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dqbp @ 2009年12月12日 Saturday, 07:21 PM)
■谁是谁非之长平专栏(12月12日《南方都市报》)
这几天,美国的一则旧闻成为我们的新闻,引来了很多网友的围观。西雅图有一位叫伊迪丝・梅斯菲尔德的老人,她居住的地方被开发商看中,要建成商业大厦。她死活不肯搬迁,成为我们熟悉的“钉子户”。但我们只熟悉这个故事的开始,却对它的结局感到陌生――― 在开出高于市价近七倍的价格老太太仍然拒绝搬迁之后,开发商也徒唤奈何,只好改变设计图纸,三面围着她的小房子建起凹字形的大楼。更不可思议的是,开发商一方的工程项目主管巴里・马丁,还成为老太太的朋友,带她去看医生,给她洗衣服,买菜做饭。去年6月,老太太如其所愿地在自己家中辞世,把房子遗赠给了马丁先生。
这是一个最理想的“感动×国”的故事,要是落到我们的媒体手里,非把巴里・马丁塑造成当代雷锋不可。美国媒体虽然也作了报道,但有些轻描淡写,成了“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和中国网友的反应也不一样,美国读者没有为开发商未能强拆而大惊小怪,更不会去感慨西雅图政府多么仁慈。
网民们炒这个冷饭,并非闲来无事,而是我们这里事情太多,强制拆迁成为一个屡屡爆发的社会隐患。这让人想到,在前年重庆“钉子户”吴萍的抗争成为新闻焦点的时候,网络上也在围观日本“钉子户”的故事。一个是成田机场建设中,“钉子户”坚持抗争三十年,机场最后只好改建跑道;为了不打搅他们的睡眠,飞机还不能夜间降落。另一个是大阪市北区的阪神高速公路,因为“钉子户”不肯搬迁,只好谈判建成公路穿楼而过的奇观。
网民和媒体大概都怀有一个愿望,要用这样的故事来感化自己的官员。于是我就猜想,最近的拆迁暴力新闻发生地成都、上海、昆明等地的官员们,读到这样的故事,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可能会让大家失望,他们对这些现象早已经有了自己的逻辑,那就是美国人、日本人以前也并非如此,他们也曾经野蛮过;等我们经历了这个发展的阶段,也会变得这样文明的。
如果你去和美国人谈这些事,他们也多半不会被自己的政府感动,更不会认为马丁的事迹体现了开发商的雷锋精神。相反地,很多美国人对政府和资本家都没有好感,他们随时都要提防来自这二者的强权。政府不帮开发商,开发商不强拆人家房子,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他们会告诉你,美国不仅历史上写满罪恶,现在的政府和开发商也经常侵犯人权。
美国并不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感动×国”的事情也不多见。两百年前他们在西部开发中的野蛮行径,未必就比我们现在少。更不用说日本的历史了。但是我想对官员们说,即便如此,即便世界上还有很多更野蛮的政府行为,那也不能成为我们暴力拆迁的理由。中国古谚云:从善如流,疾恶如仇。现在好像反过来了?
更重要的是,这些官员的逻辑并不成立。美国和日本的拆迁变得这样文明,不是因为他们曾经有过野蛮,而是因为他们曾经反对过野蛮,因为野蛮受到了质疑、惩罚和反省,而且现在仍然在反对,仍然在质疑、惩罚和反省。美国白人曾经血腥屠杀印第安人,曾经当街殴打黑人,假如他们没有认错,而是认定印第安人和黑人都是“暴力抗法”,那么可能今天屠杀还在继续。日本人对战争中的暴行反省还不够,所以我们还在坚持抗议。因为大家都认为,只有反对野蛮,才能导出一个文明的结果。
再回头看中国的进步。官员们还喜欢说的一个逻辑是,三十年来中国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后自然会越来越好。中国三十年来越来越好,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事实。但是,这并不是一个自然发展的结果,更不意味着以后也会自然地越来越好。经济越来越好,是因为有很多人在推动政策的进步;法治越来越好,是因为有很多人在坚持抗争。
假如我们容忍了不明身份的人穿上迷彩服半夜去拆人房屋,容忍了他们在屋主浑身浇上汽油时还无动于衷,容忍了一个严重烧伤者在医院得不到亲人的陪护,那么这个社会是不会朝着文明的方向前进的。在一个野蛮的社会,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这跟美国人怎样拆房子、日本人怎样修公路没有关系,它首先是我们自己所要选择的生活。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snapback]2890784[/snap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