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记住昨天:上世纪60、70年代电白民生备忘 (1人在浏览)

李樵夫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注册
2011-08-16
帖子
2,644
反馈评分
2
点数
0
序言:

现在的年轻人,食有鱼、住有楼、行有车,幸福已成为常数,可不一定知道,在改革开放前的60、70年代,别说鱼肉,就是每天能吃上一餐干饭,就算很幸福了,所以,年轻人应该通过过来人或者父辈爷辈,了解真实情况,客观地解读这段历史。
斩柴佬根据有关资料,介绍下这个时期电白百姓的生活状况,供大家参考,也算是备忘录吧!


一、干部:

1974年县定编干部1529人,实有人数1650人,1981年,当时的湛江地区行政公署确定电白属特等县,县级行政编制584人,公社级按每社33人计,电白当时27个公社,定编891人。584+891=1475,实际上是年享受行政拨款的干部1619人。

国家干部工资实行行政24个级别,和工人工资级别刚好相反,级别越高工资越少,24级月薪21元;23级32元;22级40.5元;21级56元;20级64元;19级72元;18级84元;17级96元;16级110元;15级124元;14级168元;13级240元…,处级(县团级)一般在14至16级之间,一般干部(包括中小学教师)多在18到21级之间,当时电白县内,月工资过百元的干部屈指可数。

企业单位中的办事员、科员、技术员、职员、干部等,也按行政级别;工人(企业单位、餐饮业服务员等)则分八级级别,级别越高,工资越高。

工人、服务员等需要学徒期,学徒工需学三年,月薪16.5~18元;一级工32元;二级工38.5~40.5元;三级工48.5元;四级工56元;5级工64元;七级工74元;八级工86元,高级技师100元以上。

二、城镇居民:

全部实行票证制。有粮本、副食本和各种票证。

粮食供应及标准:

男性普通工作者每月30斤,女性27斤;干部及脑力劳动者27斤;高中学生27斤,初中学生25斤;10岁以上普通居民22斤;10岁以下居民12 ― 20斤。
粮食分细粮面粉或大米,细粮看年景好坏占供应量的30%至70%。粗粮有玉米、红薯、一斤粮票可换5斤红薯或玉米。一斤粮票可换2斤红薯面。食用油每人每月4两,过年半斤。干部随级别不同每月供应1斤至3斤。

粮票直是城镇居民获得口粮的主要凭证,粮票分本地粮票和全国粮票,地方粮票不能跨省用。换全国粮票需开单位证明和派出所的通行证,去什么地方,住多少天换相应的全国粮票。 在当年,没有票证,有钱也寸步难行,城镇居民生活中如果缺少票证,日子简直没法过。那时的人们都视票证为“命根子”。

三、农民:

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队(生产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生产队劳动人员统称社员。

社员实行劳动工分制,男壮劳力每天10个工分,弱劳力每天2~5个工分;女壮劳力每天8个工分。劳动工分每月结算累计,每10个工分算一个劳动日,年底结帐时,按劳动日分配粮食和社员劳动产生的资金,社员口粮按人口粮+劳动粮的方式分配,人口占70%;劳动占30%,换句话说,就是未参加劳动的少年和失去劳力的老人只能享受正常劳动人员70%的口粮。

所谓口粮是指上交完成公粮、余粮之后所剩余的可供社员分配的粮食,多余的多分,少余少分,不够,自己解决,解决不了,就是缺粮户。缺粮户由大队汇总向上一级申报返销粮,每人每天250克,这返销粮并不是现成金灿灿的稻谷,只是给你一张返销粮票证,要吃粮,还得自己掏钱去粮管所买现在连猪也不一定吃的发霉米。

那时粮食产量普遍不高,1965 ― 1978年,全县农民年均口粮350斤(谷)左右,这个数字还包括杂粮折算稻谷在内,由于粮食短少,农民一日三餐常以番薯、木薯等杂粮为主食,兼喝一点稀粥,生活富裕一些的,每一圩日晚才吃一餐干饭。

社员劳动产生的资金包括粮食折款、农副产品出售所得款、工业、副业(养鱼、养猪、种植经济作物之类)生产所得款,外出搞副业(比如泥水木匠等手艺人)社员缴交的副业款等项相加,除去购置生产资料开支,干部开会出差开支,公积、公益金提留等项之外的剩余部分,一般每个劳动日4到6角钱。

