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今年“五一”期间,小豆囊中羞涩,无以打发时间,只好以睡觉度假,也许小豆没有享福的命,这样的好日子竟“熬”出病来,可实在看不起医生,只好买几粒感冒胶囊对付对付。由于工资微薄,小豆以前已有很多这种医病经验,可能是年龄渐大,这次不灵了,拖了好几天都没好,偏偏“五一”后竟出现多年少见的倒春寒,小豆原本就体弱多病,又在感冒的基础上经此一冻,终被彻底击垮,迷迷糊糊的昏迷了二十多天。醒来后家人对小豆说,小豆昏迷期间,每天夜里都会起床写字,半个小时后又重新昏睡,小豆对此却一点印象都没有,感觉十分怪诞,家人见小豆半信半疑,就把小豆写的东西拿过来给小豆看,看了自己所写的东西小豆更感惊奇,他竟在昏迷的状态下竟记下很多零零碎碎的事,这些事好象经历过,但又想不起在何时何地经历过,于是小豆就把它放到这里来,看有谁知道里面的事,给小豆指点迷津。以下就是小豆在无意识状态下记下来的事……
“殿伯食堂”恩仇记
第一回 放卫星贫困镇进小康 发善心肖良殿设食堂
话说31世纪初,C国政通人和,百业俱兴,大踏步进入小康社会,谓为五千年未有之盛世。奈何C国疆域辽阔,难免出现发展不平衡,南方沿海一个名叫谁懂镇的小镇就是不平衡中的那条跛脚。这谁懂镇正如她的名字一样,镇里的很多事谁都看不懂,例如谁懂镇很穷(财政收入非常少),物价却几乎全国最高,这里公职人员的工资全国最低,只达到勉强解决温饱问题的水平,但却有很多公职人员建起漂亮的洋房,有的甚至还拥有私家车。真让人看不懂。谁懂镇人民都有个大优点――爱面子,爱面子也是优点?当然,爱面子是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的,可不,为了有个好名声,谁懂镇官府打肿脸对外称其也已进入小康社会。是不是?别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法办成的事,这里一句话就由贫困镇变小康镇了,多省事!为证明他们不是说谎,谁懂镇官府特地开了一间免费食堂,号称“任吃食堂”,也就是谁都可以来吃,吃多吃少都可以,以显示该镇的富裕。“任吃食堂”设在以偏僻出名的“港南学堂”附近,官府的真实意图人尽皆知。该地其实穷人还有很多,免费吃饭谁不捧场?食堂开张后,每天都有几千人来吃。由于缺少监督,食堂伙计狂吃回扣,专买一些烂菜和仓底米回来对付,频频发生食物中毒事件,虽然是免费,但谁也不敢拿小命开玩笑,连蚂蚁都抗议赵本山为“蚁力神”卖广告呢,对不对?“任吃食堂”渐渐少人问津,只有几十个不怕死的拾荒者光顾,据专家说,这是由于拾荒者经常接触脏东西,有了很强的免疫力,就象苍蝇一样,整天都在粪便堆里,却比什么都健康。不过少人来吃倒是官府十分乐意看到的。对于这种现象,相信现在在政府工作的人都深有体会,所有政府的招待所里的东西都是最难吃的,知道是这么回事,但谁也改变不了。虽然没多少个人来吃,不过“任吃食堂”的数目每天依旧,“任吃食堂”的伙计很快都买了小洋房。渐渐地官府难堪重负,但为了面子,还是苦苦支撑,有时难以为继,就“借”公务人员的工资先顶着用,一时间公务人员中怨声载道。不知道一千年后人们是怎么评价这“任吃食堂”的,如果按现在的说法,这“任吃食堂”是不折不扣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谁懂镇官府本想借开设“任吃食堂”来显示当地的富裕,但经此一闹,倒是让更多人看到了谁懂镇的穷困。且说邻镇有一人士,姓肖,名良殿,此人乐善好施,人缘甚广,熟人都亲切地叫他“殿伯”,殿伯现在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最富裕的镇――深镇定居。