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猪肉价格节节攀升,贵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随后,一向其貌不扬的方便面也通过联合涨价,好好地改变了自己长期被忽视的命运,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接着,食品油、鸡蛋、辣椒……一样接一样的食品上演了咸鱼大翻身的好戏。
这次的物价上涨就像一辆马力十足的汽车,朝着让人难以接受的程度大步前进,而且丝毫没有减速的兆头。老百姓面对连连突破警戒线的CPI,怀揣着几年都不涨一次的工资,又该如何往前走呢?
低保户:让温饱更加雪上加霜
拿着低保金过日子的老百姓,是城市中最贫穷的一批人,他们由于种种原因失业和下岗,没有任何生活经济来源,因此只能靠政府发放的救助金勉强度日。
陈衡老太太是杭州半道红社区的低保户,今年已经84岁高龄,谈起涨价前后自己的生活,陈老摇了摇头,“以前就过得比较困难,现在什么东西都涨了,日子就更难熬了。”
杭州市区的低保标准为月人均300―340元,陈老拿的是最高340元的低保,另外她还有一些补贴,如水电煤气每月补贴30元,老人补贴每月20元,高温补贴两个月200元……算一算,平均一个月差不多有500多元的收入。
丈夫去世后,丈夫的妹妹看陈老孤独一人,无儿无女,又年事已高,就搬来和她一起居住,好有个照应。于是,两个老太太就挤在一个40多平方米的单元房里依依相偎。“她一个月有1100元的退休工资,虽然有时候我的低保金不够用她会补贴一点,但我想还是各用各的,毕竟她还有个女儿,以后嫁人还是要很大开销的。”陈老道出自己的心声。
两位老人在日常生活里都很节省,每月的开销主要是吃饭、买药和添置生活用品。记者看到陈老餐桌上只有简简单单的四样菜,丝瓜炒肉末、粉皮、豆腐干和酱瓜。两位老人每天用在吃饭上的钱只有区区十来元,一个月也就350元。早晨一般是三个刀切,一人一个,还有一个掰成两半分着吃,中午把菜烧出来,吃好后,就用饭罩罩好,因为晚上那顿就吃中午的剩菜。
提起猪肉的涨价,陈老说:“以前八九元一斤的时候,我们还能吃个肉丁、酱丁,现在涨到十五六元,也就来点肉末星子了。”菜价一涨,陈老一个月吃饭就比原来多支出了50元,低保户家庭本来就对肉类、海鲜望而止步,现在陈老更是一个月都难得吃一次炖肉,菜篮子里就丝瓜、冬瓜、茭菜几样素菜来回轮换。
对于老年低保户来说,看病吃药也是一大开支。陈老很幸运地由丈夫原来所在的单位解决了医保,但陈老却并不常去医保所在医院看病开药。“医院太远了,我血压高,年纪又这么大,还得换好几趟公交车,哪里折腾得起啊。”
因此陈老一般就在楼下的药店买药,陈老从年轻时身体就不好,现在不仅有高血压,还患有肩周炎、颈椎病、神经痛几种疾病,天天都得吃一大把药。现在物价一涨,买药的钱只好压缩。葡萄糖酸钙片2.6元、卡马西平片4.9元、曲克芦丁片1.8元、珍菊降压片7.9元……陈老现在买的药都是同种药里最便宜的,可药是便宜,副作用也比较大,每天吃的量也更大。陈老每天吃完午饭,都要吞下十几粒各种各样的药丸,常常塞住,痛苦不堪。可是不吃,身上就要这儿痛,那儿疼的,日子也过不安耽。
如果说老年低保户家庭本来的消费开支就不大,那么对于有孩子的低保户家庭,涨价就更像是当头棒喝。李浩一家住在南京夫子庙社区,5年前他和妻子双双下岗失业,夫妻俩只好打零工赚钱维持生计。现在每月200多元的低保金加上平时打工赚的钱,一家每月有六七百元的收入。