粮食由生产队按当年收益情况分配,但日常必需的青菜之类则由生产队按入册分配的人口,每人分配2分自留地自行解决,自留地种菜或其它什么作物,由社员个人决定(一般也就种点葱菜、番薯而已)。

养殖:每户可养少量鸡鸭,可养一头猪、不准养牛。猪养大后,不能自行处理,要按“购六留四”比例出售给公社食品站统一宰杀,所谓“购六留四”是按生猪的毛重计,60%按食品站自己定的收购价结算付钱,这收购价比市场价低很多;40%虽说按市场价结算,但通常也比正常的市场价低不少,生猪出售之后,如果猪主想吃猪肉的话,还得以比收购价高得多的市场价买回来吃。呵呵,在那个时期,吃猪肉是很奢侈的事。

农民的年口粮只是稻谷、番薯木薯,没有粮票米簿,想出门办事(就在县内也好),必须要在出门时用口袋装上蒸熟的番薯和稀粥以裹腹,公社驻在的圩镇虽有一两间饭店,但没粮票是买不到饭吃的,你不带番薯和稀粥,只有饿肚子的份。


四、民生:

1、穿衣:

极少成衣供应,每人每年只分配一丈三尺六寸布票,买布当然还要掏钱,没有布票有钱也徒劳,偶尔会有些降证(票)布卖,这些三寸或五寸布票能买一尺布的混纺布很受欢迎,每个公社所在地都有一个一个纱布门市部,一到圩日,纱布门市部保证早早就排起长龙,这条长龙就是等候买降票布的年轻村姑。

2、日用品供应

物资奇缺,商业、物资部门发行了难以数计的购物票证,几乎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品、副食品都要凭证购买,并严格按户口分发,城镇户口可买一般的日用品,如牙膏肥皂之类。农村户口除了煤油票外,其他的基本没有。缝纫机、手表、自行车三大件需要专用票,掌握在物资调拨部门或公社干部手中,普通农民即使有钱也买不到。

3、住房:

有单位的人由单位分配住房,声称平均每人三平米,实际上达不到这个标准,干部随级别不同享受住房不同,即使是县处级,也只有相对独立、有专用厨卫的平房而已,一般干部(含中小学教师),条件好的单位,可能住单间,条件不那么好的,两人一间也是平常事,当然,厕所每个单位只有一间。普通老百姓实际住房每人不到1.5平米,祖孙三代同住一间房是平常的事。农民多住祖屋或自建房,自建房低矮,泥砖垒成,瓦面或茅草面。

4、交通:

电白县汽车站1950年成立,只有两辆直位硬座客车;1956年3月汽车站改称湛江专区汽运公司513车队,营运客车增至7辆225个座位;59年增加到10辆;至1977年电白汽车站也只有客车21辆840个座位而已,可见出行并不是容易事。

由于交通工具缺乏,无论城乡,拥有一辆自行车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在那时,如果你有一辆新的双杠大链盒凤凰自行车,绝对比现在的奔驰600还拉风。

城乡居民出行,除了受交通工具缺乏制约外,还有政府严格的户口管理机制。政府控制出行,从这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必须由单位出具证明,再到有户政管理权限的部门换取通行证才能成行,否则,恭喜你,沿途若遇军警查证,无证则当盲流处理,只好去收容所住到单位领导来领回。

出行交通工具也分级,火车硬坐不按级别,卧铺需有科级工作证证,软卧和飞机必须是县团级以上干部,也就是行政级别15级以上者才可乘坐,低于这个级别的,别说你没钱,就是有钱人家也不会让你坐。

5、教育:

小学教育:当时电白县下辖24个人民公社,3个镇,共有380个大队(含居委会),每个大队都设有小学,大的自然村设有耕读班,当时全县各公社都设一名耕读辅导员,专抓耕读小学工作。据有关资料披露,至1979年,全县共有小学404所,在校小学生15万多。那时是计划经济时代,初级教育虽说收费,但收费很少,小学学杂费每学期2元,书本费2元。初中收费2、5元,代收书本费2、5元,高中学生连书本费在内也不超过10元。

别看一个小学生一个学期才交4元钱是小数目,在那个年代,农民家庭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出售鸡鸭及蛋品换钱,解决日常生活开支,而一家4、5孩子是常见的事,如把家中4、5个孩子的学费和书本费同时交齐,那么就意味着这个家庭一个月的生活费没有着落,更何况每年有两个学期,这个家庭就有两个月荤腥不能沾了!