适逢“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正搞得如火如荼,很多深镇的老板向殿伯打听其老家是否有合适的地方转移他们的工厂。有一次殿伯回乡时路过谁懂镇,看到谁懂镇东北郊有一大片空旷的土地,土地上面没种上任何的农作物,只长着高高的野草,看迹象这片土地以闲置多时,他一下子想到用这片土地来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于是就开车进去查看查看,一看发现还真不错,这片土地背靠国道,交通便利,上面又没有什么建筑物,无须拆迁,成本肯定不高。殿伯心想,如果能利用这片土地来转移“珠三角”的产业,既可以解决深镇朋友工厂转移的难题,又可以带动谁懂镇经济的发展,心中暗喜,情不自禁的驱车向纵深地方开去。意外的是这偏僻的旷地中央竟突兀着一座食堂,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殿佰了解到“任吃食堂”的情况,这一下子触动了他那乐善好施的心,于是他决定帮一帮那群吃不上饭的穷人。殿伯拿出微薄的积蓄,并发动亲人募捐,也在谁懂镇设了个免费食堂,称为“殿伯食堂”。殿伯开食堂可是真心为善的,他将“殿伯食堂”开在谁懂镇车站附近的668号,这里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十分方便邻近的穷人来吃饭。为免“殿伯食堂”变成第二个“任吃食堂”,殿伯亲自管理“殿伯食堂”,凡事亲力亲为,不买那些不良米商、菜贩的帐,虽然没钱买肉,但总买最好的青菜,为保证饭的质量,还从深圳口岸进口泰国香米运回“殿伯食堂”用,由于饭菜可口,服务优良,并且完全免费,来“电白食堂”吃饭者越来越多,不久就突破2万大关。来吃饭的穷感激他,皆称他为“善人”,殿伯诙谐的说,他也并不富裕,能力有限,只是勉力而为,并且“殿伯食堂”不仅仅是他一个人投入资金,还有其他人的帮忙,自己还算不上真正的善人,顶多算半个善人。于是大家就幽他一默叫他“半个善人”。为了杜绝浪费,让更多穷老乡吃上饭,殿伯特规定每人每餐吃饭不准超过4碗,并且碗里不可以有剩饭,如有违反,将根据情节严重作出禁吃若干天的处罚。出于对“半个善人”的敬重,来吃者即使再饿,也严格遵守这一规则。
殿伯开设慈善食堂原是好事,深受群众好评,却无意中得罪了一个人,由此而引发一场恩怨。欲知殿伯得罪了谁,引发什么恩怨?请看下回分解。
“殿伯食堂”恩仇记
第一回 放卫星贫困镇进小康 发善心肖良殿设食堂
话说31世纪初,C国政通人和,百业俱兴,大踏步进入小康社会,谓为五千年未有之盛世。奈何C国疆域辽阔,难免出现发展不平衡,南方沿海一个名叫谁懂镇的小镇就是不平衡中的那条跛脚。这谁懂镇正如她的名字一样,镇里的很多事谁都看不懂,例如谁懂镇很穷(财政收入非常少),物价却几乎全国最高,这里公职人员的工资全国最低,只达到勉强解决温饱问题的水平,但却有很多公职人员建起漂亮的洋房,有的甚至还拥有私家车。真让人看不懂。谁懂镇人民都有个大优点――爱面子,爱面子也是优点?当然,爱面子是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的,可不,为了有个好名声,谁懂镇官府打肿脸对外称其也已进入小康社会。是不是?别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法办成的事,这里一句话就由贫困镇变小康镇了,多省事!为证明他们不是说谎,谁懂镇官府特地开了一间免费食堂,号称“任吃食堂”,也就是谁都可以来吃,吃多吃少都可以,以显示该镇的富裕。“任吃食堂”设在以偏僻出名的“港南学堂”附近,官府的真实意图人尽皆知。该地其实穷人还有很多,免费吃饭谁不捧场?食堂开张后,每天都有几千人来吃。由于缺少监督,食堂伙计狂吃回扣,专买一些烂菜和仓底米回来对付,频频发生食物中毒事件,虽然是免费,但谁也不敢拿小命开玩笑,连蚂蚁都抗议赵本山为“蚁力神”卖广告呢,对不对?