儿子上初中,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给他吃好了,他和妻子都怕耽误孩子身体发育,只好从牙缝里省出钱花在孩子身上。可涨价后,本来5元钱至少能够买七八两肉,现在却只能够买5两。“孩子还小,不懂事,当然是希望顿顿都有荤菜吃了,可是以我们家的条件根本满足不了他。”李浩去菜场买菜,要下几次决心,才能狠狠心买上一斤肉,回来让妻子分成两份,当天中午先拿出一份,和土豆或是萝卜炒上一份荤菜全让儿子吃,他和妻子就光吃素的。另外一份放冰箱里冷冻着,等儿子急得又要吃肉了,再拿出来炒给儿子吃。
考虑到物价持续上涨,各地政府近期也对低保户家庭发放了涨价补贴,少则十几二十元,多则上百元。这些补贴不同程度地缓解了低保户家庭的生活困境。
农民工:身负重担的我们不堪一击
农民工是一批特殊人群,他们既是农民又是工人,既属于农村又属于城市,这样两难的身份,让他们必然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每个农民工的身后,都代表着一个分离的家庭,物价上涨,对于他们来说有着比其他人更为复杂的影响。
正在给上海某小区进行“平改坡”建设的农民工小徐,30出头,和妻子双双外出打工,湖北老家留着两位老人和儿子,是一个典型的外出打工家庭。
小徐是油漆工,跟着包工头走南闯北,工资按天算,干一天50元钱,里面还包括吃饭补贴7元钱,如果自己开伙,就得把吃饭补贴扣除,一天只有43元钱。小徐的收入完全取决于包工头的本事,拉得来项目,就忙忙碌碌每月拿个千把来块,遇到光景不好,几个月没事干的日子也是常有的。相比之下,小徐老婆的工资就稳定许多,老婆在市郊一个饭馆打工,在那里租了个房子住,一个月工资不多不少800元。8月份,小徐拿了900元工资,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总共1700元。
早上6点开工,中午休息一个半小时,接着干到下午6点,小徐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记者去采访的时候,正遇上小徐烧晚饭,小徐不搭伙吃饭,南方菜太甜,实在吃不习惯,就天天自己买菜做饭。只见斑驳的木桌子上,一个手掌大小的电饭煲正滋滋地冒着热气。记者闻到了一股饭香,却没闻到什么菜味,环顾四周,只在桌脚下发现了两把装在塑料袋里的白菜。
“你以为我们天天吃什么啊,现在物价涨得那么厉害,肉是从来不碰的,这边馒头都要6毛一个,青菜也要2.5元,我就天天买两斤白菜,当一天的菜吃了。”小徐无奈地说。涨价之后,小徐一家光用在吃饭上的钱就多了100元左右,买的菜花样更少了,分量也更轻了。“本来生活拮据的时候,还能买点便宜的方便面熬段时间,可是现在最普通的康师傅红烧牛肉面也从1.5元涨到2元了,这样下去,我们连方便面也吃不起了。”
每个外出打工者身上都有着沉甸甸的家庭负担,他们背负着全家的希望,来到陌生的城市努力奋斗,希冀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小徐和老婆是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父母年岁已大,全靠他们每月寄回家的钱维持生活,老父亲身体不好,小徐也得经常抽空回去照顾,还得带上更多的钱给父亲看病吃药。儿子今年刚上初中,眼看着学费又贵了不少,以后有能力还要支持他上大学。家乡的侄儿、侄女将要结婚,小徐当然也得应酬。而且小徐在家里是儿子,又是出来“混”的人,家乡人都觉得他本事大,有什么事都指着他出面,这人情都得花钱啊!
