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闲话客家人(崖佬) (6人在浏览)

全部都是客家文化的```
 
  俚、僚人是粤东的百越遗裔

  http://www.xtfr.com考古研究 2004年10月28日

  畲民既是宋代才形成的,而且是瑶人迁入之后演变而成的,当不可目为潮汕的土著。作为畲民近源的瑶民,当然也非潮汕土著。40年代出版的《粤江流域人民史》(徐松石著)指出:"古代两粤大河流域的土著都是壮人。只有粤省的极东部分,今日潮汕地区,少有壮人罢了。"这又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其实,潮汕一带以至整个粤东、闽南,至迟在隋代就已出现僚人,称"蛮僚",或"土僚",是百越的一支遗裔,宋代才演变为僮,壮则是现代的族称。史、志书上常有关于僚的记载,这是不争的事实。在粤东同时与僚杂处的另一支百越遗裔则是俚人。
  俚人在史籍中,一开始写作"里"。东汉至隋唐屡见于史籍,常与僚并称。《后汉书》载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被封为归汉"里"君;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女子征侧、征贰暴动,九真、曰南、合埔蛮"里"人,群相响应。其中的"里",都是指俚人。古代俚人分布颇广。在《辞海》"俚人"条上说,古代俚人主要分布在广东西南及广西东南等地。其实,古代俚人的分布远不止此,在越南北部、中部,以及海南岛也都早有俚人定居。三国吴人万震的《南州异物志》上说得很清楚:"俚在广州之南","地方数千里,往往别有村,各有长帅。"而包括潮汕在内的粤东地区,是否也是古俚人的居住地呢?30年代,谭其骧就在《粤东初民考》中说,"有史以来,最先定居于粤东境内者,实为今日僻处于海南岛之黎族,汉唐时称为’里’或’俚’者是也"。当然,谭其骧所指粤东,应是相对于粤西而言,但似不能完全排除现代所指的粤东。《潮州志》的总编辑饶宗颐先生就曾在《民族志》(刻印本)中称俚人为粤东主人。据所认为虽由于年代久远,秦汉年间粤东俚人的历史已难考释。但在隋唐之际,俚人在粤东有着不可轻视的势力。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粤东俚帅杨世略起兵据循州,并有潮州。梅州旧谚有云"未有梅州,先有杨、古、卜",足见俚人杨姓之地位。据《旧唐书》卷五十六、《唐书》卷八十七《林士弘传》和吴、周府志所载,唐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杨世略在唐来使的"招慰"之下,背着林士弘以潮、循二州之地,与高凉俚峒酋豪冯盎同时降唐。林士弘遣其弟鄱阳王药师率兵二万围攻循州,杨世略"破斩之"。可见,俚族在隋末唐初,势力相当强盛,以至整个潮梅地区还曾一度完全处在俚帅的控制之下,叛隋降唐,唯俚帅之命是听。
  但是,不少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或认为俚人根本就未涉足潮汕;或认为俚人之抵潮只是隋唐政权用以平僚的缘故。如隋文帝仁寿初年,就曾利用冯盎征讨潮、成等"五州僚"。冯盎因平僚之功被拜为汉阳太守。隋亡,冯盎返回岭南,聚众数万占据20余州,自称总管,后与杨世略同时降唐。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抵泉、潮所平定的也是"蛮僚",足证当年潮汕应是僚人天下。
  此时虽有一定道理,但只说对了一部分而忽略了另一部分。从古籍往往将俚僚联称来看,俚僚人历代史家并没有分清,看来也似难分得清。为此,有的学者则提出了俚是先汉化了的僚。据《丁氏古谱》所载,陈政奉调平乱,一开始即"恩威并著,土黎附焉,辖其地为唐化里"。所谓土黎,即为俚人。俚僚杂处于兹,陈政对俚人"抚而籍之",以孤立作乱僚人。同时,如前所述,瑶族的一支也已于此时进入粤东,民族杂处的情况更为复杂,这才是当年的实际态势。查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所附民族历史发展演变表,现代的壮人(前曾称僮)和黎人(即唐宋俚),在魏晋至隋唐时期都同是"俚僚一部",或"俚僚一支"。俚僚同样被联称。这应是治民族史者的共识。认定潮汕有僚而无俚既依据不足,于理也不合。在隋唐政权"以夷制夷"的策略下,俚酋既可征僚,当也可征俚。何况俚僚难分。而俚帅杨世略之据有循、潮二州却不能不说是俚人隋唐年间在粤东写下的十分浓重的一笔。
  我们似还不应淡忘了潮汕人"食槟榔"之俗。而这一礼俗正好与古俚人的礼俗毫无二致。
  槟榔,古代岭南、台湾都广为种植。其子仁可吃,还可入药,有开胃消食之用。古代俚人十分重视槟榔。南宋淳熙年间,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上说,俚人"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海南黎人至今仍盛行食槟榔之礼俗,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潮汕人在明、清时期也盛行食槟榔,且也作为敬客礼俗。《潮州府志》(郭志)上载:"潮俗喜食槟榔,嫁娶以之为礼";"亲朋往来,不具酒茗勿以为嫌,不食槟榔便称简慢。"清初宋征璧《潮州竹枝词》有句"爱嚼槟榔玉齿红"。潮俗嫁女时,要配上锡制槟榔鼓(盒子);新娘敬客,现两手捧槟榔鼓,轻声说"请槟榔。"此俗直延续至现代,只是槟榔已由橄榄所代替。故潮汕民间将槟榔作为橄榄的代名词,敬客橄榄,还往往说:"请槟榔"。潮人承俚人这一礼俗如此"食古不化",这怕不是潮汕古代仅有"少量"俚人所能解释得了的。
  岭南各地的俚人,在不断南下的先进的汉族文化影响下,除了少数移入桂西,后被称为"徕",至清代渐与壮人 融合外,大部分逐渐被汉化。另外,有部分迁入海南岛,与原来岛上的俚人汇合,发展为黎族。据近人考证,汉初,在西汉大兵压境之下,南越国丞相吕嘉率领族人逃入海南岛。这就是俚人迁入海南岛有明文记载之始。为此,《辞源》注释"俚子"一词,便说是"古代对黎族的别称"。《元和郡县志》记载高州诚敬夫人的庙碑说:唐高祖时,海南"诸俚亡叛,敕夫人招慰"。可见,隋唐时海南黎族尚称为"俚"。俚人之被称为"黎",约始自宋代。
  由于俚人被汉化得很彻底,潮汕地区的族属,早已不可识认。不过,潮汕乡村,至今还有不少以"黎"命名的,如潮安山黎(今住畲民),饶平黎坑,普宁乌黎村,揭西山黎潭以及大埔黎家坪等,均应是当年的俚寨。80年代,澄海蔡英豪经一番查证,认定澄海程岗村古时也是俚人的村寨。当时俚人有二支,一住陇之南,即今之程洋岗;一住陇之东,即今之管陇。唐代岗上小庙门联有"保俚安庶"字样,祀赵佗。俚人以出海打鱼为生,性格大方,慷慨重义,人称为"浪俚",以别于山俚。今潮语程度副词有"浪裂"一词,当由"浪俚"演变而来。浪俚人喜缠腰,着短裙,后沿革为水布,近现代潮汕农民曾广为应用。
 
