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九七工”很滑稽!竟然问谁供出了“159”! (1人在浏览)

初悟人生

大学三年级
注册
2010-07-13
帖子
858
反馈评分
0
点数
0
[attachmentid=335970]

[attachmentid=335971]

[attachmentid=335972]
 

附件

  • QQ截图20141221140300.jpg
    QQ截图20141221140300.jpg
    453.3 KB · 查看: 172
  • QQ截图20141221140751.jpg
    QQ截图20141221140751.jpg
    227.8 KB · 查看: 192
  • 罗荫国的招供词.jpg
    罗荫国的招供词.jpg
    31.6 KB · 查看: 80
我八.专为一句话发帖.你是无聊至极.老而不死是贼.
 
QUOTE(牛皮 @ 2014年12月21日 Sunday, 03:46 PM)
我八.专为一句话发帖.你是无聊至极.老而不死是贼.
[snapback]3723886[/snapback]​



你的思维太简单了。你没有看看所问何事?“159”!懂么?你懂得什么叫做“159”么?你知道此帖的深层意义么?再看看?

[attachmentid=335976]
 

附件

  • QQ截图20141221140300.jpg
    QQ截图20141221140300.jpg
    453.3 KB · 查看: 169
屎坑石的贴全被封了,还不忘发新帖骂人。不要脸的人见多了,但贱到人憎鬼厌的倒不多。这种人合上棺材盖前还不忘骂人一把。
本来以为自恋是年轻人才会犯的毛病,都半截入黄土了还这么自恋。老是以为自己写的东西水平高,有深度,大家喜欢看。管理员都封你的贴,好看在哪?老屁眼。
 
楼主,文化大革命时你是司派还是核派?当代社会说:坏人变老了。指的就是你们,从你身上分明看出影子。
 
QUOTE(东澳夕照 @ 2014年12月22日 Monday, 01:02 AM)
楼主,文化大革命时你是司派还是核派?当代社会说:坏人变老了。指的就是你们,从你身上分明看出影子。
[snapback]3723989[/snapback]​


大不了他再发一帖:
电白论坛走向何处――兼谈管理员封杀玄海拾贝N个马甲和N篇精品帖子
 
QUOTE(东澳夕照 @ 2014年12月21日 Sunday, 07:29 PM)
屎坑石的贴全被封了,还不忘发新帖骂人。不要脸的人见多了,但贱到人憎鬼厌的倒不多。这种人合上棺材盖前还不忘骂人一把。
本来以为自恋是年轻人才会犯的毛病,都半截入黄土了还这么自恋。老是以为自己写的东西水平高,有深度,大家喜欢看。管理员都封你的贴,好看在哪?老屁眼。
[snapback]3723925[/snapback]​


没看不知道,老家伙的垃圾帖又被锁了!
 
QUOTE(东澳夕照 @ 2014年12月21日 Sunday, 07:29 PM)
屎坑石的贴全被封了,还不忘发新帖骂人。不要脸的人见多了,但贱到人憎鬼厌的倒不多。这种人合上棺材盖前还不忘骂人一把。
本来以为自恋是年轻人才会犯的毛病,都半截入黄土了还这么自恋。老是以为自己写的东西水平高,有深度,大家喜欢看。管理员都封你的贴,好看在哪?老屁眼。
[snapback]3723925[/snapback]​



如果不是你“中国支部”组织部长的功劳,那肯定属于更高层次人物的杰作了。不过你再顽固也难以抵挡国家机器的威力,甭管你的嘴多硬。
你说鄙人是个“老屁眼”,请问你贵庚多少了?你以为自己还是几十年前靠吃软饭调出水东的毛头小青年?你要不要鄙人将你那个悖天逆反的老祖宗被嘉庆皇帝斩首的事情再说一遍?告诉你吧!你的“悬崖命”就是传承了你那个“斩头鬼祖宗”的基因,因此才有今天“监蹲命”的折堕,懂么?
 
QUOTE(东澳夕照 @ 2014年12月22日 Monday, 01:02 AM)
楼主,文化大革命时你是司派还是核派?当代社会说:坏人变老了。指的就是你们,从你身上分明看出影子。
[snapback]3723989[/snapback]​


如果不是你“中国支部”组织部长的功劳,那肯定属于更高层次人物的杰作了。不过你再顽固也难以抵挡国家机器的威力,甭管你的嘴多硬。
你说鄙人是个“老屁眼”,请问你贵庚多少了?你以为自己还是几十年前靠吃软饭调出水东的毛头小青年?你要不要鄙人将你那个悖天逆反的老祖宗被嘉庆皇帝斩首的事情再说一遍?告诉你吧!你的“悬崖命”就是传承了你那个“斩头鬼祖宗”的基因,因此才有今天“监蹲命”的折堕,懂么?
 
QUOTE(初悟人生 @ 2014年12月22日 Monday, 09:39 AM)
如果不是你“中国支部”组织部长的功劳,那肯定属于更高层次人物的杰作了。不过你再顽固也难以抵挡国家机器的威力,甭管你的嘴多硬。
你说鄙人是个“老屁眼”,请问你贵庚多少了?你以为自己还是几十年前靠吃软饭调出水东的毛头小青年?你要不要鄙人将你那个悖天逆反的老祖宗被嘉庆皇帝斩首的事情再说一遍?告诉你吧!你的“悬崖命”就是传承了你那个“斩头鬼祖宗”的基因,因此才有今天“监蹲命”的折堕,懂么?

[snapback]3724008[/snapback]​


不知道你蹲秋林医院又是什么命还是什么风吹罗伞风水造成的?
 
QUOTE(初悟人生 @ 2014年12月22日 Monday, 09:39 AM)
如果不是你“中国支部”组织部长的功劳,那肯定属于更高层次人物的杰作了。不过你再顽固也难以抵挡国家机器的威力,甭管你的嘴多硬。
你说鄙人是个“老屁眼”,请问你贵庚多少了?你以为自己还是几十年前靠吃软饭调出水东的毛头小青年?你要不要鄙人将你那个悖天逆反的老祖宗被嘉庆皇帝斩首的事情再说一遍?告诉你吧!你的“悬崖命”就是传承了你那个“斩头鬼祖宗”的基因,因此才有今天“监蹲命”的折堕,懂么?