和小徐同在一个工地打工的阿强还没结婚,为了攒钱回家盖房子,将来能娶到媳妇,阿强生活得特别节省,每天自己做饭吃,偶尔在下了夜班后买包方便面当宵夜,一切都是为了省钱,他的目标是将每月的生活费用控制在300元以内,今年他发现,300元已经过不了日子了。“而且我的父母现在还住在三四十年的老房子里,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眼看着寄回去的钱越来越少,阿强的眼眶红红的。
农民工复杂的身份,让他们成为了城市中最脆弱的群体。虽然日夜工作在城市,但他们似乎并不属于这里。当城里人的权利意识普遍增强,对诸如养老金、住房公积金的“待遇”越来越重视时,在城里从事着最苦最累活儿的农民工却离“待遇”这两个字还很远很远。调查显示,97.7%的雇主没有为农民工办理养老金、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金,93.4%的没有给他们办理工伤保险,86.3%的单位没有为他们做过定期健康检查。生病后需要医治时,医药费几乎全部由农民工自己来承受。
在很多人眼里,农民工与城里人相比是外来人,与老板相比是穷苦人,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是无知人。他们身上肩负着沉重的责任和生活的寄托,本来就高额的物价,一旦上涨,毫无保障和基础的他们无疑是最不堪一击的弱势群体。(来源:观察与思考)
现在的年轻人以80后居多,从小就不知柴米油盐贵的他们,在父母的庇护下花钱一向大手大脚,而长大成人的他们,在经历了走入社会、自力更生的转变后,才品尝到了生活的不易。
王小姐是温州人,今年刚刚大学毕业,在经历了找工作的一番迷茫和艰辛后,终于在杭州的一家区报宣传部谋得了一份记者的工作。天天穿梭于区府大院的她,让好多同学颇为羡慕,但因为刚毕业,王小姐又是合同工,所以工资底薪加稿费,一个月只有1300元左右。
对于涨价的影响,王小姐最大的体会不是在吃,而是在房租上。“我也不太会烧饭,基本上除了和朋友去外面吃一两顿,就天天在单位食堂解决,倒是房租涨价的影响对我更大。”
王小姐和朋友合租了一套三居室里的主卧,一间房740元,对半分,王小姐需要付370元。但是现在这间房子的主人只租到10月份,之后就要收回自己住,所以王小姐自从7月份毕业住进去后就没安生过,一有空就上网查租房信息,要不然等主人来赶了就得流落街头。
上网一查,王小姐发现一样的房子,这几个月都平均涨了一两百,想要再租到以前一样价格的房子,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其实不只是在杭州,房租上涨是全国范围内的大趋势。据最新的上海房屋租赁指数报告显示,7月份上海房屋租赁市场进入旺季,租赁指数上升步伐加大,较上月上涨28点,环比上升2.7%,达1036点。其中,高档房和一般商品房租金均有较大幅度提升。
在山东济南一家公司工作的陈先生也很无奈,陈先生所租的房子位于百花公园附近,一年前他刚搬进去的时候,房租是每个月1200元,可如今已经上涨到1400元/月了。不仅如此,前不久陈先生又接到了房东的通知,下个月房租可能还要上涨。
房租上涨的罪魁祸首就是常年居高不下的房价。于是,“房奴”、“租奴”这些新鲜的概念也就横空出世。
不管是房奴还是租奴,月供占收入的50%就是一条警戒线。北京的小张夫妻就自嘲自己为房奴一族。他们在去年11月买了房,当时刚拿到房产证的时候,夫妻俩如释重负,因为这意味着终于不需要再租房度日了,意味着他们终于迈进有房一族了,但接下去的事情却让他们始料未及。
小张夫妻加起来月收入7000元,应该说如果没买房,小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可现在一还贷就要去掉3000多元,他们的生活压力明显增重不少,承受着“一天不工作,就会被世界抛弃”的精神重压,不敢娱乐不敢生病,更不敢偶尔地奢侈浪漫一下。
