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4-09-06
- 帖子
- 65,791
- 反馈评分
- 0
- 点数
- 61
新京报9月12日讯 外语学科小语种招生中,对男生降分录取的做法普遍存在,由来已久。这一做法违反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原则,说它是性别歧视并不为过。众所周知,这一做法实属无奈之举。许多外语院校一直为女生比例过高深感苦恼,不仅体育比赛组不成男队,合唱没有男声,甚至课堂情境对话,也只能以女生冒充男性。这一现象显然不能说是正常的。抽象的道义评价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回事。
就公平的理念而言,对此现象也可以做出不同的解读。我们通常认为分数面前的平等是最公正的,但这只是一种形式的平等。由于考试技术的局限,不能确保高分者的学习能力一定更好(虽然总体是这样的),尤其是一分或几分之差,并不足以显示学生实际的差距。教育机会均等的一般含义,是指在校学生的成分与它所属的社会群体的比例大致相同。如果在校大学生的性别比为1:1,就意味着实现了性别平等。
以此标准,如果外语学科成为女性的一统天下,是否真的那么公平?当然,这是极而言之。在校生的性别平等是指总体而言,不能要求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科在微观上达到平衡。就教育结果而言,也许毕业生的性别比与职场的需求大致吻合,使不同性别的毕业生能实现充分就业,才具有实质平等的意义。尽管我们说,目前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偏好不尽合理,需要适应女性增多的现实;但如果外事部门成为清一色的女性职业,真的是合理的吗?如果由于外语学科学生的性别比严重失调,导致女生不能充分就业,我们究竟应该埋怨社会,还是适当地调整性别比,使之接近社会的实际需要?这一问题并没有简单的标准答案,需要我们去实际地面对,探索恰当的解决方案。
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女多于男,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1994年世界高等教育中女性所占比例平均为47%,日本为44%,巴西为53%,法国、美国、加拿大均为55%,俄罗斯则高达86%。从1998年到2002年,我国普通高校中的女生数增长了整整两倍,女生的比例也从38.3%增加到44.0%,以平均每年一个多百分点的速度持续上升。目前许多文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已经女多于男。近年来,上海、北京、天津、新疆、青海等地的考生,女生的绝对数已超过男生。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在校生中女性的比例也将超过男生。社会各个方面确实需要看到这一趋势,并为此做好准备。在最小的方面,譬如需要增加学校和职业场所女性活动的空间、女盥洗室的数量。
学校教育中“女强男弱”的现象由此成为专门的研究课题。在许多小学和初中,班干部、三好学生主要是女生,她们的学业表现也优于男生。与此同时,出现许多掉队的“弱男生”。通常的解释,是中小学女教师过多,强调服从、整洁、听话的女性化标准,使女孩更容易适应学校教育并获得好评。女孩生理早熟的特点,其早期学习能力强于男孩,使许多男孩尚未“开窍”便被淘汰。
也有人认为在我国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女生长于记忆、细心等特点,更能够胜任考试。而女生则强调这是因为她们的就业压力、生存压力更大,因而学习更刻苦努力。男性由于更容易就业,继续升学的意愿低于女生。有西方学者提出解释,由于大众传播的影响,形成校园里由“蓝领文化”主导的崇尚运动、体育的“少男文化”,学习好而不擅活动的男生受到压抑,成为影响男生成绩的文化原因。这一问题同样并没有简单的标准答案。但对“弱男生”的关注正在成为性别平等研究的一个活跃的新领域。
就公平的理念而言,对此现象也可以做出不同的解读。我们通常认为分数面前的平等是最公正的,但这只是一种形式的平等。由于考试技术的局限,不能确保高分者的学习能力一定更好(虽然总体是这样的),尤其是一分或几分之差,并不足以显示学生实际的差距。教育机会均等的一般含义,是指在校学生的成分与它所属的社会群体的比例大致相同。如果在校大学生的性别比为1:1,就意味着实现了性别平等。
以此标准,如果外语学科成为女性的一统天下,是否真的那么公平?当然,这是极而言之。在校生的性别平等是指总体而言,不能要求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科在微观上达到平衡。就教育结果而言,也许毕业生的性别比与职场的需求大致吻合,使不同性别的毕业生能实现充分就业,才具有实质平等的意义。尽管我们说,目前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偏好不尽合理,需要适应女性增多的现实;但如果外事部门成为清一色的女性职业,真的是合理的吗?如果由于外语学科学生的性别比严重失调,导致女生不能充分就业,我们究竟应该埋怨社会,还是适当地调整性别比,使之接近社会的实际需要?这一问题并没有简单的标准答案,需要我们去实际地面对,探索恰当的解决方案。
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女多于男,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1994年世界高等教育中女性所占比例平均为47%,日本为44%,巴西为53%,法国、美国、加拿大均为55%,俄罗斯则高达86%。从1998年到2002年,我国普通高校中的女生数增长了整整两倍,女生的比例也从38.3%增加到44.0%,以平均每年一个多百分点的速度持续上升。目前许多文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已经女多于男。近年来,上海、北京、天津、新疆、青海等地的考生,女生的绝对数已超过男生。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在校生中女性的比例也将超过男生。社会各个方面确实需要看到这一趋势,并为此做好准备。在最小的方面,譬如需要增加学校和职业场所女性活动的空间、女盥洗室的数量。
学校教育中“女强男弱”的现象由此成为专门的研究课题。在许多小学和初中,班干部、三好学生主要是女生,她们的学业表现也优于男生。与此同时,出现许多掉队的“弱男生”。通常的解释,是中小学女教师过多,强调服从、整洁、听话的女性化标准,使女孩更容易适应学校教育并获得好评。女孩生理早熟的特点,其早期学习能力强于男孩,使许多男孩尚未“开窍”便被淘汰。
也有人认为在我国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女生长于记忆、细心等特点,更能够胜任考试。而女生则强调这是因为她们的就业压力、生存压力更大,因而学习更刻苦努力。男性由于更容易就业,继续升学的意愿低于女生。有西方学者提出解释,由于大众传播的影响,形成校园里由“蓝领文化”主导的崇尚运动、体育的“少男文化”,学习好而不擅活动的男生受到压抑,成为影响男生成绩的文化原因。这一问题同样并没有简单的标准答案。但对“弱男生”的关注正在成为性别平等研究的一个活跃的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