中学教育:60年代初到文革开始时,电白县有中学十三所:一中(水东);二中(沙琅);三中(霞洞);四中(电城);五中(坡心);六中(观珠);七中(博贺);八中(旦场);九中(马踏);十中(那霍);十一中(羊角);十二中(小良);十三中(南海);除这十三所县立中学外,部分公社还开办农业中学,实行半农半读的教学机制。

文革开始后的1968年,每个公社都有一所中学,以所在公社(镇)命名,电白一中是名列第一的中学,改称“红卫中”学”,“水东中学"则在“水东五七中学”基础上扩大改称;其它各公社(镇)一概以所在公社名命名。这个时期,全县有中学27所,其中完中7所,在校学生16270人,其中高中学生626人。

大学是很难上的,千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70年代初曾搞过推荐制,条件必须是红五类出身,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的高中毕业生,现在的电白干部队伍以及教师队伍中,可能还活跃这个时期的“大学生”

干部子弟上大学相对容易,一有特殊的优惠政策。二则大权在握。


6、医疗:

六十年代初期,电白县全县只有医疗机构23个,病床150张,医务人员总数120多人,医疗设备也限于普通显微镜、血压计、高压灭菌器和一些普通的手术器械。农村医疗条件极差,由于医药短缺,病人死亡率极高,因此出现了民间的多种“疗法”,如打鸡血疗法等令当今人不可想象的事。

县内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营企业干部职工实行公费医疗制度,比较大的单位有自己的医务室,如电白盐场、林头糖厂,曙光场、水丰场等,小病在本单位看,每个单位都有上级医院。得大病病人到上级医院医治,需要交2毛钱的挂号费。

不公平的现象那时更严重。


五、文化生活:

1、演出:

“电白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也称“轻骑队”,科级编制,事业单位,有队员15人,演出节目有小粤剧《补锅》、《小保管上任》、《两个队长》;小歌剧《一条鱼》、《一块开荒地》;自编雷话剧《一元钱》以及当时风行的小演唱、弹唱、歌舞等。该队曾经自带行李、自挑道具深入山区农村,走过400多条村庄,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做出过贡献,1969年8月,该队并入县粤剧团,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2、电影:

1958年到1980年设有电白县电影管理站(1981年后改称电影公司),县文化局属下副科级单位,该管理站有工作人员100多人,1976年拥有35mm放映机两队(水东、电城各一队)、16mm放映机18队、8、75mm放映机36队;放映的影片基本是那个年代生产的。可以这么说,看电影是那个时期最好的休闲方式,也是唯一的方式。

3、收音机:

一般情况只有中波,县团级以上者可买有短波的收音机。听短波如听外国台按偷听敌台论处,可判3至10年徒刑,如有散播判刑更重。

4、电视机:

一般较大的单位才有,街道工厂没有,高级干部到副部级别才可能有,城镇普通家庭,有收音机的都不多,电视机更是稀罕物,农村家庭,见都少见,好在那个年代,到处都有高音喇叭,承担传播政治信息和娱乐的双重功能。
 
应该让现在的年轻人看看,对比一下,才知道现在是多么幸福。
 
己阅,基本属实。
 
忘什么,现在朝鲜不就是吗!
什么是社会主义,贫穷就是社会主义。有什么疑问的。
 
记得很清楚:
60、70年代,各个公社(现在的镇)都有高中班,各大队(现在的行政村)都有初中
班,基本普及了初中、高中教育。收费方面也很少,象征式收费:小学学杂费每学期2元,书本费2元,初中收费2、5元,书本费2、5元,高中生包括书本费也是7元,全县统一收费。
 
这种帖子要发多些,对于我们电白人来说是真珍贵的历史回忆,电白论坛就是活生生的网络版县志。
 
感谢版主加精!
face3.gif
face3.gif
face3.gif
 
[attachmentid=325500]

那个时期的粮食供应证
 

附件

  • DSCN0221.JPG
    DSCN0221.JPG
    829 KB · 查看: 88
  • DSCN0222.JPG
    DSCN0222.JPG
    810.7 KB · 查看: 105
[attachmentid=325501]

番薯,今天是好东西,在那个年代更是好东西;今天,我们把它当零食吃,在那年代,它可是农民兄弟赖以生存主食!
 