[snapback]3724008[/snapback]​


爆爆这些料可能会有更多人喜欢
cx.gif
 
QUOTE(中心人 @ 2014年12月22日 Monday, 09:43 AM)
不知道你蹲秋林医院又是什么命还是什么风吹罗伞风水造成的?
[snapback]3724009[/snapback]​



你没有必要为同党两肋插刀,一个人应该有一点起码的道德良知。你知道这个家伙的背景么?看看:

树大有枯枝


  诚然,在南下广东,扎根电海之崔姓后人,其中也不乏不谙人间正道,为非作歹之徒。据考证,崔氏电海始祖九九公贞房之十四世正源公之后人DD“栋”之二十二世孙曾出崔翼周,官拜翰林士大夫,负责皇子之教习,可谓甚得皇宠。崔翼周之弟崔基周倚仗其兄之威,横行乡里,无恶不作,竟胆敢拦截娶亲队列,强抢新娘。由于其乃当地一霸,乡里未敢拔刀相助。且其家丁势众,娶亲队伍被殴散,以致新娘被迫遂其愿。而后,娶亲人家上告官府,当时高州府官知崔翼周之权势,不敢受理。然,天道苍苍,地道茫茫,有人竟然将此案直捅清皇。清皇对恩师之弟不耻行为同是龙颜震怒,即派人查实。岂料崔翼周不思皇恩,暗中派人作梗,企图庇护其虎狼之弟。诚然,天道苍苍茫,冥冥之中岂容夺人妻女之恶棍?钦差将崔基周之恶行与其兄崔翼周之作梗如实禀告清皇,清皇龙颜大怒,即令将崔翼周推出午门斩首,崔基周就地正法,以正吏治民风。此后,崔翼周、崔基周之后人丁凋零,崔基周之二十六世后人被土改镇压,二十七世个别子孙虽有配偶,然二十八世孙几乎殆尽。崔翼周之二十六世后人唯有德清、德中有后,可是德清之子斌无后,也曾因受贿若干万元而锒铛入狱。此正所谓“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冥冥之中,自有因果报应定数,此有待我辈记取,教育后人不可为非作歹,祸害百姓。
 
QUOTE(初悟人生 @ 2014年12月22日 Monday, 09:37 AM)
如果不是你“中国支部”组织部长的功劳,那肯定属于更高层次人物的杰作了。不过你再顽固也难以抵挡国家机器的威力,甭管你的嘴多硬。
你说鄙人是个“老屁眼”,请问你贵庚多少了?你以为自己还是几十年前靠吃软饭调出水东的毛头小青年?你要不要鄙人将你那个悖天逆反的老祖宗被嘉庆皇帝斩首的事情再说一遍?告诉你吧!你的“悬崖命”就是传承了你那个“斩头鬼祖宗”的基因,因此才有今天“监蹲命”的折堕,懂么?

[snapback]3724004[/snapback]​


“文化大革命”年代的青年人真的是“坏人变老了”,老屁眼,我比你年轻30年,叫你老屁眼对了吧!
 
楼主姓崔,自曝家丑,丢人.
东澳不姓东也不姓崔吧?
 
QUOTE(东澳夕照 @ 2014年12月22日 Monday, 10:42 AM)
“文化大革命”年代的青年人真的是“坏人变老了”,老屁眼,我比你年轻30年,叫你老屁眼对了吧!
[snapback]3724027[/snapback]​


你以为自己还是几十年前靠吃软饭调出水东的毛头小青年?
 
QUOTE(牛皮 @ 2014年12月22日 Monday, 10:45 AM)
楼主姓崔,自曝家丑,丢人.
东澳不姓东也末崔吧?
[snapback]3724028[/snapback]​



这是家丑?同一个姓就是一家了?你没有看到“树大有枯枝”的说辞?按照你的逻辑,杨某人出事了,姓杨的都觉得无耻么?你太幼稚了。看看这个吧!

