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考证一典故“最厌不过拔南打靶”,出之上世纪50年代的霞洞…… (2人在浏览)

liuguangdang

学前班
注册
2007-09-02
帖子
30
反馈评分
0
点数
0
语言伤疤下的衣食文化

在我们这儿,如果你极其厌烦,可用一句极其精彩的常用语来表达你的意思:“厌过拔南打靶!”此语出自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土改,斗地主,乡下一名叫拔南的地主被捆绑着拉到野外打靶。打靶即枪决。小时候见过人打靶,那靶是一块纸板,上面画了一个人样,立在远处,瞄准:“砰……”!大约认为将一个真人立在那儿可节省纸板吧,当时是立了很多真人在那儿,打了很多地主,这是那个“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大胆造假时代少有的大胆不造假的行为。拔南就赶上那个时代。幸好当时的人未学到后来歹徒抢劫时要用胶布封人口的招数,否则那名言就无从出口了。许多人一路跟着看热闹,拔南不停说:“厌,很厌,的确厌,一生就是这事儿最厌了……”后来“最厌不过拔南打靶”在局部广泛传开了。据说这位语言大师在那之前曾创过“厌”的词汇,他年轻时很穷,无米下炊,他说过“最厌是无米褒”(方言),再厌就是“厌过无米褒”,我们乡下还可偶尔听到这样的说法的。后来拔南经过一番打拼,置了几块田地,雇了短工,才有条件戴上一顶用浆糊糊制的写着“地主”字样的纸帽子,被拉出去打靶,这个在赴死的途中脱口而出的对“厌”的惊世骇俗的诠释一下就覆盖了前面的所有“厌”了,刷新了家乡的语言宝库。
那个时代给后人一个印象是目标非常远大。看过一篇文章,写的是一位大队书记在群众动员大会中提出“要为实现每人一天可吃上一个鸡蛋的远大目标而奋斗”,我曾想一个鸡蛋要比当时我们笑苏联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简单得多,怎么算远大?后看了凤凰网推出的“三年自然灾害”的专题回顾报道,才知道当时人能吃上一个鸡蛋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那三年饿死了几千万人,很多地方树皮都被剥光了吃。我爷爷就是那个时候饿死的,那时我还没出世,不能看上他一眼。我含泪翻了一部中国历史,不去看汉文景之治后的极度富庶,仓里粮食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钱多得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也不去看繁极一时的隋唐和盛极一时的乾康,虽然古书中有“饿浮遍野”的说法,但这种大范围的惨烈景象在过去还真是很难找到。
如果说那个时代还留下什么活的见证的话,那就是一句使用频率非常高的日常问候语:“吃了吗?”当时是饿怕了,互相关心一下吃的情况。现在吃相当丰盛了,不成问题了,见面还是劈头一句:“吃了吗?”但已不带有实际内容了。一不带实际内容,这样的问话就给人带来实际麻烦。有问必有答是人之常情。你这样去问人家肯定问得不当回事(要不然你就不会在人家不应当吃饭的时候问),人家却不能不当回事回答。所以总是问者咄咄逼人,被问者节节败退,先问先赢,于是出现了抢着先问的现象,客观上推动了这样带有强烈时代烙印的问候语不能随着时代的消逝而消逝。
“你吃了吗?”
“还没吃……哦,吃了,准备吃……”
有时是在上班时间,处两餐中间,是最不适宜吃饭的时间,你答吃也不行,没吃也不行,但反过来答吃也行,没吃也行,可理解为已吃了上餐还没吃下餐。人家也不在乎你怎么答,不过自己真要在乎怎么答,很伤一番脑筋。
有些特殊场合甚至让令人尴尬至极。小时候一次去如厕就目睹了这种情况。乡下的厕所叫茅坑,比较有规模一点的是两间小瓦房,门在两头,方向相反,一间是男的,一间是女的,女人如厕动作幅度大,厕所却总比男的窄很多,当时倡导男女平等最厉害了,是不是大动作要用小空间来侍侯?厕所里面用矮墙隔开几个一目了然的坑位。我就上了这样一个较有规模的厕所,蹲在其中一个坑位上。有人来了,掩着鼻,在我旁边蹲下。一会儿又来了一个人,在我另一旁蹲下,大家排成一排,互相都能看到。他们见我是小孩,不屑于问候。一人抢先问另一人道:“你……吃,吃了吗?”另一人正全力干事情脸红耳赤应答:“吃……吃……吃了,你呢?”“也……吃,吃了……”我就把嘴连同鼻都掩住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在一些厕所装了门关上。
这样的问候语的确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但却没有消逝的迹象。语言的产生和传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就是那样令人又欣喜又无奈,它附着在人们的思想和意识里,很难把它涂抹掉,除非又产生新的语言把它覆盖住。那么会有什么新的语言产生呢?
过去人一天能吃上一个鸡蛋的远大目标已提前实现了。我到市场买过鸡蛋,每个档口都盆满钵满,不知从何下手,有人提醒我,一些鸡蛋是假的,人造蛋,教我辨别。我惶恐了,怕什么时候也生出人造公鸡了,凌晨不啼黄昏啼吓人呢!那人说,不会生出公鸡来,不过是一些化学物质,像蛋,没有蛋的成分,吃了对人有害而已。那么这些丰富出来的物质竟“对人有害”,与当年的饥饿杀人有什么区别?如果说有区别,那就是它具有隐秘性,不公开吓唬人,让人到时死了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杀人效果更显著。拔南当年公开去死,还留下一条流行语,像这样的秘密死法,连半条流行语都别指望有机会产生了。直到三鹿之类的奶粉杀了一批婴儿的事件浮出水面后,人们终于发现,有一个新生的词语可派上用场。当你去买东西,人家提醒你别把“三鹿奶粉”买回来,就是告诉你别把有毒食品买回来。不提醒还不行,因为这类含毒的食品太多了,曾看到论坛一条触目惊心的跟帖:“毒米毒面毒盐毒油毒肉毒奶毒国人”。其实真正的“毒”是制造这类食品的人,古人是不会这样的,那时人们受到传统伦理道德的滋润和教化,都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在的人已不再把祖宗的话当话听了,不知道祖宗在流泪!目前的情况是,众多的毒食品在围剿着国人的生命,一改过去饿死你为饱死你的做法,让你吃饱后死去,如果不采取严厉而有效的措施遏制这种现象,怕到时又有新的问候语产生了,逢人便问:“你不吃了吗?”使人谈食色变。
 
看完了
 
QUOTE(112211 @ 2012年07月17日 Tuesday, 09:11 PM)
我也看完了。
[snapback]3391039[/snapback]​
 
看看吧,打字不容易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