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摘录)鲜为人知的隐痛 (1人在浏览)

杏林花开

学前班
注册
2008-09-04
帖子
53
反馈评分
0
点数
0
  鲜为人知的隐痛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一位在急诊轮转的同学问大家:“一个车祸外伤大出血的病人被送到急诊,没有担保人,没人交住院押金。经济情况不明,给不给他治?”如果按照上学时我们所受的救死扶伤的教育,当然无需思量,马上抢救。但按照现实医院的教育结果,首要的问题则是医疗费由谁来付?假使当班医生被油然而生的责任感驱使,不问费用便救死扶伤,最后极有可能挨医院训斥。
  此外,假使这个病人因没钱而取不到药,单单指责这个医生不救人就有点冤枉。众所周知,现代医院分工严格,医生只是大体系中的一个小分子,他不能指挥整个医院,甚至连药房他都使唤不了。与以往在家看病抓药的老中医的权限不可同日而语。但在报纸的社会新闻版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报道:病人性命攸关,医生见死不救。仿佛医生个个都是势利眼,只给富人治病,不给穷人看病。
  在看病这件事上,我们往往简化为医生和病人两个人之间的事,而忘记了医患身处的医疗环境。我们能看见的只是医生,医生是代表医疗露脸和我们面对面的那个人。但不应将患者对医学、医疗、保险体系的不满和怨愤,统统转嫁到医生身上
 
