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结婚都“拖拖拉拉”,还怎么生孩子?这个省平均结婚年龄已达34岁
原创: 每经记者 每日经济新闻 今天
图片来源:摄图网
当大家在讨论生不生孩子的时候,却忽视了一个问题,我国的结婚率在降低,结婚的年龄也在推迟。
近一段时间以来,一系列有关于中国生育率走低的新闻引人关注:
2017年,我国新增人口1723万,比2016年减少63万人;
2016年,中国总和生育率(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为1.7,离2.1的世代更替水平(实现人口稳定须达到的生育水平)有较大的差距…….
一时间,社会上对于“为何中国生育率持续走低”展开了大讨论:生活压力、房价走高、观念变化……这些社会现象都在舆论中与“中国人不愿生孩子”建立起了联系。
不过,很少有人注意到,在生育率持续走低的同时,与生育密切相关的另一个指标——结婚率也在不断下探。
近日,民政部发布《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下称《公报》)称,各级民政部门和婚姻登记机构2017年共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063.1万对,比上年下降7.0%。结婚率为7.7‰,比上年降低0.6个千分点。自2014年以来,中国结婚率连续四年出现下降情况。2017年的结婚率,只有2013年的77%左右。
结婚率下降,晚婚趋势明显
民政部发布的各项数据中,“结婚对数”容易理解,而“结婚率”这个指标以往不大有人提及。
按照相关辞书的解释,结婚率是一定时期(通常指一年)内,结婚人数与同期一定范围人口数的比率。最常见的结婚率指标,是以一定时期结婚人数(或对数)与同期总人口数相比,称为总结婚率、简称结婚率。
图片来源:摄图网
结婚率下降的原因,还要从整体的人口变动中找。在《公报》中,有这样一段表述:“2017年,25-29岁办理结婚登记占结婚总人口比重最大,占36.9%。”
2017年,25-29岁的人群是中国新婚夫妻的“主力军”。而这一年龄段人群出生于1988-1992年之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显示,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的整体出生率(1年内平均每千人中出生人数的比率),从1988年的22.37‰逐步至下降1992年的18.24‰。这样一来,就可以得出结论:由于适合生育的人口基数下降了,那么有条件结婚的人口自然也会跟着减少。
从历史数据也可以看出,结婚率变化的重要因素,关键还是适合生育的人口基数的变化。例如,200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曾明确指出:“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已显示出成效,登记结婚对数连续6年呈下降趋势。2002年全国办理结婚登记786万对,比上年减少19万对;结婚率为12.2‰,比上年下降0.4个千分点……”
到了2016年和2017年,25-29岁办理结婚登记占结婚总人口比重最大。但在2012年之前,中国新婚夫妇的主力军,其实是20-24岁区间段内的人群。2013年这一年,25-29岁年龄区间的人群实现了对20-24岁年龄段人群的“反超”,贡献了最多的新婚夫妇。
而这也反映出了当前中国比较明显的晚婚趋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普及和城市化程度提升,中国居民初婚年龄在近40年来出现普遍提升。1980年通过的婚姻法将法定结婚年龄由此前的“男20岁、女18岁”调高至“男22岁、女20岁”。而到2016年,时任原国家卫计委法制司司长张春生向媒体披露,目前我国初婚年龄已上升至25岁。
而在一些发达地区,初婚年龄甚至已上升到了30岁以上的高位。例如,据江苏省民政厅今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江苏人平均初婚年龄为34.2岁,其中女性34.3岁,男性34.1岁。江苏13个市的平均初婚年龄都达到30岁以上,即使是结婚最早的苏州人,平均初婚年龄也达到了30.2岁。
新生一孩数量明显下降
那么,结婚率和生育率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呢?
记者注意到,除披露“初婚年龄已上升至25岁”外,张春生还曾介绍称,目前,中国女性初育年龄也进一步上升至26岁。从这两组数据中,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结论:一般来说,中国女性一般会在结婚一年后启动并完成第一次生育行为。
这就意味着:2013年结婚的夫妇一般会在2014年生育孩子、2014年结婚的夫妇一般会在2015年生育孩子、2015年结婚的夫妇会在2016年生育孩子……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查阅历史资料后发现,在2014-2017年的时间段内,似乎并未出现结婚对数下降对当年出生人口数量所造成的明显影响:2014年,中国出生率为12.37‰、2015年,中国出生率为12.07‰、2016年,中国出生率为12.95‰…….出生率的走势出现了起伏不定的现象。而在2017年,原国家计生委还曾表示,2016年“全国新出生婴儿数为1846万人,比2013年增加200万以上”。
在这一时间段内,国家陆续出台的“单独二孩”(2013年正式出台)、“全面二孩”(2016年正式出台)政策,对结婚率下降导致的生育率下降,起到了一定的对冲作用。
但如果刨去二孩对于整体生育率的贡献外,我们可以发现,一般与新婚夫妇关系较大的一孩出生数量出现一些明显走低的现象。例如,2018年1月,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司司长李希如曾介绍称,2017年,我国一孩数量为724万人,比2016年减少249万人。而正如上文所述,2017年结婚率比2016年有明显降低。
而国务院参事、人口问题专家马力曾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全面放开二孩之前,我国积累了一批有生育二孩需求但还未生育二孩的育龄妇女,在这一部分需求通过约5年的时间释放完成之后,生育情况就会按照日常模式走。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结婚率变化背后所折射的晚婚晚育现象也是一大值得关注的因素。由于产妇年龄越大,成功生产的几率在一定程度上就会下降。因此初婚初育年龄的上升会对整体生育率产生影响。
原创: 每经记者 每日经济新闻 今天
图片来源:摄图网
当大家在讨论生不生孩子的时候,却忽视了一个问题,我国的结婚率在降低,结婚的年龄也在推迟。
近一段时间以来,一系列有关于中国生育率走低的新闻引人关注:
2017年,我国新增人口1723万,比2016年减少63万人;
2016年,中国总和生育率(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为1.7,离2.1的世代更替水平(实现人口稳定须达到的生育水平)有较大的差距…….
