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E
电海四街辉少
- 注册
- 2005-01-27
- 帖子
- 1,577
- 反馈评分
- 0
- 点数
- 61
有个老掉牙的故事说,苏东坡和佛印打机锋,苏东坡问佛印:“你看我时,看到的是什么?”佛印说:“是佛。”然后佛印也问他:“你看我又是什么呢?”苏东坡存心恶搞,就说:“是牛屎。”佛印回答说:“佛由心生,我心中有佛,所以看你也是佛。你心里装的是牛屎,所以看我也是牛屎。”
鲁迅在谈到《红楼梦》时,也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实在是心里存着什么,看到万物也就都是什么,不由自主地就要把他物往自己的诠释路子上拉。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李敖,他在北大的演讲,拉拉杂杂,枝蔓节延,内容挺多,“料”也不少。其中固然有正文,比如自由主义那段;也有恶搞,比如俄国的处女;还有为了活跃气氛的笑话,比如对连战的嘲笑;更多的是为了讲正文的掩护,比如各国军事镇压史;还有一些(原谅我的阴暗心理),我看是他习惯性的自我表扬,比如他为胡适立像那段;至于随口的玩笑,那就无处不在了。这么多内容混杂在一起,正文往往淹没在搞笑与掩护之中,也难怪接下来的众口评价是五花八门,说什么的都有,乍一看简直让人难以相信,这都是在评价同一场演讲。这让我对看那些评价,比看李敖的演讲本身更感兴趣。
各方的评价,都无一例外地显示出了他们的心里装的是什么。大部分人显然不在乎李敖说了什么,他们只是急切地在李敖的演讲里寻找自己想要听到的东西。他们便如青春期时的我,来到一家租书店,便急切地翻找有黄色情节的书,如果找到了,这就是家好书店,以后我还会常来,如果没有找到,这家书店就被我打入另册,“非我族类”也。李敖这时已经成了一面镜子,评论者们站在镜子面前往里看,如果看见了自己的面容,就说这个演讲好,如果没看见自己,就说这个演讲烂,浑然不顾李敖在玻璃后的本来面貌。
我们看到,说演讲烂的,大体有两种人。一种认为李敖媚态谀共,拍政府马屁,为专制涂脂抹粉,为屠杀强词辩护;另一种认为李敖暗讽政府,未批台独,对大陆人不敬,对中国文化贬低。显然,他们都是自己先给演讲定了个调,然后把李敖往这个框架里塞,结果发现塞不进去,失望之余,便开始批评。前一种言论在一些海外论坛上甚至占了上风,在国内的网络上也不鲜见。后一种以官方舆论为主,但也确实有网虫持这种看法。
对奉命发言的人,我们不用去管。对于真诚地来批评李敖的人,我想提醒他们一句:李敖这面镜子,不是平面镜,而是面哈哈镜。它并不直接反射出李敖的精确思想,而是经过了扭曲和夸张。这部分是由于演讲这个形式,部分是由于李敖的个性,但最主要的原因,我们大家都心知肚明,是大陆的言论环境。
那么,当我们站在这面镜子之前时,就不能直接拿眼中所见的影像来评论,而要努力辨认,这个歪歪扭扭、奇形怪状的人像,哪里是他的本来面目,哪里是镜子的夸张扭曲。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把李敖的真心话从众多的枝节伪装里辨认出来。这个过程当然是见仁见智,取决于各人心里所萦绕不能去的东西,说到底也就是见心见性,就像把同一张静物照放在透明的哈哈镜后,有人会看到云彩,有人会看到田野,有人却看到魔鬼。
我认为,李敖演讲的中心思想,是一句话:“自由主义只是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反求诸己的部分,一部分是反求诸宪法的部分”。反求诸己就是要把自己从固定思路中解放出来,面对恶政,不可梗,不可颠,不可蹬,不可崧,不可翻,要用智慧、有弹性,关键是要求诸法律。只要坚持下去,不“浊气上涌,立时拼死”、不逃之夭夭、不消极躲避、不投降放弃、不冲动鲁莽,最终世界大势是无可抵挡的,我们必能争取到应得的自由。