中华望族崔氏渊源考

http://www.zgbjx5.com/index.php

  姓氏,是人根。是祖先魂,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先决条件。中华姓氏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据《半月谈》报道,[中华民族的姓氏多达11393个]。这些姓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们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通过这个符号,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
  实际上,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姓氏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符号,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姓氏传承得像中国这样完整而有内涵。它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重要学科,生动而具体地反映着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形态演进、文明起源、民族融合、中外交流以及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习俗的发展与变革。它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大一统同祖同源同域同质文化的象征。
  本书参照各个姓氏在宋时《百家姓》中的排序和其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中的排名,共选取了两百多个常见的姓氏,分为姓氏图腾、寻宗探源、郡望堂号、宗族特征、名人荟萃、繁衍变迁等板块进行详细的讲述。在[姓氏图腾]中,我们会带您上溯到最初立姓时确立的文化图腾本貌,让您从[根]上了解各个姓氏。[寻宗探源],就是追寻各个姓氏的源流。我们特别注重资料的翔实性和全面性。其中既有专家学者悉心研究的学术成果,又有文献典籍中的大量史实例证,还不乏民间的口头传说,妙趣横生。[郡望],又叫[姓望],是指一个郡一古代的一种行政建制一中的望族。这些宗族世代聚族而居,人才辈出,家世显赫,为当地人所敬重和仰望,亦名闻天下。
  崔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不定) 。
  传说是姜太公即姜尚的嫡亲被封在山东一个叫“崔”的地方而得此姓。(据《齐鲁晚报》)
详细字义
  崔 cuī 形声。字从山,从隹,隹亦声。“隹”本指“鸟儿”,特指“鸟头”,引申指“尖头”。“山”与“隹”联合起来表示“山尖头”、“尖头山”。本义:尖峰。
方言集汇
  ◎ 粤语:ceoi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kok7 cui1 [宝安腔] cui1 [梅县腔] cui1 [海陆丰腔] cui1 [东莞腔] cui1 [客语拼音字汇] cui1 [台湾四县腔] cui1
编辑本段康熙字典
  【寅集中】【山字部】崔 •康熙笔画:11 •部外笔画:8
  《广韵》昨回切《集韵》《韵会》徂回切《正韵》遵绥切,音摧。《说文》高大也。《广韵》崔嵬也。《诗•齐风》南山崔崔。《注》高大貌。《何晏•景福殿赋》高甍崔嵬。 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仓回切,音催。齐邑名。济南东朝阳县有崔城。 又姓。《广韵》齐丁公之子,食采於崔,因以为氏。 《集韵》或作㠑隹。
编辑本段说文解字
  【卷九】【山部】崔 大高也。从山隹声。
编辑本段崔姓来源
  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后裔
  西周初年,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为官太师,也称师尚父,又俗称姜太公,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为诸侯国,建都营丘。姜太公有一子名常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康王时为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齐丁公有嫡子名季子,本应继承齐国君位,却让位于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的崔氏城),遂为崔氏,故崔氏的始祖为崔季子。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述为:“姜姓本炎帝,生于姜水,因以为姓。”姜姓部族是羌人的一支,姜、羌二字古音相同。羌字从羊从人,表示族名;姜字从羊从女,表示族姓,他们都生活在我国西部地区。《说文》云:“羌,西戎牧羊人也……西方羌从羊”;《风俗通》谓:“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而姜姓部族原来也居住在今陕西省扶风县一带。《水经注•渭水》说:“岐水又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这里所记的姜水和姜氏城,可能就是姜姓部族最早活动的地区。由于姜、羌同源,故《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近代人章炳麟也指出:“姜姓出于西羌”,追其祖先都应是以牧羊为主或以羊为图腾的部族。然而,姜姓部族很早就从羌人中分离出来,他们的居住地在羌人的东部,其经济生活也由游牧转变为以农业为主。据传姜姓部族的始祖为神农氏,或称炎帝。《说文》释“姜”字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姓。”《帝王世纪》述:“炎帝神农氏,姜姓也……长于姜水,因以氏焉。”关于神农氏开始从事农业的故事在古代流传极广,可知以炎帝神农氏为始祖的姜姓部族,实为羌人中最先进入农业经济阶段的一支。
  在中国古史传说中,最早、最显赫的氏族即姜姓炎帝族与姬姓黄帝族。炎帝族的姜姓部落和黄帝族的姬姓部落原来十分接近,两族还有亲属关系。《国语•晋语》曰:“昔少典氏娶于有(足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姜、姬两姓有密切的血缘关系,他们不但世为婚姻之族,而且不断争斗,其中最著名的是蚩尤与黄帝之战,或曰炎黄之战,战争的结局以炎帝族失败与黄帝族胜利而告终。在史前时代,姜姓部族辗转四迁之地甚多。在历史的进程中,炎帝的许多子孙分为很多支系,变易为其他姓氏。
  姜姓较主要的一支即吕氏,据《吕氏世系表》载:“共工氏从孙伯夷,佐尧掌四岳,佐禹治水,封为吕侯,为吕姓之始。”《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吕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为诸侯,号共工氏,有地在弘农之间,从孙伯夷,佐尧掌礼,使偏(通遍)掌四岳,为诸侯伯(通霸),号太岳。又佐禹治水,有功,赐氏曰吕,封为吕侯。”可见,吕姓,源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国名、古邑名等而得姓。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帝颛顼之师,帝尧时辅政,掌管礼仪,帝舜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并告诫他说:“伯夷啊,由你做秩宗,早晚都要小心恭敬,只有为玖清明才能正直。”伯夷牢记帝舜教诲,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的“心吕之臣”(吕,据许慎《说文解字》:“吕,脊骨也,象形。”《新唐书•宰相世系》:“吕者,膂也,谓能为股肱心膂也。”心吕之臣意即心腹之臣)。为嘉奖伯夷,帝舜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形成吕氏部族。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夏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也是当时强大的部落之一。吕与申,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主要分支。《诗经•大雅•崧高》称:“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这里的甫就是吕,《尚书•吕刑》在《礼记•表记》中引作《甫刑》,就是明证。)
  原始社会末期,吕部族由羌人分出,与亲族申部族由甘肃东部东迁。在申人迁至今陕西甘泉县之北的上申川时,吕人同时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即今志丹县东北的杏子河。杏子河发源于靖边县的白云山,东流注于延河,后流入黄河。吕人正是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今山西乡宁县东南4公里地有吕乡废城,是吕进入山西的落脚点。有人考证:“吕氏旧地,疑当在是”。这里接近舜都蒲坂及夏都安邑,伯夷便在此接受帝舜的赐封,建立侯爵国吕国,世称吕侯。吕人在夏、商时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今存古吕城遗址。《元和郡县志》记载:“霍邑西南十里有吕乡。”霍邑在今山西霍县西南。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人的同盟。西周中期,吕国南迁至宛,即今河南南阳。
  商周之际,吕侯支孙吕尚(据《竹书纪年•帝系名号归一图》,又称臧丈人、吕牙、吕望、吕消,后来人们又从其祖姓称他为姜尚、姜子牙、姜太公)在灭商建周的过程中建立了盖世功勋,成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史记•齐太公世家》说他是“东海上人”,《吕氏春秋》说他“东夷之士”,《战国策》又说他是“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而《竹书纪年》 (战国时魏国史臣纂录古书及其国典籍而成的史书)则说:吕尚为“魏之汲邑(今河南卫辉)人”,西晋《太公吕望表》、东魏《太公碑记》、宋《太公舟人》诸文,均称吕望为汲入。近年来,陕西省宝鸡市太公钓鱼台管理处曾为研究吕尚的籍贯,从豫南吕姓封地《西周时吕国南迁至宛即今河南南阳),到古称东海郡的山东郯城,最后来到河南卫辉。他们遍查各地,均未能查到说明吕尚籍贯的史实资料,更末发现任何历史遗迹,而关于吕尚为汲人,确有多方面的论证依据。
  吕尚青年时期,家境穷困,曾在朝歌 (今河南淇县)屠牛卖肉,后又到孟津(今河南孟州南)司厨卖饭,他还在商朝做过官,因感商纣王昏残无道,辞官而去。他曾游说诸侯,却无人欣赏,失望之余,遂隐居下来,此即《孟子》所言“太公避纣(乱),居于东海之滨”。后来,吕尚听说西伯姬昌(周文王)在西岐崇贤尚老,就千里跋涉,迁徙至今陕西。这时的吕尚已届古稀之年,但他谙识典籍,见闻广博,胸怀治国之道,心藏用兵之术,兴世强国之心不衰。相传,吕尚到陕西后,垂钓于渭滨,与姬昌出游狩猎相遇,两人一见如故,非常投机。姬昌听了吕尚侃侃而谈的治国安邦之策,赞赏不已,遂同载而归,并高兴地对吕尚道:“我先君太公曾预言:‘当有圣人到周,周因而能兴盛,此即指先生吧?我的太公期望先生好久啦!”姬昌尊吕尚为“太公望”,并立为掌管军事的“太师”。
  吕尚辅佐西伯操练兵马,励精图治,西伯攻灭密须(今甘肃灵台西)、黎(今山西黎城)、崇(今陕西西安沣水西),建丰邑(今陕西长安县沣河以西),多出自他的谋略。西伯死后,姬发继位,史称周武王,尊吕尚为“师尚父”,迁都于镐(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姬发继位后的第九年,在吕尚和周公的协助下,率军东征,进攻商朝,会盟孟津,当时有800多个大小不等诸侯背殷投周。吕尚认为虽然灭亡殷商的条件基本成熟,但殷纣的实力还不可轻视,建议暂缓出兵伐纣。又过了两年,殷纣王杀比干、囚箕子之后,招致天怒人怨、众叛亲离。于是周武王以吕尚为国师,率部伐纣,由孟津渡河,大战于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周军在吕尚指挥下,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纣王之军如堤溃岸崩,纷纷倒戈。纣王见大势已去,逃回朝歌城中,登鹿台自焚。根据吕尚的建议,周武王悬纣王首级示众,到社庙前,祀告天地,宣布伐纣战争的最后胜利。武王灭商之后,在各国拥戴下建立了周朝,他派人封比干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朝歌,散发鹿台所藏钱财和巨桥国库所积粟米赈济贫民,又派人视察传国之宝――九鼎。接着,吕尚又带兵东征商的亲族同盟军――淮夷、徐夷、莱夷以及奄、齐、郯、薄姑等17国。