有关数据统计,在表示因买房而产生经济压力的购房者中,有接近一半的购房者“减少了出去娱乐、旅游的次数”;有40.9%的购房者表示会“减少出去聚会的次数”;有36.4%的购房者表示“日常的油盐酱醋也要小心计算”;甚至,有54.6%的购房者表示“有时候需要借钱过日子”。
公务员家庭:压力还是有点大
公务员家庭代表着城市中的中高收入阶层,他们拥有受人尊敬的地位,良好的社会保障,优越的工资水平。涨价,似乎对他们没有太大的影响。
住在济南的徐大姐一家是典型的公务员家庭,两人都40多岁,有一个上大学的儿子。徐大姐在医院当护士,每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老公在政府机关,有2500元左右的收入,合起来5500元,这样的收入应该可以生活得很好了。
虽然现在徐大姐还是在菜场里想买啥就买啥,没有太多顾忌,但是天天看着鸡蛋、辣椒、猪肉、海鲜、食用油……一样接着一样地向上飙升,且波及范围越来越广,心里还是十分疑惑。“刚开始猪肉涨价,说是因为去年的蓝耳病闹的疫情,可现在吃的全涨价,我就弄不明白了。”
徐大姐家最大的开支就是儿子的教育费。“现在学杂费年年涨,学校还不时地收这费那费,养一个小孩真是太不容易了。”8月底,徐大姐给正在上大学的儿子交学费,一次性就支付掉了5100元学费和1200元住宿费,总共6300元。虽然这笔钱肯定是动用了家里的存款,但是儿子一开学,每个月还要打给足够的生活费,日子还是有点紧的。
这几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突飞猛进,由精英教育一步跨入到大众化教育,在校大学生人数由 1998年的340多万猛增到今年的1400万。但紧随其后的则是水涨船高的学费。20年前,大学学费为每年200元,现在已经上涨到平均每年5000 元,一个大学生本科4年,相当于城镇居民4.2年纯收入,普通农民家庭13.6年的纯收入。
不仅是高等教育,从小孩一出生到上幼儿园,家长就得勒紧裤带开始“填钱”的漫漫长路。杭州黄女士的女儿正在幼儿园读小小班,刚进去时说好每个月的托儿费是230元,又交了什么保险费还有其他一些费用,一下就支出了500多元。可第二个月托儿费就涨价了,每月得260元了,没想到才上了几个月,幼儿园又说如果想让宝宝另外学习英语及数学,还得另交60元,这样以后每个月就得320元了。黄女士听其他家长说到了中班和大班,如想学一科就得多交一科的钱,他们每个月都在500元左右了。
教育支出已经一跃成为有小孩家庭的支出首位,有人测算过,在中国养一个小孩从出生到大学毕业至少需要20万。眼看着物价上涨正在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人都担心这会引起学费的随之攀高。教育部最近倒是就这个问题明确向媒体表示:学费5年内都不涨了,学校收费标准制定与物价“不挂钩”,现在将来都不会因为物价上涨而提高。
但是,学费不涨了,并不意味着现在高额的学费就会降下来。而且中国家庭对于小孩的教育又是十分重视的。像在徐大姐家,对于儿子的教育费用开支,两位家长就一点都不含糊,儿子要买个电脑、报个班学英语的,只要家里有足够的钱,他们都会一一满足。
“除了教育,将来还得考虑买房的问题,其实担子也不轻。”徐大姐想想未来,还是感觉压力很大。徐大姐一家每个月都要存个2000元钱,作为儿子的储备基金,不过光靠这点储蓄,想买套好房子还是捉襟见肘。 - (来源:观察与思考)
这次的物价上涨就像一辆马力十足的汽车,朝着让人难以接受的程度大步前进,而且丝毫没有减速的兆头。老百姓面对连连突破警戒线的CPI,怀揣着几年都不涨一次的工资,又该如何往前走呢?