这个观点高明吗?我觉得它高明,而又不那么高明。说它高明,是因为这确实是我们所能采取的最佳策略。说它不那么高明,是因为它不是李敖的个人创见,很多大陆人都有这种观点,也曾经数度表达过。甚至,如果我们眼光再放宽一点的话,这可以说是现代社会里大部分知识分子对反抗恶政的共识。但是,能在影响如此重大的场合下宣扬这个观点的,李敖是第一个。我们大陆人应当感谢李敖,他在电视转播里讲了我们不敢在公开场合直说的话,也造成了我们万万造不成的影响(虽然这个影响由于掩护和搞笑而打了不少折扣)。
以上是我对李敖演讲的理解。当然你可以说我理解有误,把掩护当正文,把正文当掩护了。鲁迅举过一个例子,“譬如勇士,也战斗,也休息,也饮食,自然也性交,如果只取他末一点,画起像来,挂在妓院里,尊为性交大师,那自然也不能说是毫无根据的,然而,岂不冤哉!”李敖究竟是一个“也性交”的勇士,还是一个“也战斗”的性交大师?--答案仍然是见仁见智,见心见性。
用李敖在演讲里的话来说,“心灵开放是重要的”。我们在评论别人之前,不能把自己的心灵当作个酱缸,把别人的言论往里泡,能泡成一个味道的就是同道,泡不成的就口攻笔伐。演讲是一层透明的玻璃,你应当去辨认别人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把它当作一面镜子,供你来照见你自己的面容。
心灵开放的另一层意思是,不要老把你的那颗心绷得紧紧的,阶级斗争的弦,可以松一松了。面对这个绝妙的哈哈镜,你笑了没有?为李敖的有趣话语而笑,为他的巧妙掩护而笑,也为这个哈哈镜的荒唐效果而笑。我看很多人讨伐李敖的文章,正义凛然,义愤填膺,耳边顿时就响起李敖的话来:“我在内地最佩服的一个人丁大官人,叫做丁关根,你和他讨论问题绝对不笑,脸绷着一路绷到底,我真的佩服。”
在言论自由这个战场(相信我,他们怕我们,更甚于我们怕他们),你可以象丁大官人一样,绷着脸悲壮到底,也可以象李敖那样,“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心态来开创我们的未来”。我总觉得,那些没有笑的人,哪怕口口声声地说着自由、民主,可在心底,还是一个丁大官人。为了自由主义,笑一笑吧!
鲁迅在谈到《红楼梦》时,也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实在是心里存着什么,看到万物也就都是什么,不由自主地就要把他物往自己的诠释路子上拉。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李敖,他在北大的演讲,拉拉杂杂,枝蔓节延,内容挺多,“料”也不少。其中固然有正文,比如自由主义那段;也有恶搞,比如俄国的处女;还有为了活跃气氛的笑话,比如对连战的嘲笑;更多的是为了讲正文的掩护,比如各国军事镇压史;还有一些(原谅我的阴暗心理),我看是他习惯性的自我表扬,比如他为胡适立像那段;至于随口的玩笑,那就无处不在了。这么多内容混杂在一起,正文往往淹没在搞笑与掩护之中,也难怪接下来的众口评价是五花八门,说什么的都有,乍一看简直让人难以相信,这都是在评价同一场演讲。这让我对看那些评价,比看李敖的演讲本身更感兴趣。
各方的评价,都无一例外地显示出了他们的心里装的是什么。大部分人显然不在乎李敖说了什么,他们只是急切地在李敖的演讲里寻找自己想要听到的东西。他们便如青春期时的我,来到一家租书店,便急切地翻找有黄色情节的书,如果找到了,这就是家好书店,以后我还会常来,如果没有找到,这家书店就被我打入另册,“非我族类”也。李敖这时已经成了一面镜子,评论者们站在镜子面前往里看,如果看见了自己的面容,就说这个演讲好,如果没看见自己,就说这个演讲烂,浑然不顾李敖在玻璃后的本来面貌。
我们看到,说演讲烂的,大体有两种人。一种认为李敖媚态谀共,拍政府马屁,为专制涂脂抹粉,为屠杀强词辩护;另一种认为李敖暗讽政府,未批台独,对大陆人不敬,对中国文化贬低。显然,他们都是自己先给演讲定了个调,然后把李敖往这个框架里塞,结果发现塞不进去,失望之余,便开始批评。前一种言论在一些海外论坛上甚至占了上风,在国内的网络上也不鲜见。后一种以官方舆论为主,但也确实有网虫持这种看法。