  周武王称王天下后,大封同姓宗族和异姓功臣谋士。吕尚受封东夷族齐国故地,仍称齐国,他即是齐太公。齐国为侯爵,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北)。齐国地处泰山以北,多处近海,地处僻远,发展农业的条件较差,受中原影响较小,东夷人的风俗习惯更为浓厚。齐太公在打败了东夷人莱侯的进攻,安定了封国后,对于东夷人的风俗采取了保留与因袭的态度。齐太公没有强制性也推行周朝的制度和礼仪文化,对于东夷人的传统习俗不是加以革除,而是加以因袭,只是对其君臣之礼略加简化。在经济政策和经济思想方面,重视发展经济,利用靠近大海的条件,因地制宜,在注意发展农业均同时,还注意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齐民争为渔盐之利,齐文化更多地表现出许多工商社会文化的特点。齐国很快成为经济、军事强国。
  周武王灭商后不久便病逝,其子成王姬诵继位。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辅政,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蔡叔等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商王纣子武庚乘机拉拢管叔、蔡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郡,起兵反周。周公率领大军东征,齐太公参与了平叛。周成王策命齐太公对五侯九伯有征讨其罪的权利:“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关,北到无棣,在此范围之内的五等诸侯,九州方伯,若有罪,皆得以征讨他们。”齐国从此代替天子征讨不服从者,成为东方大国。
  姜太公有个儿子叫常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周康王时为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齐丁公有个嫡子季子,本应继承齐国君位,或许出自宽厚与世无争的秉性,或许厌倦了纷争的人世,看破了红尘;或许惧怕相互倾轧,争权夺利,担当兄弟反目为仇相互残杀,骨肉相残,杀庶逐弟的罪名,姜季把父亲传给他的齐国国君的位子拱手让给了弟弟叔乙,自己甘愿要了一个名叫崔的地方为食邑,过一种田园生活,崔邑即今山东章丘县西北的崔氏城。其后,姜季子就在这里定居并繁衍生息,他的子孙逐渐以邑为姓,改姜姓为崔姓。
  少数民族崔姓
  据有关资料,现在彝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亦有崔姓分布。唐时新罗国有人姓崔,今朝鲜半岛崔姓是该地的主要姓氏之一。清代高丽人崔姓共分四个支派,出易州、瓜克山、刚城府、得州等地,今为朝鲜族第一大姓。清代满洲人有姓崔的,世居辽阳。清代满洲八旗姓崔佳氏者后改为崔,如今满族仍有崔姓。
  崔姓迁徙史
  崔氏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其后在汉晋南北朝、隋唐这段漫长的时期里,一直称盛于清河、博陵两部之间的武城安平两地。其间,崔氏还繁衍到了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省。
  东汉末年的时候,军阀混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千余避乱入朝鲜,后发展成为朝鲜族大姓;西晋至唐代,崔氏还分布于今山西、浙江、江苏、广西、安徽、陕西、甘肃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时被列为北方氏族之首。唐代以后崔姓大批南迁,主要分布于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省。宋代时,崔氏最集中的地方在清河和博陵。
  宋代以后,崔氏分布地更广,有的于清代以后移居东南亚一些国家。
  迁台及移居海外
  崔姓移居台湾,多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康熙帝时占据台湾的郑氏集团归顺后,清在台湾设府置县,招徕东南沿海居民到台湾垦殖,以开发、建设台湾的这一阶段。现居台湾的崔姓居民大多是从广东、福建两省迁居而去的,现分布在台湾全省各地。
  1949年,大陆解放,崔氏一些成员随国民党迁移至台湾,其中较有名气的有崔书琴、崔垂言、崔百城等人。
  此外,还有一些崔氏成员在中国近代时期移居香港和澳门,其中最具盛名的是澳门中华总商会副会长、澳门建筑置业商会会长、澳门基本法协会会长崔德祺。
  自明末以来,东南沿海省份的一些崔姓人士为谋生的需要,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海外崔姓主要聚居地在今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崔氏与李、朴同是大姓之一,朝鲜崔姓也修有家谱。如朝鲜朔宁《崔氏世谱》,三编,总目一卷,崔鹤九编,1913年朝鲜铜活字本,4册。该谱以崔天老为始祖,崔善甫为一世祖。分甲乙丙三编,各编又分上下,皆世传。末册版心刻“朔宁崔氏谱总目”,内载行状、墓志等。
  崔姓家谱介绍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世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即用以记载宗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举凡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兴衰、人物掌故、风物人情都可以入谱,可以说是宗族的发展史。家谱大致包括13项内容:序文;凡例;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诰敕、象赞;别传、墓志;祠堂记、祠规;家规、宗约;家训、家范;义田记、义庄记;墓记、墓图;艺术、著作等,一般30年左右续修一次。一位对谱牒研究有素的学者认为:“如果说,国家编正史、州县纂方志、家族修谱牒,构成中国宗法社会历史大厦三大支柱的话,那么就数量之多,影响之广来说,当首推谱牒。”前代学者,如顾炎武、王夫之、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在治学中,也都重视使用家谱资料,以补正史之不足。在历史上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族人流亡或迁徙,首先要携带的就是家谱。
  《盱南崔氏族谱》(建昌崔氏)为清雍正年间崔仁懋等编。该支崔氏奉崔伦为始祖,崔伦自唐代乾符年间由抚州青泥徙居南城之北港(即今崔坊),是为建昌崔姓一世祖。南城、南丰、新城、广昌、泸溪各族支派皆其后裔。此家谱共16卷,卷一为谱序,卷二至十六为世传。
  安徽太平崔氏《仟源崔敦五堂支谱》为民国十八年(1929年)崔森编,该谱记唐代崔群之后世居宣州,至元代寿一公始由宣城洪林桥迁太平东乡黟山之阳,为始迁一世祖。传至第四世,分为东分、西分两派。传至第八世,东分有(火+汉-氵),生五子:琬、珊、武、文、曼,遂为五房,此谱载蟆下五房之世系,故称“五房支谱”。卷首外纪统谱世系(自汉代崔篆至唐代崔篆至唐代崔群)、内纪统谱世系(崔群到寿一之父省五)、人物类志,卷一敦五堂世系总图考,卷二至九二房至五房世系图考,卷十艺文,卷终墓图。
  民国十三年(1924年)崔铸编的《仟源崔氏悼叙堂支谱》(共10卷,首一卷,终一卷)为《仟源崔敦五堂支谱》中第九世崔滚一支,这支谱,属东分。“悼叙堂”即滚公支堂名。卷首新序,卷一旧序、簪缨考,卷二至九世系图及世传,卷九至十墓图、契据、艺文,卷终为本支祠产及历置公产及创修支谱跋。 安徽无为《濡须崔氏宗谱》(八卷),为崔筱云等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三戟堂活字本。该谱记载:南宋绍兴年间有舜民自铜陵迁无为,是为始迁祖。但该支自舜民以后世系不详。此谱以明宣德至嘉靖人崔彪为大房之祖,崔志清为二房之祖。
  湖南宁乡《崔氏七修族谱》共25卷,末一卷,崔黼编,为民国二年(1913年)默荫堂活字本。该谱以南宋时崔比为始迁祖,崔比自江西迁来宁乡。所存各卷为乐吾房、举臣房、赞明房、让吾房、爱台房、斗宇房、养心房、少州房、少溪房之系图,以及世传、墓图,卷末为存族编(辑名存而传阙者)、收族编(辑远徙各处者)。宁乡《崔氏八修族谱》系民国二年谱之重修本。宁乡崔氏支系又有崔荫樾等纂修的《博陵崔氏四修云岫支谱》(10卷),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三戟堂木活字本。该谱以南宋人崔比第76代孙崔守曾为宗祖。崔守曾于明万历四十七年筑别墅于宁乡板石衡,题曰“云岫”。卷一谱序,卷二系图,卷三至九行传,卷十墓图、字据等。
  家谱可为研究社会变革和历史事件提供有力佐证。如明朝初年的洪洞迁民,正史中虽然也有记载,但不甚详细,而家族谱 (尤其今河南、山东等地家谱)中记载得较为详备。
  另据河南省孟津县大崔沟《崔氏家谱》记载:崔氏本居山西洪洞,迁于河南,相传;五门河北横岭,一居巩县白沙,一居孟津油坊街,一居洛阳太古庄,一居大崔沟,崔沟祖茔在村后北岭……今河南省巩义市《白沙崔氏源流》记载:白沙崔氏始祖崔思义,兄弟四人,原籍山西省潞安州等籍长子县:兴宁村。元末战乱迭起,人民离散。明太祖定鼎后,河南一带,地广人稀,官府组织移民。其长兄思仁守祖业于山西,其三弟、四弟思礼、思智分别迁居河南温县南部驼坞村、遂平县沙河店。二弟思义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居巩县白沙村,成为白沙崔氏始祖。始祖下分五门,今已繁衍二十四世。1995年统计,白沙计有崔氏后代 6000余人。今河南省洛宁县、沈丘县、郸城县、宜阳县、洛阳市郊、偃师市、永城市、濮阳市区和山东省鄄城县等地的崔姓家谱,都记有明初洪洞迁民事,均将其支系自山西东迁之人奉为其始祖。
  崔姓在历史上源于姜姓,相传是炎帝的后代。西周初年,炎帝裔孙姜尚因辅佐文王、武王建周有功,被分封于齐,建齐国,为公爵。数传至齐丁公时,有长子姜季子应袭公爵,但辞而不受,让位于胞弟叔乙。叔乙继位后,把崔邑(今山东章丘西北)一带的地方赏赐给他作为食邑。从此,季子的子孙便在崔邑居住下来,后来又把食邑的名称崔当作姓氏,从而成为崔姓人。
  崔姓得姓以后,世代在齐国担任重要官职,是当时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孙崔杼是齐国权臣,独揽朝政大权多年。后来由于他在政争中失败,崔姓才在齐国失去权势,南迁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秦朝时,崔杼裔孙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入汉以后,崔意如长子崔业袭封这一爵位,并在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定居下来。崔业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二人的后代在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各发展成为强宗大族,名贤辈出,史称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由于两支崔姓人繁衍众多,加上仕宦迁徙等原因,崔姓又进一步分衍出郑州崔氏、鄢陵崔氏、齐州崔氏、青州崔氏,以及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南祖房崔氏等。公在唐代,崔姓就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10房崔氏,累计出了29位宰相。当时天下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崔姓被当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认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
  山东省境内现今仍然存在崔氏的分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一部分崔氏北上关外,东北三省均有分支。
 
