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6-05-06
- 帖子
- 6,725
- 反馈评分
- 3
- 点数
- 61
文学类就业最易 学医找工最难
2007-04-26 09:19:32
广东发布2006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分析报告:珠三角外城市吸纳近半毕业生
文学类就业最易 学医找工最难
距离今年的应届毕业生离校还有两个月时间,昨日,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向本报独家发布了刚刚出炉的2006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分析报告,可为今年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
截至2006年12月10日的统计显示,2006年广东省普通高校共有应届毕业生21.0802万人参加就业,为历年之最,初次就业率达到88.42%,在全国名列前茅。已就业人数18.6060万人,比2005年同期增加近4万人。截至2006年9月1日,我省共接收安排了全国8%的应届毕业生,共35万多人。在学科类就业率统计中,2006年文学类毕业生就业率悄然升至榜首,而医学类下滑至谷底。
据了解,200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495万人,比上年净增82万人。广东高校毕业生今年将超27万,比去年增加6万人,增幅28%,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 专业比较
文学类升至榜首
在学科类就业率统计中,2006年文学类毕业生就业率悄然升至榜首,而2004、2005连续两年稳居第一的历史学类,以低于文学类0.26%的微弱劣势屈居第二。
2006年文学类毕业生31453人,总体就业率达97.82%。历史学类532人,总体就业率97.56%。而毕业生人数最多的工学类有58314人,总体就业率达96.89%,居第四,理学类居第三,理工类毕业生依然在就业市场上保持热门态势。
医学类下滑至谷底
比较近三年的学科分析,就业率下滑最严重的是医学类,由2004年的第3位降至2005年的第6位,2006年更降至第11位。由于居最后一位的军事学类当年没有毕业生,因此,2006年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实际上在所有学科中排倒数第一。
分析认为,医学类就业率的速降,不排除当年毕业生人数剧增(2006年增幅为40%)而导致竞争激烈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医学类毕业生在就业中可能会遇到比其他学科类学生更多的困难。大中城市的医学类人才已趋于饱和,建议大学生将就业视野投向求贤若渴的基层单位和经济欠发达地区。
法学类就业好转
与之相比,前几年一直十分低迷的法学类就业率有明显提高,2006年毕业生人数比2005年增加了2.8%,就业率也提高了3个百分点。就业率排名由连续两年的倒数第二(第11位)升至2006年的第8位。
2006年各专业就业率前十位:依次是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哲学类。
■ 地域选择
广佛深继续分列前三
从毕业生就业流向来看,广东的21个地级市中,珠三角内的广州、佛山、深圳仍为就业的最热门地区,就业人数分别达到37897人、15953人、11621人,继续位列前三名。从总数上来看,三市所吸纳的毕业生总数占当年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34%,比2005年多吸纳了1万人。
珠三角外吸纳近半数
今年,珠三角外的湛江、茂名和梅州就业毕业生均首次突破万人,汕头也逼近万人,就业人数分别排在4到7位,超过了珠三角内的许多城市。这说明珠三角外城市吸纳人才的能力也正在增强。
数据显示,2006年在珠三角地区9市就业的省内本、专科毕业生人数达10.0549万人,占当年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52.88%,比2005年降低2.22%,比2004年降低7.08%。但与之相比,珠三角外城市吸纳毕业生的比例则逐年上升。2006年在珠三角外12市就业的毕业生有8.1137万人,占当年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42.67%,比2005年上升1.17%,比2004年增加5.57%。
这组数据说明,珠三角城市就业地位虽然依旧强势,但所占已就业总人数的比例正逐年降低,珠三角外的吸纳能力则明显增强。
广珠深外地生冲击大
在珠三角9市中,广州的当地生源率仍旧最低,仅为65.9%;其次为珠海、深圳,分别为69.3%、71.6%。这说明以上三个城市就业的毕业生中,有超过1/4的人为非本地生源,这些城市面临外地生源的竞争最为激烈。
而珠三角外12市的总体当地生源率为97.73%,近几年一直居高不下,表明在该地区就业的毕业生绝大部分为本地生源。说明这些地区对外地人才的吸引力还有待提高。
■ 单位流向
就业难 灵活就业者多
所谓“灵活就业”,指非全日制、临时性、劳务派遣、弹性工作等灵活形式的就业,包括自主创业。
2006年采取灵活就业形式的毕业生,占当年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49.03%,比2005年增加8.37%,是所有单位流向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项,也是统计中唯一比例增长的一项。这既说明就业形势的严峻,也表明很多毕业生开始面对现实,灵活采取多种方式,先求上岗获取工作经验,再求未来职业发展。