一时间,社会上对于“为何中国生育率持续走低”展开了大讨论:生活压力、房价走高、观念变化……这些社会现象都在舆论中与“中国人不愿生孩子”建立起了联系。
不过,很少有人注意到,在生育率持续走低的同时,与生育密切相关的另一个指标——结婚率也在不断下探。
近日,民政部发布《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下称《公报》)称,各级民政部门和婚姻登记机构2017年共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063.1万对,比上年下降7.0%。结婚率为7.7‰,比上年降低0.6个千分点。自2014年以来,中国结婚率连续四年出现下降情况。2017年的结婚率,只有2013年的77%左右。
结婚率下降,晚婚趋势明显
民政部发布的各项数据中,“结婚对数”容易理解,而“结婚率”这个指标以往不大有人提及。
按照相关辞书的解释,结婚率是一定时期(通常指一年)内,结婚人数与同期一定范围人口数的比率。最常见的结婚率指标,是以一定时期结婚人数(或对数)与同期总人口数相比,称为总结婚率、简称结婚率。
图片来源:摄图网
结婚率下降的原因,还要从整体的人口变动中找。在《公报》中,有这样一段表述:“2017年,25-29岁办理结婚登记占结婚总人口比重最大,占36.9%。”
2017年,25-29岁的人群是中国新婚夫妻的“主力军”。而这一年龄段人群出生于1988-1992年之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显示,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的整体出生率(1年内平均每千人中出生人数的比率),从1988年的22.37‰逐步至下降1992年的18.24‰。这样一来,就可以得出结论:由于适合生育的人口基数下降了,那么有条件结婚的人口自然也会跟着减少。
从历史数据也可以看出,结婚率变化的重要因素,关键还是适合生育的人口基数的变化。例如,200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曾明确指出:“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已显示出成效,登记结婚对数连续6年呈下降趋势。2002年全国办理结婚登记786万对,比上年减少19万对;结婚率为12.2‰,比上年下降0.4个千分点……”
到了2016年和2017年,25-29岁办理结婚登记占结婚总人口比重最大。但在2012年之前,中国新婚夫妇的主力军,其实是20-24岁区间段内的人群。2013年这一年,25-29岁年龄区间的人群实现了对20-24岁年龄段人群的“反超”,贡献了最多的新婚夫妇。
而这也反映出了当前中国比较明显的晚婚趋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普及和城市化程度提升,中国居民初婚年龄在近40年来出现普遍提升。1980年通过的婚姻法将法定结婚年龄由此前的“男20岁、女18岁”调高至“男22岁、女20岁”。而到2016年,时任原国家卫计委法制司司长张春生向媒体披露,目前我国初婚年龄已上升至25岁。
而在一些发达地区,初婚年龄甚至已上升到了30岁以上的高位。例如,据江苏省民政厅今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江苏人平均初婚年龄为34.2岁,其中女性34.3岁,男性34.1岁。江苏13个市的平均初婚年龄都达到30岁以上,即使是结婚最早的苏州人,平均初婚年龄也达到了30.2岁。
新生一孩数量明显下降
那么,结婚率和生育率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呢?
记者注意到,除披露“初婚年龄已上升至25岁”外,张春生还曾介绍称,目前,中国女性初育年龄也进一步上升至26岁。从这两组数据中,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结论:一般来说,中国女性一般会在结婚一年后启动并完成第一次生育行为。
这就意味着:2013年结婚的夫妇一般会在2014年生育孩子、2014年结婚的夫妇一般会在2015年生育孩子、2015年结婚的夫妇会在2016年生育孩子……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查阅历史资料后发现,在2014-2017年的时间段内,似乎并未出现结婚对数下降对当年出生人口数量所造成的明显影响:2014年,中国出生率为12.37‰、2015年,中国出生率为12.07‰、2016年,中国出生率为12.95‰…….出生率的走势出现了起伏不定的现象。而在2017年,原国家计生委还曾表示,2016年“全国新出生婴儿数为1846万人,比2013年增加200万以上”。
在这一时间段内,国家陆续出台的“单独二孩”(2013年正式出台)、“全面二孩”(2016年正式出台)政策,对结婚率下降导致的生育率下降,起到了一定的对冲作用。
但如果刨去二孩对于整体生育率的贡献外,我们可以发现,一般与新婚夫妇关系较大的一孩出生数量出现一些明显走低的现象。例如,2018年1月,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司司长李希如曾介绍称,2017年,我国一孩数量为724万人,比2016年减少249万人。而正如上文所述,2017年结婚率比2016年有明显降低。
而国务院参事、人口问题专家马力曾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全面放开二孩之前,我国积累了一批有生育二孩需求但还未生育二孩的育龄妇女,在这一部分需求通过约5年的时间释放完成之后,生育情况就会按照日常模式走。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结婚率变化背后所折射的晚婚晚育现象也是一大值得关注的因素。由于产妇年龄越大,成功生产的几率在一定程度上就会下降。因此初婚初育年龄的上升会对整体生育率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