文革遗毒深入老糊涂虫的脑髓,永远不忘阶级斗争,以致有迫害幻想症。
 
QUOTE(牛皮 @ 2014年12月22日 Monday, 10:49 AM)
文革遗毒深入老糊涂虫的脑髓,永远不忘阶级斗争,以致有迫害幻想症。
[snapback]3724031[/snapback]​



这是阶级斗争?你太过幼稚了!这叫做东方与西方的争斗,也是美国对中国“多头攻击”的体现。

[attachmentid=335985]
 

附件

  • 高举轻放!?.png
    高举轻放!?.png
    33.9 KB · 查看: 95
QUOTE(初悟人生 @ 2014年12月22日 Monday, 10:47 AM)
这是家丑?同一个姓就是一家了?你没有看到“树大有枯枝”的说辞?按照你的逻辑,杨某人出事了,姓杨的都觉得无耻么?你太幼稚了。看看这个吧!

中华望族崔氏渊源考http://www.zgbjx5.com/index.php

  姓氏,是人根。是祖先魂,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先决条件。中华姓氏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据《半月谈》报道,[中华民族的姓氏多达11393个]。这些姓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们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通过这个符号,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
  实际上,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姓氏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符号,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姓氏传承得像中国这样完整而有内涵。它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重要学科,生动而具体地反映着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形态演进、文明起源、民族融合、中外交流以及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习俗的发展与变革。它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大一统同祖同源同域同质文化的象征。
  本书参照各个姓氏在宋时《百家姓》中的排序和其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中的排名,共选取了两百多个常见的姓氏,分为姓氏图腾、寻宗探源、郡望堂号、宗族特征、名人荟萃、繁衍变迁等板块进行详细的讲述。在[姓氏图腾]中,我们会带您上溯到最初立姓时确立的文化图腾本貌,让您从[根]上了解各个姓氏。[寻宗探源],就是追寻各个姓氏的源流。我们特别注重资料的翔实性和全面性。其中既有专家学者悉心研究的学术成果,又有文献典籍中的大量史实例证,还不乏民间的口头传说,妙趣横生。[郡望],又叫[姓望],是指一个郡一古代的一种行政建制一中的望族。这些宗族世代聚族而居,人才辈出,家世显赫,为当地人所敬重和仰望,亦名闻天下。
  崔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不定) 。
  传说是姜太公即姜尚的嫡亲被封在山东一个叫“崔”的地方而得此姓。(据《齐鲁晚报》)
详细字义
  崔 cuī 形声。字从山,从隹,隹亦声。“隹”本指“鸟儿”,特指“鸟头”,引申指“尖头”。“山”与“隹”联合起来表示“山尖头”、“尖头山”。本义:尖峰。
方言集汇
  ◎ 粤语:ceoi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kok7 cui1 [宝安腔] cui1 [梅县腔] cui1 [海陆丰腔] cui1 [东莞腔] cui1 [客语拼音字汇] cui1 [台湾四县腔] cui1
编辑本段康熙字典
  【寅集中】【山字部】崔 •康熙笔画:11 •部外笔画:8
  《广韵》昨回切《集韵》《韵会》徂回切《正韵》遵绥切,音摧。《说文》高大也。《广韵》崔嵬也。《诗•齐风》南山崔崔。《注》高大貌。《何晏•景福殿赋》高甍崔嵬。 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仓回切,音催。齐邑名。济南东朝阳县有崔城。 又姓。《广韵》齐丁公之子,食采於崔,因以为氏。 《集韵》或作㠑隹。
编辑本段说文解字
  【卷九】【山部】崔 大高也。从山隹声。
编辑本段崔姓来源
  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后裔
  西周初年,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为官太师,也称师尚父,又俗称姜太公,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为诸侯国,建都营丘。姜太公有一子名常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康王时为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齐丁公有嫡子名季子,本应继承齐国君位,却让位于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的崔氏城),遂为崔氏,故崔氏的始祖为崔季子。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述为:“姜姓本炎帝,生于姜水,因以为姓。”姜姓部族是羌人的一支,姜、羌二字古音相同。羌字从羊从人,表示族名;姜字从羊从女,表示族姓,他们都生活在我国西部地区。《说文》云:“羌,西戎牧羊人也……西方羌从羊”;《风俗通》谓:“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而姜姓部族原来也居住在今陕西省扶风县一带。《水经注•渭水》说:“岐水又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这里所记的姜水和姜氏城,可能就是姜姓部族最早活动的地区。由于姜、羌同源,故《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近代人章炳麟也指出:“姜姓出于西羌”,追其祖先都应是以牧羊为主或以羊为图腾的部族。然而,姜姓部族很早就从羌人中分离出来,他们的居住地在羌人的东部,其经济生活也由游牧转变为以农业为主。据传姜姓部族的始祖为神农氏,或称炎帝。《说文》释“姜”字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姓。”《帝王世纪》述:“炎帝神农氏,姜姓也……长于姜水,因以氏焉。”关于神农氏开始从事农业的故事在古代流传极广,可知以炎帝神农氏为始祖的姜姓部族,实为羌人中最先进入农业经济阶段的一支。
  在中国古史传说中,最早、最显赫的氏族即姜姓炎帝族与姬姓黄帝族。炎帝族的姜姓部落和黄帝族的姬姓部落原来十分接近,两族还有亲属关系。《国语•晋语》曰:“昔少典氏娶于有(足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姜、姬两姓有密切的血缘关系,他们不但世为婚姻之族,而且不断争斗,其中最著名的是蚩尤与黄帝之战,或曰炎黄之战,战争的结局以炎帝族失败与黄帝族胜利而告终。在史前时代,姜姓部族辗转四迁之地甚多。在历史的进程中,炎帝的许多子孙分为很多支系,变易为其他姓氏。
  姜姓较主要的一支即吕氏,据《吕氏世系表》载:“共工氏从孙伯夷,佐尧掌四岳,佐禹治水,封为吕侯,为吕姓之始。”《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吕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为诸侯,号共工氏,有地在弘农之间,从孙伯夷,佐尧掌礼,使偏(通遍)掌四岳,为诸侯伯(通霸),号太岳。又佐禹治水,有功,赐氏曰吕,封为吕侯。”可见,吕姓,源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国名、古邑名等而得姓。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帝颛顼之师,帝尧时辅政,掌管礼仪,帝舜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并告诫他说:“伯夷啊,由你做秩宗,早晚都要小心恭敬,只有为玖清明才能正直。”伯夷牢记帝舜教诲,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的“心吕之臣”(吕,据许慎《说文解字》:“吕,脊骨也,象形。”《新唐书•宰相世系》:“吕者,膂也,谓能为股肱心膂也。”心吕之臣意即心腹之臣)。为嘉奖伯夷,帝舜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形成吕氏部族。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夏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也是当时强大的部落之一。吕与申,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主要分支。《诗经•大雅•崧高》称:“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这里的甫就是吕,《尚书•吕刑》在《礼记•表记》中引作《甫刑》,就是明证。)