低保户:让温饱更加雪上加霜
拿着低保金过日子的老百姓,是城市中最贫穷的一批人,他们由于种种原因失业和下岗,没有任何生活经济来源,因此只能靠政府发放的救助金勉强度日。
陈衡老太太是杭州半道红社区的低保户,今年已经84岁高龄,谈起涨价前后自己的生活,陈老摇了摇头,“以前就过得比较困难,现在什么东西都涨了,日子就更难熬了。”
杭州市区的低保标准为月人均300―340元,陈老拿的是最高340元的低保,另外她还有一些补贴,如水电煤气每月补贴30元,老人补贴每月20元,高温补贴两个月200元……算一算,平均一个月差不多有500多元的收入。
丈夫去世后,丈夫的妹妹看陈老孤独一人,无儿无女,又年事已高,就搬来和她一起居住,好有个照应。于是,两个老太太就挤在一个40多平方米的单元房里依依相偎。“她一个月有1100元的退休工资,虽然有时候我的低保金不够用她会补贴一点,但我想还是各用各的,毕竟她还有个女儿,以后嫁人还是要很大开销的。”陈老道出自己的心声。
两位老人在日常生活里都很节省,每月的开销主要是吃饭、买药和添置生活用品。记者看到陈老餐桌上只有简简单单的四样菜,丝瓜炒肉末、粉皮、豆腐干和酱瓜。两位老人每天用在吃饭上的钱只有区区十来元,一个月也就350元。早晨一般是三个刀切,一人一个,还有一个掰成两半分着吃,中午把菜烧出来,吃好后,就用饭罩罩好,因为晚上那顿就吃中午的剩菜。
提起猪肉的涨价,陈老说:“以前八九元一斤的时候,我们还能吃个肉丁、酱丁,现在涨到十五六元,也就来点肉末星子了。”菜价一涨,陈老一个月吃饭就比原来多支出了50元,低保户家庭本来就对肉类、海鲜望而止步,现在陈老更是一个月都难得吃一次炖肉,菜篮子里就丝瓜、冬瓜、茭菜几样素菜来回轮换。
对于老年低保户来说,看病吃药也是一大开支。陈老很幸运地由丈夫原来所在的单位解决了医保,但陈老却并不常去医保所在医院看病开药。“医院太远了,我血压高,年纪又这么大,还得换好几趟公交车,哪里折腾得起啊。”
因此陈老一般就在楼下的药店买药,陈老从年轻时身体就不好,现在不仅有高血压,还患有肩周炎、颈椎病、神经痛几种疾病,天天都得吃一大把药。现在物价一涨,买药的钱只好压缩。葡萄糖酸钙片2.6元、卡马西平片4.9元、曲克芦丁片1.8元、珍菊降压片7.9元……陈老现在买的药都是同种药里最便宜的,可药是便宜,副作用也比较大,每天吃的量也更大。陈老每天吃完午饭,都要吞下十几粒各种各样的药丸,常常塞住,痛苦不堪。可是不吃,身上就要这儿痛,那儿疼的,日子也过不安耽。
如果说老年低保户家庭本来的消费开支就不大,那么对于有孩子的低保户家庭,涨价就更像是当头棒喝。李浩一家住在南京夫子庙社区,5年前他和妻子双双下岗失业,夫妻俩只好打零工赚钱维持生计。现在每月200多元的低保金加上平时打工赚的钱,一家每月有六七百元的收入。
儿子上初中,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给他吃好了,他和妻子都怕耽误孩子身体发育,只好从牙缝里省出钱花在孩子身上。可涨价后,本来5元钱至少能够买七八两肉,现在却只能够买5两。“孩子还小,不懂事,当然是希望顿顿都有荤菜吃了,可是以我们家的条件根本满足不了他。”李浩去菜场买菜,要下几次决心,才能狠狠心买上一斤肉,回来让妻子分成两份,当天中午先拿出一份,和土豆或是萝卜炒上一份荤菜全让儿子吃,他和妻子就光吃素的。另外一份放冰箱里冷冻着,等儿子急得又要吃肉了,再拿出来炒给儿子吃。
考虑到物价持续上涨,各地政府近期也对低保户家庭发放了涨价补贴,少则十几二十元,多则上百元。这些补贴不同程度地缓解了低保户家庭的生活困境。
农民工:身负重担的我们不堪一击
农民工是一批特殊人群,他们既是农民又是工人,既属于农村又属于城市,这样两难的身份,让他们必然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每个农民工的身后,都代表着一个分离的家庭,物价上涨,对于他们来说有着比其他人更为复杂的影响。
