝对优势。(说个小故事,昨天,一位在乡镇工作过的老大哥,和我谈到,抗洪防汛,巡察指挥最好用什么船?答案是木船,理由是船翻了还能保住人,而这样的事情不干过,是绝少能在文件中了解的)。

C、“赵括”式失误的教训。实际中,我们也听说过父母、家人、朋友评论这样的领导:这个人很好、很厚道,理论水平也很高,但是工作不熟悉,不会干事,甚至有时被下面蒙蔽,或是被“外商”欺骗,工作推动慢、实绩少、失误多,老百姓不满意。我觉得这主要不是因为人的个性,更多是由于缺乏经验、纸上谈兵带来的失误。所以只靠文字前进,或许能走上领导岗位(当然不是指秘书长这样的纯文字岗位),但成绩不一定就好。

对策也简单:文字打基础,同时注重多能力培养,多岗位锻炼,特别要注重经济工作、基层工作、农村工作。

说完了,个人看法,筒子们借鉴,若能起到“预则立”的作用,就好。
 
乱码太多,编辑起来累死人了,比自己码字还累。。。。。。。。
出去happy happy。
 
值得一读。
准备考公务员的可以借鉴经验,体制内的可以找到方向方法,体制外的可以学习一下人生的各种见解。是一篇“奉献文”。
如果身边的公务员也能写一下就好了。
 
我一界草民,看完了。可惜这辈子都沾不到省长级别的边………
 
好东西。

读上三年,再练上三十年,就能小成。

神功小成,身躯一震,大吼一声,王霸之气外露,方圆十里内的男女老少、鱼畜虾蟹,都得俯首听命,哈哈哈。。。。。

大哥,打扰一下。

嗝,什么事?你们是什么人?

我们是人事局来发通知的?

什么通知?

您退休了。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