  原始社会末期,吕部族由羌人分出,与亲族申部族由甘肃东部东迁。在申人迁至今陕西甘泉县之北的上申川时,吕人同时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即今志丹县东北的杏子河。杏子河发源于靖边县的白云山,东流注于延河,后流入黄河。吕人正是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今山西乡宁县东南4公里地有吕乡废城,是吕进入山西的落脚点。有人考证:“吕氏旧地,疑当在是”。这里接近舜都蒲坂及夏都安邑,伯夷便在此接受帝舜的赐封,建立侯爵国吕国,世称吕侯。吕人在夏、商时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今存古吕城遗址。《元和郡县志》记载:“霍邑西南十里有吕乡。”霍邑在今山西霍县西南。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人的同盟。西周中期,吕国南迁至宛,即今河南南阳。
  商周之际,吕侯支孙吕尚(据《竹书纪年•帝系名号归一图》,又称臧丈人、吕牙、吕望、吕消,后来人们又从其祖姓称他为姜尚、姜子牙、姜太公)在灭商建周的过程中建立了盖世功勋,成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史记•齐太公世家》说他是“东海上人”,《吕氏春秋》说他“东夷之士”,《战国策》又说他是“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而《竹书纪年》 (战国时魏国史臣纂录古书及其国典籍而成的史书)则说:吕尚为“魏之汲邑(今河南卫辉)人”,西晋《太公吕望表》、东魏《太公碑记》、宋《太公舟人》诸文,均称吕望为汲入。近年来,陕西省宝鸡市太公钓鱼台管理处曾为研究吕尚的籍贯,从豫南吕姓封地《西周时吕国南迁至宛即今河南南阳),到古称东海郡的山东郯城,最后来到河南卫辉。他们遍查各地,均未能查到说明吕尚籍贯的史实资料,更末发现任何历史遗迹,而关于吕尚为汲人,确有多方面的论证依据。
  吕尚青年时期,家境穷困,曾在朝歌 (今河南淇县)屠牛卖肉,后又到孟津(今河南孟州南)司厨卖饭,他还在商朝做过官,因感商纣王昏残无道,辞官而去。他曾游说诸侯,却无人欣赏,失望之余,遂隐居下来,此即《孟子》所言“太公避纣(乱),居于东海之滨”。后来,吕尚听说西伯姬昌(周文王)在西岐崇贤尚老,就千里跋涉,迁徙至今陕西。这时的吕尚已届古稀之年,但他谙识典籍,见闻广博,胸怀治国之道,心藏用兵之术,兴世强国之心不衰。相传,吕尚到陕西后,垂钓于渭滨,与姬昌出游狩猎相遇,两人一见如故,非常投机。姬昌听了吕尚侃侃而谈的治国安邦之策,赞赏不已,遂同载而归,并高兴地对吕尚道:“我先君太公曾预言:‘当有圣人到周,周因而能兴盛,此即指先生吧?我的太公期望先生好久啦!”姬昌尊吕尚为“太公望”,并立为掌管军事的“太师”。
  吕尚辅佐西伯操练兵马,励精图治,西伯攻灭密须(今甘肃灵台西)、黎(今山西黎城)、崇(今陕西西安沣水西),建丰邑(今陕西长安县沣河以西),多出自他的谋略。西伯死后,姬发继位,史称周武王,尊吕尚为“师尚父”,迁都于镐(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姬发继位后的第九年,在吕尚和周公的协助下,率军东征,进攻商朝,会盟孟津,当时有800多个大小不等诸侯背殷投周。吕尚认为虽然灭亡殷商的条件基本成熟,但殷纣的实力还不可轻视,建议暂缓出兵伐纣。又过了两年,殷纣王杀比干、囚箕子之后,招致天怒人怨、众叛亲离。于是周武王以吕尚为国师,率部伐纣,由孟津渡河,大战于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周军在吕尚指挥下,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纣王之军如堤溃岸崩,纷纷倒戈。纣王见大势已去,逃回朝歌城中,登鹿台自焚。根据吕尚的建议,周武王悬纣王首级示众,到社庙前,祀告天地,宣布伐纣战争的最后胜利。武王灭商之后,在各国拥戴下建立了周朝,他派人封比干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朝歌,散发鹿台所藏钱财和巨桥国库所积粟米赈济贫民,又派人视察传国之宝――九鼎。接着,吕尚又带兵东征商的亲族同盟军――淮夷、徐夷、莱夷以及奄、齐、郯、薄姑等17国。
  周武王称王天下后,大封同姓宗族和异姓功臣谋士。吕尚受封东夷族齐国故地,仍称齐国,他即是齐太公。齐国为侯爵,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北)。齐国地处泰山以北,多处近海,地处僻远,发展农业的条件较差,受中原影响较小,东夷人的风俗习惯更为浓厚。齐太公在打败了东夷人莱侯的进攻,安定了封国后,对于东夷人的风俗采取了保留与因袭的态度。齐太公没有强制性也推行周朝的制度和礼仪文化,对于东夷人的传统习俗不是加以革除,而是加以因袭,只是对其君臣之礼略加简化。在经济政策和经济思想方面,重视发展经济,利用靠近大海的条件,因地制宜,在注意发展农业均同时,还注意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齐民争为渔盐之利,齐文化更多地表现出许多工商社会文化的特点。齐国很快成为经济、军事强国。
  周武王灭商后不久便病逝,其子成王姬诵继位。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辅政,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蔡叔等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商王纣子武庚乘机拉拢管叔、蔡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郡,起兵反周。周公率领大军东征,齐太公参与了平叛。周成王策命齐太公对五侯九伯有征讨其罪的权利:“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关,北到无棣,在此范围之内的五等诸侯,九州方伯,若有罪,皆得以征讨他们。”齐国从此代替天子征讨不服从者,成为东方大国。
  姜太公有个儿子叫常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周康王时为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齐丁公有个嫡子季子,本应继承齐国君位,或许出自宽厚与世无争的秉性,或许厌倦了纷争的人世,看破了红尘;或许惧怕相互倾轧,争权夺利,担当兄弟反目为仇相互残杀,骨肉相残,杀庶逐弟的罪名,姜季把父亲传给他的齐国国君的位子拱手让给了弟弟叔乙,自己甘愿要了一个名叫崔的地方为食邑,过一种田园生活,崔邑即今山东章丘县西北的崔氏城。其后,姜季子就在这里定居并繁衍生息,他的子孙逐渐以邑为姓,改姜姓为崔姓。
  少数民族崔姓
  据有关资料,现在彝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亦有崔姓分布。唐时新罗国有人姓崔,今朝鲜半岛崔姓是该地的主要姓氏之一。清代高丽人崔姓共分四个支派,出易州、瓜克山、刚城府、得州等地,今为朝鲜族第一大姓。清代满洲人有姓崔的,世居辽阳。清代满洲八旗姓崔佳氏者后改为崔,如今满族仍有崔姓。
  崔姓迁徙史
  崔氏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其后在汉晋南北朝、隋唐这段漫长的时期里,一直称盛于清河、博陵两部之间的武城安平两地。其间,崔氏还繁衍到了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省。