对奉命发言的人,我们不用去管。对于真诚地来批评李敖的人,我想提醒他们一句:李敖这面镜子,不是平面镜,而是面哈哈镜。它并不直接反射出李敖的精确思想,而是经过了扭曲和夸张。这部分是由于演讲这个形式,部分是由于李敖的个性,但最主要的原因,我们大家都心知肚明,是大陆的言论环境。
那么,当我们站在这面镜子之前时,就不能直接拿眼中所见的影像来评论,而要努力辨认,这个歪歪扭扭、奇形怪状的人像,哪里是他的本来面目,哪里是镜子的夸张扭曲。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把李敖的真心话从众多的枝节伪装里辨认出来。这个过程当然是见仁见智,取决于各人心里所萦绕不能去的东西,说到底也就是见心见性,就像把同一张静物照放在透明的哈哈镜后,有人会看到云彩,有人会看到田野,有人却看到魔鬼。
我认为,李敖演讲的中心思想,是一句话:“自由主义只是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反求诸己的部分,一部分是反求诸宪法的部分”。反求诸己就是要把自己从固定思路中解放出来,面对恶政,不可梗,不可颠,不可蹬,不可崧,不可翻,要用智慧、有弹性,关键是要求诸法律。只要坚持下去,不“浊气上涌,立时拼死”、不逃之夭夭、不消极躲避、不投降放弃、不冲动鲁莽,最终世界大势是无可抵挡的,我们必能争取到应得的自由。
这个观点高明吗?我觉得它高明,而又不那么高明。说它高明,是因为这确实是我们所能采取的最佳策略。说它不那么高明,是因为它不是李敖的个人创见,很多大陆人都有这种观点,也曾经数度表达过。甚至,如果我们眼光再放宽一点的话,这可以说是现代社会里大部分知识分子对反抗恶政的共识。但是,能在影响如此重大的场合下宣扬这个观点的,李敖是第一个。我们大陆人应当感谢李敖,他在电视转播里讲了我们不敢在公开场合直说的话,也造成了我们万万造不成的影响(虽然这个影响由于掩护和搞笑而打了不少折扣)。
以上是我对李敖演讲的理解。当然你可以说我理解有误,把掩护当正文,把正文当掩护了。鲁迅举过一个例子,“譬如勇士,也战斗,也休息,也饮食,自然也性交,如果只取他末一点,画起像来,挂在妓院里,尊为性交大师,那自然也不能说是毫无根据的,然而,岂不冤哉!”李敖究竟是一个“也性交”的勇士,还是一个“也战斗”的性交大师?--答案仍然是见仁见智,见心见性。
用李敖在演讲里的话来说,“心灵开放是重要的”。我们在评论别人之前,不能把自己的心灵当作个酱缸,把别人的言论往里泡,能泡成一个味道的就是同道,泡不成的就口攻笔伐。演讲是一层透明的玻璃,你应当去辨认别人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把它当作一面镜子,供你来照见你自己的面容。
心灵开放的另一层意思是,不要老把你的那颗心绷得紧紧的,阶级斗争的弦,可以松一松了。面对这个绝妙的哈哈镜,你笑了没有?为李敖的有趣话语而笑,为他的巧妙掩护而笑,也为这个哈哈镜的荒唐效果而笑。我看很多人讨伐李敖的文章,正义凛然,义愤填膺,耳边顿时就响起李敖的话来:“我在内地最佩服的一个人丁大官人,叫做丁关根,你和他讨论问题绝对不笑,脸绷着一路绷到底,我真的佩服。”
在言论自由这个战场(相信我,他们怕我们,更甚于我们怕他们),你可以象丁大官人一样,绷着脸悲壮到底,也可以象李敖那样,“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心态来开创我们的未来”。我总觉得,那些没有笑的人,哪怕口口声声地说着自由、民主,可在心底,还是一个丁大官人。为了自由主义,笑一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