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爱你
初中一年级
- 注册
- 2009-02-24
- 帖子
- 407
- 反馈评分
- 0
- 点数
- 0
再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中国教育向来欢自虐,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句话上再次得到体现。
孔子、夸美纽斯、赫尔巴特、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杜威这些大教育家都没敢这样说,倒是现代我国有位姓陈的“教育家”成了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不知道这位教育家说这句话的初衷是什么,如果是为了展现自己立志把学生教好的决心,仅仅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我觉得未尝不可。但如果把它作为指导教育教学的至理名言,放到全国来加以推广就显然大大的不合适。
可是,陈老先生是个大教育家,他的幼教事业非常成功,被称之为“幼教之父”。所以,我认为他的思想应该不会那么极端,一定不会完全忽视学生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一定不会把老师单方面的力量说得那么夸张。说这句话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它的流行,错在把它绝对化。我们向来欢用口号鼓舞士气,用一些绝对化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它的流行让我想起“三年赶英,五年超美”、“人由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些在某个年代曾经被当做真理的口号。可如今已经是二十一世纪,还拿这些完全不符合客观规律的语句来武装教师的头脑,这的的确确有些滑天下之大稽。
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是应该让他们用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来对待学习,可是在有些学校的显要位置却悬挂了这样的标语,让这种显然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文字一次次冲击学生们的头脑。
如果说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依此推理,是不是可以说:没有不好的老师,只有不会管的校长。没有不好的国民,只有不好的官员;没有不好的官员,只有不好的管不好所有官员的人;没有打不赢的官司,只有不会打的律师;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没有感化不了的敌人,只有不会感化的军官……结论:中国全笨蛋,只有学生好。
我们不能否认,学生能否教好,跟教师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但没有根本的因果关系。素质差的教师,教不出好的学生,这是用不着怀疑的。但作为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谁没有事业心?谁没有责任感?谁不想把自己的学生教好?可以肯定,没有哪个教师会教学生去杀人放火吧,去教学生违背社会公德吧。绝大部分教师像父母关爱孩子那样关爱学生,像医生爱护病人那样爱护学生。即使一名最优秀的教师,带一个最优秀的班集体,也难保证每一名学生都是优秀的。正如十个手指有长短一样,人也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再者说了,这个“好”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在以考试为人才选拔主要方式的社会中,是不是学生都考上了重点大学才能称之为“好”呢?若教育是万能的话,警察和监狱是用来干什么的,别忘了,总统是从学校出来的,同样罪犯也是从学校出来的!即使抛开考试评价不说,就以思想品德教育而言,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被“教好”呢?理论上好像是这样的。因为任何人一出生,都是一张白纸,谁也不会从娘肚子里带来一身恶习。但问题是,我们教育所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被家长、被社会涂抹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不是不可能,而是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
即便是孔子这样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教的三千弟子,贤人也只有七十二;也曾屡屡发出“朽木不可雕”的感慨。不是贤人的呢,也许有没有教好的学生吧!圣人都如此,何况吾辈凡夫俗子乎?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信息垃圾泛滥、社会思潮不断翻新、人们信仰出现危机的年代里,诸多的条条框框对于教师的限制已经明显与人们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强烈反差,加之“读书无用论”的重新抬头,“好人不常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等思维观念的存在,老师现在已从强势的一方变成了弱势群体。现在的孩子个性都很强,家长一般都宠着,社会意淫泛滥成灾,在这种没有强力的外部因素制约的情况下,初高中的学生自制力本来就不是很强,老师又不具有批评和控制的权利,学生的成绩什么能够上得去?学生的德行怎么能够得到较好的修炼与强化?