  东汉末年的时候,军阀混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千余避乱入朝鲜,后发展成为朝鲜族大姓;西晋至唐代,崔氏还分布于今山西、浙江、江苏、广西、安徽、陕西、甘肃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时被列为北方氏族之首。唐代以后崔姓大批南迁,主要分布于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省。宋代时,崔氏最集中的地方在清河和博陵。
  宋代以后,崔氏分布地更广,有的于清代以后移居东南亚一些国家。
  迁台及移居海外
  崔姓移居台湾,多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康熙帝时占据台湾的郑氏集团归顺后,清在台湾设府置县,招徕东南沿海居民到台湾垦殖,以开发、建设台湾的这一阶段。现居台湾的崔姓居民大多是从广东、福建两省迁居而去的,现分布在台湾全省各地。
  1949年,大陆解放,崔氏一些成员随国民党迁移至台湾,其中较有名气的有崔书琴、崔垂言、崔百城等人。
  此外,还有一些崔氏成员在中国近代时期移居香港和澳门,其中最具盛名的是澳门中华总商会副会长、澳门建筑置业商会会长、澳门基本法协会会长崔德祺。
  自明末以来,东南沿海省份的一些崔姓人士为谋生的需要,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海外崔姓主要聚居地在今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崔氏与李、朴同是大姓之一,朝鲜崔姓也修有家谱。如朝鲜朔宁《崔氏世谱》,三编,总目一卷,崔鹤九编,1913年朝鲜铜活字本,4册。该谱以崔天老为始祖,崔善甫为一世祖。分甲乙丙三编,各编又分上下,皆世传。末册版心刻“朔宁崔氏谱总目”,内载行状、墓志等。
  崔姓家谱介绍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世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即用以记载宗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举凡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兴衰、人物掌故、风物人情都可以入谱,可以说是宗族的发展史。家谱大致包括13项内容:序文;凡例;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诰敕、象赞;别传、墓志;祠堂记、祠规;家规、宗约;家训、家范;义田记、义庄记;墓记、墓图;艺术、著作等,一般30年左右续修一次。一位对谱牒研究有素的学者认为:“如果说,国家编正史、州县纂方志、家族修谱牒,构成中国宗法社会历史大厦三大支柱的话,那么就数量之多,影响之广来说,当首推谱牒。”前代学者,如顾炎武、王夫之、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在治学中,也都重视使用家谱资料,以补正史之不足。在历史上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族人流亡或迁徙,首先要携带的就是家谱。
  《盱南崔氏族谱》(建昌崔氏)为清雍正年间崔仁懋等编。该支崔氏奉崔伦为始祖,崔伦自唐代乾符年间由抚州青泥徙居南城之北港(即今崔坊),是为建昌崔姓一世祖。南城、南丰、新城、广昌、泸溪各族支派皆其后裔。此家谱共16卷,卷一为谱序,卷二至十六为世传。
  安徽太平崔氏《仟源崔敦五堂支谱》为民国十八年(1929年)崔森编,该谱记唐代崔群之后世居宣州,至元代寿一公始由宣城洪林桥迁太平东乡黟山之阳,为始迁一世祖。传至第四世,分为东分、西分两派。传至第八世,东分有(火+汉-氵),生五子:琬、珊、武、文、曼,遂为五房,此谱载蟆下五房之世系,故称“五房支谱”。卷首外纪统谱世系(自汉代崔篆至唐代崔篆至唐代崔群)、内纪统谱世系(崔群到寿一之父省五)、人物类志,卷一敦五堂世系总图考,卷二至九二房至五房世系图考,卷十艺文,卷终墓图。
  民国十三年(1924年)崔铸编的《仟源崔氏悼叙堂支谱》(共10卷,首一卷,终一卷)为《仟源崔敦五堂支谱》中第九世崔滚一支,这支谱,属东分。“悼叙堂”即滚公支堂名。卷首新序,卷一旧序、簪缨考,卷二至九世系图及世传,卷九至十墓图、契据、艺文,卷终为本支祠产及历置公产及创修支谱跋。 安徽无为《濡须崔氏宗谱》(八卷),为崔筱云等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三戟堂活字本。该谱记载:南宋绍兴年间有舜民自铜陵迁无为,是为始迁祖。但该支自舜民以后世系不详。此谱以明宣德至嘉靖人崔彪为大房之祖,崔志清为二房之祖。
  湖南宁乡《崔氏七修族谱》共25卷,末一卷,崔黼编,为民国二年(1913年)默荫堂活字本。该谱以南宋时崔比为始迁祖,崔比自江西迁来宁乡。所存各卷为乐吾房、举臣房、赞明房、让吾房、爱台房、斗宇房、养心房、少州房、少溪房之系图,以及世传、墓图,卷末为存族编(辑名存而传阙者)、收族编(辑远徙各处者)。宁乡《崔氏八修族谱》系民国二年谱之重修本。宁乡崔氏支系又有崔荫樾等纂修的《博陵崔氏四修云岫支谱》(10卷),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三戟堂木活字本。该谱以南宋人崔比第76代孙崔守曾为宗祖。崔守曾于明万历四十七年筑别墅于宁乡板石衡,题曰“云岫”。卷一谱序,卷二系图,卷三至九行传,卷十墓图、字据等。
  家谱可为研究社会变革和历史事件提供有力佐证。如明朝初年的洪洞迁民,正史中虽然也有记载,但不甚详细,而家族谱 (尤其今河南、山东等地家谱)中记载得较为详备。
  另据河南省孟津县大崔沟《崔氏家谱》记载:崔氏本居山西洪洞,迁于河南,相传;五门河北横岭,一居巩县白沙,一居孟津油坊街,一居洛阳太古庄,一居大崔沟,崔沟祖茔在村后北岭……今河南省巩义市《白沙崔氏源流》记载:白沙崔氏始祖崔思义,兄弟四人,原籍山西省潞安州等籍长子县:兴宁村。元末战乱迭起,人民离散。明太祖定鼎后,河南一带,地广人稀,官府组织移民。其长兄思仁守祖业于山西,其三弟、四弟思礼、思智分别迁居河南温县南部驼坞村、遂平县沙河店。二弟思义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居巩县白沙村,成为白沙崔氏始祖。始祖下分五门,今已繁衍二十四世。1995年统计,白沙计有崔氏后代 6000余人。今河南省洛宁县、沈丘县、郸城县、宜阳县、洛阳市郊、偃师市、永城市、濮阳市区和山东省鄄城县等地的崔姓家谱,都记有明初洪洞迁民事,均将其支系自山西东迁之人奉为其始祖。
  崔姓在历史上源于姜姓,相传是炎帝的后代。西周初年,炎帝裔孙姜尚因辅佐文王、武王建周有功,被分封于齐,建齐国,为公爵。数传至齐丁公时,有长子姜季子应袭公爵,但辞而不受,让位于胞弟叔乙。叔乙继位后,把崔邑(今山东章丘西北)一带的地方赏赐给他作为食邑。从此,季子的子孙便在崔邑居住下来,后来又把食邑的名称崔当作姓氏,从而成为崔姓人。
  崔姓得姓以后,世代在齐国担任重要官职,是当时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孙崔杼是齐国权臣,独揽朝政大权多年。后来由于他在政争中失败,崔姓才在齐国失去权势,南迁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秦朝时,崔杼裔孙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入汉以后,崔意如长子崔业袭封这一爵位,并在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定居下来。崔业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二人的后代在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各发展成为强宗大族,名贤辈出,史称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由于两支崔姓人繁衍众多,加上仕宦迁徙等原因,崔姓又进一步分衍出郑州崔氏、鄢陵崔氏、齐州崔氏、青州崔氏,以及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南祖房崔氏等。公在唐代,崔姓就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10房崔氏,累计出了29位宰相。当时天下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崔姓被当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认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
  山东省境内现今仍然存在崔氏的分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一部分崔氏北上关外,东北三省均有分支。
[snapback]3724030[/snapback]​