正在给上海某小区进行“平改坡”建设的农民工小徐,30出头,和妻子双双外出打工,湖北老家留着两位老人和儿子,是一个典型的外出打工家庭。
小徐是油漆工,跟着包工头走南闯北,工资按天算,干一天50元钱,里面还包括吃饭补贴7元钱,如果自己开伙,就得把吃饭补贴扣除,一天只有43元钱。小徐的收入完全取决于包工头的本事,拉得来项目,就忙忙碌碌每月拿个千把来块,遇到光景不好,几个月没事干的日子也是常有的。相比之下,小徐老婆的工资就稳定许多,老婆在市郊一个饭馆打工,在那里租了个房子住,一个月工资不多不少800元。8月份,小徐拿了900元工资,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总共1700元。
早上6点开工,中午休息一个半小时,接着干到下午6点,小徐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记者去采访的时候,正遇上小徐烧晚饭,小徐不搭伙吃饭,南方菜太甜,实在吃不习惯,就天天自己买菜做饭。只见斑驳的木桌子上,一个手掌大小的电饭煲正滋滋地冒着热气。记者闻到了一股饭香,却没闻到什么菜味,环顾四周,只在桌脚下发现了两把装在塑料袋里的白菜。
“你以为我们天天吃什么啊,现在物价涨得那么厉害,肉是从来不碰的,这边馒头都要6毛一个,青菜也要2.5元,我就天天买两斤白菜,当一天的菜吃了。”小徐无奈地说。涨价之后,小徐一家光用在吃饭上的钱就多了100元左右,买的菜花样更少了,分量也更轻了。“本来生活拮据的时候,还能买点便宜的方便面熬段时间,可是现在最普通的康师傅红烧牛肉面也从1.5元涨到2元了,这样下去,我们连方便面也吃不起了。”
每个外出打工者身上都有着沉甸甸的家庭负担,他们背负着全家的希望,来到陌生的城市努力奋斗,希冀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小徐和老婆是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父母年岁已大,全靠他们每月寄回家的钱维持生活,老父亲身体不好,小徐也得经常抽空回去照顾,还得带上更多的钱给父亲看病吃药。儿子今年刚上初中,眼看着学费又贵了不少,以后有能力还要支持他上大学。家乡的侄儿、侄女将要结婚,小徐当然也得应酬。而且小徐在家里是儿子,又是出来“混”的人,家乡人都觉得他本事大,有什么事都指着他出面,这人情都得花钱啊!
和小徐同在一个工地打工的阿强还没结婚,为了攒钱回家盖房子,将来能娶到媳妇,阿强生活得特别节省,每天自己做饭吃,偶尔在下了夜班后买包方便面当宵夜,一切都是为了省钱,他的目标是将每月的生活费用控制在300元以内,今年他发现,300元已经过不了日子了。“而且我的父母现在还住在三四十年的老房子里,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眼看着寄回去的钱越来越少,阿强的眼眶红红的。
农民工复杂的身份,让他们成为了城市中最脆弱的群体。虽然日夜工作在城市,但他们似乎并不属于这里。当城里人的权利意识普遍增强,对诸如养老金、住房公积金的“待遇”越来越重视时,在城里从事着最苦最累活儿的农民工却离“待遇”这两个字还很远很远。调查显示,97.7%的雇主没有为农民工办理养老金、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金,93.4%的没有给他们办理工伤保险,86.3%的单位没有为他们做过定期健康检查。生病后需要医治时,医药费几乎全部由农民工自己来承受。
在很多人眼里,农民工与城里人相比是外来人,与老板相比是穷苦人,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是无知人。他们身上肩负着沉重的责任和生活的寄托,本来就高额的物价,一旦上涨,毫无保障和基础的他们无疑是最不堪一击的弱势群体。(来源:观察与思考)