其中,面临更大就业压力的专科生占了灵活就业人数的83.94%,与2005年的同一指标持平。
2006年,暂缓就业人数总量略有增加,达25294人,占当年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13.3%,比2005年增加了3108人,增幅为14.01%。其中,本科生暂缓就业人数的增加幅度要比专科生高出许多。
近3年来,每年仍有2万多人、超过总人数10%的毕业生因各种方式的灵活就业和其他原因申请暂缓就业。从中可以看出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毕业生面临的压力。
此外,我省共有155名应届毕业生响应号召,赴西藏、新疆地区从事援建开发工作,比2005年增加24人,增幅为18.32%;比2004年增加61人,增幅为64.89%。
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企业吸纳毕业生34424人,是吸纳毕业生的头号大户。另外,去年毕业生自主创业者减少24%。
数据透视
总体就业率与去年持平
据介绍,2006年,广东省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中,研究生13101人,本科生69548人,高职高专生128153人参加就业,比2005年增加了4.6万余人,增幅为28%,无论是总数量还是增幅均为我省历年之最。
截至2006年12月10日,省内普通高校应届各层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96.06%,与上年基本持平,但已就业人数实际增加了4.4万余人。
此外,据省教育厅统计,截至2006年9月1日,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8.42%,比2005年略低1.4%,但大大高于全国71.8%的平均水平。
研究生就业率低于本科生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截至2006年12月10日,我省2006年本专科毕业生总数19.7701万,已就业19.0144万,总体就业率达96.18%,而研究生总数1.3101万,已就业1.2363万,总体就业94.37%,首次低于本科生的97.25%,甚至低于专科生的95.59%。分析认为,原因可能在于研究生对就业环境、发展前景、福利待遇等期望值较高,并不急于为找到一份工作而降低自己的择业标准。
本版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孙晓素 王创
2007-04-26 09:19:32
广东发布2006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分析报告:珠三角外城市吸纳近半毕业生
文学类就业最易 学医找工最难
距离今年的应届毕业生离校还有两个月时间,昨日,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向本报独家发布了刚刚出炉的2006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分析报告,可为今年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
截至2006年12月10日的统计显示,2006年广东省普通高校共有应届毕业生21.0802万人参加就业,为历年之最,初次就业率达到88.42%,在全国名列前茅。已就业人数18.6060万人,比2005年同期增加近4万人。截至2006年9月1日,我省共接收安排了全国8%的应届毕业生,共35万多人。在学科类就业率统计中,2006年文学类毕业生就业率悄然升至榜首,而医学类下滑至谷底。
据了解,200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495万人,比上年净增82万人。广东高校毕业生今年将超27万,比去年增加6万人,增幅28%,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 专业比较
文学类升至榜首
在学科类就业率统计中,2006年文学类毕业生就业率悄然升至榜首,而2004、2005连续两年稳居第一的历史学类,以低于文学类0.26%的微弱劣势屈居第二。
2006年文学类毕业生31453人,总体就业率达97.82%。历史学类532人,总体就业率97.56%。而毕业生人数最多的工学类有58314人,总体就业率达96.89%,居第四,理学类居第三,理工类毕业生依然在就业市场上保持热门态势。
医学类下滑至谷底
比较近三年的学科分析,就业率下滑最严重的是医学类,由2004年的第3位降至2005年的第6位,2006年更降至第11位。由于居最后一位的军事学类当年没有毕业生,因此,2006年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实际上在所有学科中排倒数第一。
分析认为,医学类就业率的速降,不排除当年毕业生人数剧增(2006年增幅为40%)而导致竞争激烈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医学类毕业生在就业中可能会遇到比其他学科类学生更多的困难。大中城市的医学类人才已趋于饱和,建议大学生将就业视野投向求贤若渴的基层单位和经济欠发达地区。
法学类就业好转