说这些话的所谓领导们、专家们,主观愿望是好的,无非是要激励教师们努力把学生教育好,但他们高高在上,已长期脱离了教育的第一线,对现实中的教育并不完全了解,或许他们下去转悠过,看到的只是“做秀”后的表象,所以说出这些脱离实际的外行话,或说是极端的话。事实上,事物总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有绝对,就不符合辩证法。这种不尊重事实的提法,跟当年“两个凡是”的提法的错误是一样,既片面,又极端。它极大地挫伤了广大教师,特别是在第一线的教师的积极性。只要提到这句话,没有教师不反感的。世界是多元的,社会是多元的,人也是多元的。领导们、专家们,生活是真实的,艺术是美好的。但生活不是艺术。如果一味地把教育当作小说去创作,用几句华丽的辞藻去作作报告是可以的,但用之实实在在的教育,那可是万万行不通的。
中国教育向来欢自虐,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句话上再次得到体现。
孔子、夸美纽斯、赫尔巴特、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杜威这些大教育家都没敢这样说,倒是现代我国有位姓陈的“教育家”成了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不知道这位教育家说这句话的初衷是什么,如果是为了展现自己立志把学生教好的决心,仅仅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我觉得未尝不可。但如果把它作为指导教育教学的至理名言,放到全国来加以推广就显然大大的不合适。
可是,陈老先生是个大教育家,他的幼教事业非常成功,被称之为“幼教之父”。所以,我认为他的思想应该不会那么极端,一定不会完全忽视学生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一定不会把老师单方面的力量说得那么夸张。说这句话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它的流行,错在把它绝对化。我们向来欢用口号鼓舞士气,用一些绝对化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它的流行让我想起“三年赶英,五年超美”、“人由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些在某个年代曾经被当做真理的口号。可如今已经是二十一世纪,还拿这些完全不符合客观规律的语句来武装教师的头脑,这的的确确有些滑天下之大稽。
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是应该让他们用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来对待学习,可是在有些学校的显要位置却悬挂了这样的标语,让这种显然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文字一次次冲击学生们的头脑。
如果说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依此推理,是不是可以说:没有不好的老师,只有不会管的校长。没有不好的国民,只有不好的官员;没有不好的官员,只有不好的管不好所有官员的人;没有打不赢的官司,只有不会打的律师;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没有感化不了的敌人,只有不会感化的军官……结论:中国全笨蛋,只有学生好。
我们不能否认,学生能否教好,跟教师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但没有根本的因果关系。素质差的教师,教不出好的学生,这是用不着怀疑的。但作为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谁没有事业心?谁没有责任感?谁不想把自己的学生教好?可以肯定,没有哪个教师会教学生去杀人放火吧,去教学生违背社会公德吧。绝大部分教师像父母关爱孩子那样关爱学生,像医生爱护病人那样爱护学生。即使一名最优秀的教师,带一个最优秀的班集体,也难保证每一名学生都是优秀的。正如十个手指有长短一样,人也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再者说了,这个“好”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在以考试为人才选拔主要方式的社会中,是不是学生都考上了重点大学才能称之为“好”呢?若教育是万能的话,警察和监狱是用来干什么的,别忘了,总统是从学校出来的,同样罪犯也是从学校出来的!即使抛开考试评价不说,就以思想品德教育而言,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被“教好”呢?理论上好像是这样的。因为任何人一出生,都是一张白纸,谁也不会从娘肚子里带来一身恶习。但问题是,我们教育所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被家长、被社会涂抹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不是不可能,而是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
即便是孔子这样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教的三千弟子,贤人也只有七十二;也曾屡屡发出“朽木不可雕”的感慨。不是贤人的呢,也许有没有教好的学生吧!圣人都如此,何况吾辈凡夫俗子乎?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信息垃圾泛滥、社会思潮不断翻新、人们信仰出现危机的年代里,诸多的条条框框对于教师的限制已经明显与人们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强烈反差,加之“读书无用论”的重新抬头,“好人不常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等思维观念的存在,老师现在已从强势的一方变成了弱势群体。现在的孩子个性都很强,家长一般都宠着,社会意淫泛滥成灾,在这种没有强力的外部因素制约的情况下,初高中的学生自制力本来就不是很强,老师又不具有批评和控制的权利,学生的成绩什么能够上得去?学生的德行怎么能够得到较好的修炼与强化?
说这些话的所谓领导们、专家们,主观愿望是好的,无非是要激励教师们努力把学生教育好,但他们高高在上,已长期脱离了教育的第一线,对现实中的教育并不完全了解,或许他们下去转悠过,看到的只是“做秀”后的表象,所以说出这些脱离实际的外行话,或说是极端的话。事实上,事物总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有绝对,就不符合辩证法。这种不尊重事实的提法,跟当年“两个凡是”的提法的错误是一样,既片面,又极端。它极大地挫伤了广大教师,特别是在第一线的教师的积极性。只要提到这句话,没有教师不反感的。世界是多元的,社会是多元的,人也是多元的。领导们、专家们,生活是真实的,艺术是美好的。但生活不是艺术。如果一味地把教育当作小说去创作,用几句华丽的辞藻去作作报告是可以的,但用之实实在在的教育,那可是万万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