附件

  • DSCN0220.JPG
    DSCN0220.JPG
    810.2 KB · 查看: 86
[attachmentid=325502]



[attachmentid=325503]





[attachmentid=325504]
 

附件

  • u=1976406458,874189588&fm=23&gp=0.jpg
    u=1976406458,874189588&fm=23&gp=0.jpg
    20.6 KB · 查看: 51
  • u=3356369553,543862982&fm=21&gp=0.jpg
    u=3356369553,543862982&fm=21&gp=0.jpg
    28.3 KB · 查看: 68
  • u=4250380795,1915408215&fm=15&gp=0.jpg
    u=4250380795,1915408215&fm=15&gp=0.jpg
    14.9 KB · 查看: 74
[attachmentid=325505]



[attachmentid=325507]




[attachmentid=325506]



别看这小小的布票,在那个时代,没有它,就穿不上衣服。
 

附件

  • 53af7b76x85c3fee9dcaa&690.jpg
    53af7b76x85c3fee9dcaa&690.jpg
    63.6 KB · 查看: 86
  • 53af7b76x85c3ff1787d5&690.jpg
    53af7b76x85c3ff1787d5&690.jpg
    76 KB · 查看: 94
  • 2014022210004562445267.jpg
    2014022210004562445267.jpg
    98.7 KB · 查看: 90
[attachmentid=325508]




[attachmentid=325509]

那个时期的“三大件”之一:自行车。

那时候,拥有这种上海生产的“凤凰牌”,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骑着它在东阳街走,绝对比今日的“奔驰600”更拉风。
 

附件

  • u=3336923809,3230557189&fm=23&gp=0.jpg
    u=3336923809,3230557189&fm=23&gp=0.jpg
    36.7 KB · 查看: 61
  • u=2179548764,3968616694&fm=23&gp=0.jpg
    u=2179548764,3968616694&fm=23&gp=0.jpg
    27.4 KB · 查看: 74
[attachmentid=325510]


那时候的三大件之一:缝纫机。

相信有点年纪的人,家庭都有这东西,有,也许弃置一偶不用了,但是,年轻人在那个年代恋爱、结婚,这个东东可以决定成败!因为它在女方的眼中太重要了!
 

附件

  • d61209f7905298221c9a4d3ed7ca7bcb0b46d457.jpg
    d61209f7905298221c9a4d3ed7ca7bcb0b46d457.jpg
    32.3 KB · 查看: 91
[attachmentid=325511]

那个时代的三大件之一:上海手表。

那时候一块19钻上海手表售价125元,还得凭证供应!125元在那时是什么概念?等于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中学教师两个月的工资!放在今天,用买这块手表的钱,买一辆二手“QQ”也差多了。
 

附件

  • u=2913354787,1454205884&fm=23&gp=0.jpg
    u=2913354787,1454205884&fm=23&gp=0.jpg
    13.2 KB · 查看: 60
[attachmentid=325512]

斩柴佬的“三个大表”。

这三个大表,不代表什么生产力,也不代表什么方向,它只是斩柴佬实实在在用过的(右边这个还在用),左边的“东风”牌,购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现在上足发条还能走;中间的“西铁城”购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前些年还在用,朋友说太老土了,自此弃之一旁,换上相对“'潮”的“卡西欧”。
 

附件

  • DSCN0219.JPG
    DSCN0219.JPG
    784.7 KB · 查看: 105
QUOTE(李樵夫 @ 2014年04月14日 Monday, 07:41 PM)
[attachmentid=325510]
那时候的三大件之一:缝纫机。

相信有点年纪的人,家庭都有这东西,有,也许弃置一偶不用了,但是,年轻人在那个年代恋爱、结婚,这个东东可以决定成败!因为它在女方的眼中太重要了!
[snapback]3630085[/snapback]​


我家也有一台能用的 华南牌
 
没经历过。。。。
 
以前没得吃,现在吃毒药,饮鸠止渴同样也得呼一声:东方不败万岁、万万岁
 
我家也是上海牌华南牌还有一个是海鸥牌,,但都不能动的了
 
应该让现在的年轻人看看,对比一下,才知道现在是多么幸福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