严格来说,俚族人(黎族)也不是电白境内的土著居民,只不过比讲涯的客家人来当地生活早而已,真正的原住民是壮族和其他少数民族。
 
QUOTE(榕树头下小子 @ 2006年04月15日 Saturday, 10:16 PM)
严格来说,俚族人(黎族)也不是电白境内的土著居民,只不过比讲涯的客家人来当地生活早而已,真正的原住民是壮族和其他少数民族。
[snapback]1106199[/snapback]​



历害!长见识了。

你在崖话来由的问题,自己已找到答案了,迟复为歉,呵呵!
 
请教:有朋友认为,现在粤西一带讲黎的并不是俚族后人,俚人在首领冼(夫人)――冯(宝)家族唐代曾被诛灭九族,现在讲黎的是在中唐以后从潮汕地区沿海路迁徙而来。
还有人认为,俚人是广府先民,是秦始皇派遣岭南六十万戍卒和当百越人通婚的后人。

客家人曾长期被当地土人称为獠蛮、迄(谐音)贼,因此才有关于客家源流的最早文献《丰湖杂记》,上世纪三十年代,因孙中山“驱除鞑虏,还我河山”的口号,引发孙中山是客家人,客家人是少数民族,不应提这样的号,引发学术界关于客家泥源流的大讨论。才有罗香林的《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的问世,奠定客家学的基础,罗香林先生也成为客家学的奠基人。

怎么俚人也成了獠人了?
 
顶顶呀
崖也系讲崖个
 
崖话和梅州的客家话是一样的吗????????????
 
口音不一样
 
QUOTE(爱的雨 @ 2006年12月20日 Wednesday, 05:55 PM)
崖话和梅州的客家话是一样的吗????????????
[snapback]1596482[/snapback]​


其实呢
每个地方都有他的方言呀
 
与黎话相比,学普通话讲崖话的更有优势,不知各位是否有同感?
 
历史太久了,讲不清理不乱,可惜当时无有“历史官”记述下来作为考究!
 
是啊
 
崖系讲崖 个
 
真多地方是讲崖的啊
 
崖系艾佬,磨系客家人.黎佬同台湾佬个话差摸多........................
 
崖系讲崖噶...罗坑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