“任吃食堂”渐渐少人问津,只有几十个不怕死的拾荒者光顾,据专家说,这是由于拾荒者经常接触脏东西,有了很强的免疫力,就象苍蝇一样,整天都在粪便堆里,却比什么都健康。不过少人来吃倒是官府十分乐意看到的。对于这种现象,相信现在在政府工作的人都深有体会,所有政府的招待所里的东西都是最难吃的,知道是这么回事,但谁也改变不了。虽然没多少个人来吃,不过“任吃食堂”的数目每天依旧,“任吃食堂”的伙计很快都买了小洋房。渐渐地官府难堪重负,但为了面子,还是苦苦支撑,有时难以为继,就“借”公务人员的工资先顶着用,一时间公务人员中怨声载道。不知道一千年后人们是怎么评价这“任吃食堂”的,如果按现在的说法,这“任吃食堂”是不折不扣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谁懂镇官府本想借开设“任吃食堂”来显示当地的富裕,但经此一闹,倒是让更多人看到了谁懂镇的穷困。且说邻镇有一人士,姓肖,名良殿,此人乐善好施,人缘甚广,熟人都亲切地叫他“殿伯”,殿伯现在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最富裕的镇――深镇定居。适逢“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正搞得如火如荼,很多深镇的老板向殿伯打听其老家是否有合适的地方转移他们的工厂。有一次殿伯回乡时路过谁懂镇,看到谁懂镇东北郊有一大片空旷的土地,土地上面没种上任何的农作物,只长着高高的野草,看迹象这片土地以闲置多时,他一下子想到用这片土地来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于是就开车进去查看查看,一看发现还真不错,这片土地背靠国道,交通便利,上面又没有什么建筑物,无须拆迁,成本肯定不高。殿伯心想,如果能利用这片土地来转移“珠三角”的产业,既可以解决深镇朋友工厂转移的难题,又可以带动谁懂镇经济的发展,心中暗喜,情不自禁的驱车向纵深地方开去。意外的是这偏僻的旷地中央竟突兀着一座食堂,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殿佰了解到“任吃食堂”的情况,这一下子触动了他那乐善好施的心,于是他决定帮一帮那群吃不上饭的穷人。殿伯拿出微薄的积蓄,并发动亲人募捐,也在谁懂镇设了个免费食堂,称为“殿伯食堂”。殿伯开食堂可是真心为善的,他将“殿伯食堂”开在谁懂镇车站附近的668号,这里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十分方便邻近的穷人来吃饭。为免“殿伯食堂”变成第二个“任吃食堂”,殿伯亲自管理“殿伯食堂”,凡事亲力亲为,不买那些不良米商、菜贩的帐,虽然没钱买肉,但总买最好的青菜,为保证饭的质量,还从深圳口岸进口泰国香米运回“殿伯食堂”用,由于饭菜可口,服务优良,并且完全免费,来“电白食堂”吃饭者越来越多,不久就突破2万大关。来吃饭的穷感激他,皆称他为“善人”,殿伯诙谐的说,他也并不富裕,能力有限,只是勉力而为,并且“殿伯食堂”不仅仅是他一个人投入资金,还有其他人的帮忙,自己还算不上真正的善人,顶多算半个善人。于是大家就幽他一默叫他“半个善人”。为了杜绝浪费,让更多穷老乡吃上饭,殿伯特规定每人每餐吃饭不准超过4碗,并且碗里不可以有剩饭,如有违反,将根据情节严重作出禁吃若干天的处罚。出于对“半个善人”的敬重,来吃者即使再饿,也严格遵守这一规则。
殿伯开设慈善食堂原是好事,深受群众好评,却无意中得罪了一个人,由此而引发一场恩怨。欲知殿伯得罪了谁,引发什么恩怨?请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