同姓无家丑,不同姓的有家丑?崔族的事情关东澳螺呆?东澳姓东,名澳,字夕照
 
QUOTE(初悟人生 @ 2014年12月22日 Monday, 10:54 AM)
这是阶级斗争?你太过幼稚了!这叫做东方与西方的争斗,也是美国对中国“多头攻击”的体现。

[attachmentid=335985]
[snapback]3724032[/snapback]​


错…
这是射会主一和资本主一的斗争,这是无产阶级政权和帝国主仪阴毛的斗争。
您的政治觉信太低级了,几乎是政治植物人。
 
QUOTE(牛皮 @ 2014年12月22日 Monday, 10:56 AM)
同姓无家丑,不同姓的有家丑?崔族的事情关东澳螺呆?东澳姓东,名澳,字夕照
[snapback]3724033[/snapback]​


ha.gif
老屁眼企图给我套上姓崔的帽子,把崔姓的龌龊事套于本人头上,他忘了自己才姓崔。笑死人了。其实下垌走出姓崔的读书人特多,很多为电白做出贡献。当然也有害群之马,楼主是也。
 
楼主再发一贴“剖析电白论坛的管理能力”
 
QUOTE(东澳夕照 @ 2014年12月22日 Monday, 11:00 AM)
ha.gif
老屁眼企图给我套上姓崔的帽子,把崔姓的龌龊事套于本人头上,他忘了自己才姓崔。笑死人了。其实下垌走出姓崔的读书人特多,很多为电白做出贡献。当然也有害群之马,楼主是也。
[snapback]3724035[/snapback]​



[attachmentid=335987]
 

附件

  • 真是他?.png
    真是他?.png
    38.6 KB · 查看: 98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