与之相比,前几年一直十分低迷的法学类就业率有明显提高,2006年毕业生人数比2005年增加了2.8%,就业率也提高了3个百分点。就业率排名由连续两年的倒数第二(第11位)升至2006年的第8位。
2006年各专业就业率前十位:依次是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哲学类。
■ 地域选择
广佛深继续分列前三
从毕业生就业流向来看,广东的21个地级市中,珠三角内的广州、佛山、深圳仍为就业的最热门地区,就业人数分别达到37897人、15953人、11621人,继续位列前三名。从总数上来看,三市所吸纳的毕业生总数占当年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34%,比2005年多吸纳了1万人。
珠三角外吸纳近半数
今年,珠三角外的湛江、茂名和梅州就业毕业生均首次突破万人,汕头也逼近万人,就业人数分别排在4到7位,超过了珠三角内的许多城市。这说明珠三角外城市吸纳人才的能力也正在增强。
数据显示,2006年在珠三角地区9市就业的省内本、专科毕业生人数达10.0549万人,占当年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52.88%,比2005年降低2.22%,比2004年降低7.08%。但与之相比,珠三角外城市吸纳毕业生的比例则逐年上升。2006年在珠三角外12市就业的毕业生有8.1137万人,占当年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42.67%,比2005年上升1.17%,比2004年增加5.57%。
这组数据说明,珠三角城市就业地位虽然依旧强势,但所占已就业总人数的比例正逐年降低,珠三角外的吸纳能力则明显增强。
广珠深外地生冲击大
在珠三角9市中,广州的当地生源率仍旧最低,仅为65.9%;其次为珠海、深圳,分别为69.3%、71.6%。这说明以上三个城市就业的毕业生中,有超过1/4的人为非本地生源,这些城市面临外地生源的竞争最为激烈。
而珠三角外12市的总体当地生源率为97.73%,近几年一直居高不下,表明在该地区就业的毕业生绝大部分为本地生源。说明这些地区对外地人才的吸引力还有待提高。
■ 单位流向
就业难 灵活就业者多
所谓“灵活就业”,指非全日制、临时性、劳务派遣、弹性工作等灵活形式的就业,包括自主创业。
2006年采取灵活就业形式的毕业生,占当年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49.03%,比2005年增加8.37%,是所有单位流向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项,也是统计中唯一比例增长的一项。这既说明就业形势的严峻,也表明很多毕业生开始面对现实,灵活采取多种方式,先求上岗获取工作经验,再求未来职业发展。
其中,面临更大就业压力的专科生占了灵活就业人数的83.94%,与2005年的同一指标持平。
2006年,暂缓就业人数总量略有增加,达25294人,占当年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13.3%,比2005年增加了3108人,增幅为14.01%。其中,本科生暂缓就业人数的增加幅度要比专科生高出许多。
近3年来,每年仍有2万多人、超过总人数10%的毕业生因各种方式的灵活就业和其他原因申请暂缓就业。从中可以看出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毕业生面临的压力。
此外,我省共有155名应届毕业生响应号召,赴西藏、新疆地区从事援建开发工作,比2005年增加24人,增幅为18.32%;比2004年增加61人,增幅为64.89%。
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企业吸纳毕业生34424人,是吸纳毕业生的头号大户。另外,去年毕业生自主创业者减少24%。
数据透视
总体就业率与去年持平
据介绍,2006年,广东省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中,研究生13101人,本科生69548人,高职高专生128153人参加就业,比2005年增加了4.6万余人,增幅为28%,无论是总数量还是增幅均为我省历年之最。
截至2006年12月10日,省内普通高校应届各层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96.06%,与上年基本持平,但已就业人数实际增加了4.4万余人。
此外,据省教育厅统计,截至2006年9月1日,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8.42%,比2005年略低1.4%,但大大高于全国71.8%的平均水平。
研究生就业率低于本科生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截至2006年12月10日,我省2006年本专科毕业生总数19.7701万,已就业19.0144万,总体就业率达96.18%,而研究生总数1.3101万,已就业1.2363万,总体就业94.37%,首次低于本科生的97.25%,甚至低于专科生的95.59%。分析认为,原因可能在于研究生对就业环境、发展前景、福利待遇等期望值较高,并不急于为找到一份工作而降低自己的择业标准。
本版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孙晓素 王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