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三年查小金库1006个 188人受党纪处分
2012年07月28日07:01南方网郑焕坚我要评论(231)
字号:T|T
专项治理“小金库”三年,广东共发现“小金库”1006个,涉及金额5 .38亿元,其中追究相关责任人432人。包括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88人,移送司法机关60多人,另有200多人受到通报批评、组织处理等。近日,省财政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监察专员,原广东省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邓桂明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透露。据悉,从分布领域来看,卫生、教育部门,基层机关组织等具有收费职能、改革起步较晚、财务管理缺乏规范、领导法治观念淡薄的部门,是此番检查中发现存在“小金库”的高发领域。
全国“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已于近期结束,广东省也暂告一段落。6月29日,作为临时协调机构的广东省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随之撤销。从2009年开始,省治理办共组织了1780多个抽查组,共计9800多人次,对全省6万多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的6189家单位进行了重点检查。
为防止“小金库”死灰复燃,省财政厅等15个部门及单位联合印发了《关于广东省进一步落实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任务的通知》,将通过强化制度保障,强化财政、审计、社会监督,查案办案威慑力等举措,多管齐下推进和完善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实现“小金库”治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对话
邓桂明:
有人把账外账不当“小金库”
记者:广东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制度建设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邓桂明:为期三年的“小金库”治理工作,很明显一点是推动了全省的建章立制。例如一个企业单位,假如缺乏资金调度、拨付及相关程序的刚性管理制度,随便一个老总就能把一笔资金弄走。
而通过地方和单位的建章立制,就能做到规范管理。例如规范企业单位的资金管理,要求重要资金调度或重大开支均要领导集体研究和公开、公示,让所有职工都来监督资金动向,这样即使换了老总,他也不敢乱动资金。
据统计,2009年以来,广东共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61605项。
建“电子眼”监管乱花钱
记者:根治“小金库”,需要怎样的制度规范?
邓桂明:“小金库”的产生、存在,之所以有土壤,这里面有一个体制性的障碍。例如各部门迎来送往,接待经费支出多少,如何支出,这又是一个缺乏监督的体制问题。去香港,他们的公务员请你喝早茶,数额多少有规定,超出标准你要自掏腰包。目前我们正在做这项工作,进一步规范接待方面的制度。
另外一项重要的监管改革,就是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实行会计信息集中监管制度。实行会计信息上网监察,部门账目上一有异常波动,尤其是在逢年过节等节点上出现波动,财政等监管部门就会派人检查。
记者:能否谈谈举报对“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成效?
邓桂明:2009年以来,全省共受理举报506件,核查举报491件,其中核查属实举报件数80件。仅2011年就受理举报78件,核查举报75件,核查举报发现“小金库”19个,涉及金额1083万元,受行政处罚和党纪政纪处分15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2人。
当然,举报占最后查处的比例并不算很大。这其中原因:主要是“小金库”作案手法都很隐蔽,普通老百姓很难发现。
部分单位对“小金库”概念不清
记者:三年督查中,你对哪方面印象较深?
邓桂明:有效防治“小金库”,首先要增强人的法律意识。有的部门对“小金库”治理刚开始时不够重视,有的甚至走过场。还有一些单位,对“小金库”没有清晰概念,甚至不清楚已违规涉及“小金库”。像“账外账”,这是很典型的“小金库”。粤西有个县对某单位“小金库”问题的调查报告,认定为“账外账”,只作一般违反财政纪律处理。还有一些学校组织办假期补习班,用了公家的水、电、教室等各种资源,最后收费不入账,把资金作为“劳务费”、“奖金”分了。
另外,一些基层单位领导的法律意识不强,单位出纳和会计都是一个人,有的单位财务人员甚至达不到持证上岗的要求,这就很容易出问题。
接下来,全省对于“小金库”防治还将强化社会监督,建立健全财政预决算和单位财务公开机制,不断扩大公开范围,强化阳光操作和社会舆论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