近几年医患关系紧张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医患双方在许多问题上认识有差距,有时这种差距相当明显,以至于截然相反。产生差距的原因除了与双方所处的地位、立场不同外,还有就是由于医患双方所拥有的医学知识不同。比如说一些病人弄不懂什么是肺间质纤维化,什么是机化性肺炎,什么是结节病等等。医生和患者之间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然而事实上又是不平等的,一个医生起码需要经过5~6年的大学系统学习和临床实践,才能掌握有关疾病的基本概念,这样讲并不意味着医生瞧不起病人,而是由于医患双方在占有医学知识上的不平等造成的。
  病人常常以为到了医院特别是去了大医院,所有的疾病马上就可以确诊,否则就认为医生水平太差。而临床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尽管采用了各种现代化的检查,而且经过多级医生诊断,甚至三级医院会诊,一些病人最后仍旧得不到确切的诊断,只能冠以发热、咯血、腹痛原因待查等。有的病人经过几天甚至数周、数月直至治愈,仍未能确诊,有的病人直到死亡甚至死后尸体解剖,仍不能得出确切结论,这就意味着,在很多疾病诊断上现代医学仍处于束手无策的境地。
  目前任何一种手段相对于人体来说,仍旧是过于简单和粗糙的。就以目前最先进的影像检查来说,CT、核磁共振、B超的检查结果,也只能提示病变可能是什么,或者说像什么病,而不能据此确定就是什么病。即使是目前最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染色体检查、人类基因组的破译,作用也仍旧有限,尚难以做到早期诊断甚至仍诊断不清。
  这是因为人体不允许我们像对待普通物品或动物体那样随意剖开、分解人体的脏器,随心所欲地进行各种试验,仍是个“黑箱”。其次,我们应该把握人作为整体的本质和规律,而目前现代医学常常只是强调局部、忽视整体,忽视各个系统、器官之间的联系。
  此外,人体实际上始终处于一种动态过程,而目前的许多检查手段还只能反映出机体器官、组织细胞静态改变。
  许多检查手段是有创和有风险的,实施中难免会出现某些意外,只是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不同。如各种内窥镜(胃镜、结肠镜、纤维喉镜、纤维支气管镜、胸腔镜、腹腔镜、胆道镜、膀胱镜、宫腔镜、关节镜等),以及胸腹腔穿刺、腰穿、骨穿等技术操作,不仅在实施中会痛苦(有时这种痛苦甚至大于疾病本身),而且可能会引起出血、感染,甚至脏器穿孔和生命危险。各种介入性检查如心导管、动脉造影,也有千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的风险,需要医生和患者及其家属共同承担。
  治疗措施中即使是最简单的肌肉注射、静脉点滴、静脉注射,也无不具有一定风险,如输液反应。
  外科手术的风险更是众人皆知,病人家属术前都要签字,将面对一系列风险,包括麻醉意外,术中出血,手术损伤血管、神经、脏器,术后感染,伤口延期愈合等等。
  对于药物病人往往容易看到其治疗作用,对发生不良反应的严重性估计不足。以抗菌药物而言,会出现过敏反应,对神经系统、造血系统、肾脏、肝脏、胃肠道均可有一定毒性,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还会引起菌群失调,即二重感染或机遇性感染,细菌耐药等等。有些不良反应(如皮疹、过敏性休克、胃肠道反应)比较容易发现,而有些不良反应,如损害造血系统和肾脏,及二重感染、细菌耐药则不易察觉。许多病人对此缺乏足够认识,这恐怕也是目前抗生素应用过滥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医生对于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和不良反应并不是不清楚,关键在于医生很难预测这种不良反应到底会发生在哪些患者身上。换句话说,用药治疗疾病本身也是一种有风险的行为,因此人们必须认可和准备承受其可能产生的各种不良反应。
  许多病人得病之后急于求成,不切实际地渴望医护人员能手到病除、妙手回春,如不然则感到失望,大发牢骚,乃至谩骂、殴打医生。如幻想一朝药下去,疾病一扫光是行不通的。有些肺炎患者应用抗生素1~2天没见效,就以为这种药物没有用,催促大夫赶紧更换新的抗生素,结果越用越乱,到头来细菌耐药,治疗更棘手。这种不切实际的要求,对于患有慢性病的朋友尤为有害,有些肺结核病人服抗结核药还不到1周,便认为没效,改服其他抗生素或中药,最后丧失了治疗良机。目前在大多数情况下医生还做不到根治疾病,尤其是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及恶性肿瘤更是如此。
  至今仍有许多疾病病因不明或尚未完全明了,如高血压、心肌病、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小球肾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结缔组织病等等。
  其次,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没有搞清或对其具体发病机制和过程并不十分清楚,例如:虽然已知慢性阻塞性肺病中80%~90%为吸烟者,但是吸烟者中只有10%~15%会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则吸烟引起该病的具体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同样,人们对于多种原因(吸入过敏原、病毒感染等)引起支气管哮喘的机制以及肺间质纤维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仍旧不很清楚,或对引发恶性肿瘤的具体环节仍没有完全弄清楚,因此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肝炎、支气管哮喘等等常见病均缺乏根治方法,绝大多数属于对症治疗,只能不同程度地缓解症状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不能“去根”。
  许多病人以为,住进医院花了好多钱,就一定能治好自己的病,否则就会提出这病怎么越治越坏,甚至说“我们病人是站着进来的,最后躺着出去”,表示不可理解、不满,大失所望。其实到目前为止,医学水平还无法逆转那些非传染性、慢性疾病患者的器官损害,使其恢复到无病状态,这在临床上是相当常见的,因为许多慢性疾病实际上是一个漫长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最后进入不可逆阶段。然而病人及其家属总以为所有的病变都可以逆转,抱有不切实际的希望。
  不少病人对医生宣传的防病知识不感兴趣,认为预防与我关系不大,你给他讲吸烟有害健康,劝他改掉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他不以为然,我行我素,这十分有害。病人不重视预防还表现在对医生安排的随访缺乏必要的重视和配合,对于疾病缓解期的治疗缺乏应有的重视等等。
  许多慢性病患者最终阶段常常出现多脏器衰竭,诸如糖尿病、肝硬化、慢性肾功能衰竭以及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终阶段无不如此,所以正确的认识应当是,如果病变已进入不可逆阶段,则目前医学不可能、恐怕将来也不可能避免所有的死亡。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