现在的年轻人以80后居多,从小就不知柴米油盐贵的他们,在父母的庇护下花钱一向大手大脚,而长大成人的他们,在经历了走入社会、自力更生的转变后,才品尝到了生活的不易。
王小姐是温州人,今年刚刚大学毕业,在经历了找工作的一番迷茫和艰辛后,终于在杭州的一家区报宣传部谋得了一份记者的工作。天天穿梭于区府大院的她,让好多同学颇为羡慕,但因为刚毕业,王小姐又是合同工,所以工资底薪加稿费,一个月只有1300元左右。
对于涨价的影响,王小姐最大的体会不是在吃,而是在房租上。“我也不太会烧饭,基本上除了和朋友去外面吃一两顿,就天天在单位食堂解决,倒是房租涨价的影响对我更大。”
王小姐和朋友合租了一套三居室里的主卧,一间房740元,对半分,王小姐需要付370元。但是现在这间房子的主人只租到10月份,之后就要收回自己住,所以王小姐自从7月份毕业住进去后就没安生过,一有空就上网查租房信息,要不然等主人来赶了就得流落街头。
上网一查,王小姐发现一样的房子,这几个月都平均涨了一两百,想要再租到以前一样价格的房子,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其实不只是在杭州,房租上涨是全国范围内的大趋势。据最新的上海房屋租赁指数报告显示,7月份上海房屋租赁市场进入旺季,租赁指数上升步伐加大,较上月上涨28点,环比上升2.7%,达1036点。其中,高档房和一般商品房租金均有较大幅度提升。
在山东济南一家公司工作的陈先生也很无奈,陈先生所租的房子位于百花公园附近,一年前他刚搬进去的时候,房租是每个月1200元,可如今已经上涨到1400元/月了。不仅如此,前不久陈先生又接到了房东的通知,下个月房租可能还要上涨。
房租上涨的罪魁祸首就是常年居高不下的房价。于是,“房奴”、“租奴”这些新鲜的概念也就横空出世。
不管是房奴还是租奴,月供占收入的50%就是一条警戒线。北京的小张夫妻就自嘲自己为房奴一族。他们在去年11月买了房,当时刚拿到房产证的时候,夫妻俩如释重负,因为这意味着终于不需要再租房度日了,意味着他们终于迈进有房一族了,但接下去的事情却让他们始料未及。
小张夫妻加起来月收入7000元,应该说如果没买房,小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可现在一还贷就要去掉3000多元,他们的生活压力明显增重不少,承受着“一天不工作,就会被世界抛弃”的精神重压,不敢娱乐不敢生病,更不敢偶尔地奢侈浪漫一下。
有关数据统计,在表示因买房而产生经济压力的购房者中,有接近一半的购房者“减少了出去娱乐、旅游的次数”;有40.9%的购房者表示会“减少出去聚会的次数”;有36.4%的购房者表示“日常的油盐酱醋也要小心计算”;甚至,有54.6%的购房者表示“有时候需要借钱过日子”。
公务员家庭:压力还是有点大
公务员家庭代表着城市中的中高收入阶层,他们拥有受人尊敬的地位,良好的社会保障,优越的工资水平。涨价,似乎对他们没有太大的影响。
住在济南的徐大姐一家是典型的公务员家庭,两人都40多岁,有一个上大学的儿子。徐大姐在医院当护士,每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老公在政府机关,有2500元左右的收入,合起来5500元,这样的收入应该可以生活得很好了。
虽然现在徐大姐还是在菜场里想买啥就买啥,没有太多顾忌,但是天天看着鸡蛋、辣椒、猪肉、海鲜、食用油……一样接着一样地向上飙升,且波及范围越来越广,心里还是十分疑惑。“刚开始猪肉涨价,说是因为去年的蓝耳病闹的疫情,可现在吃的全涨价,我就弄不明白了。”
徐大姐家最大的开支就是儿子的教育费。“现在学杂费年年涨,学校还不时地收这费那费,养一个小孩真是太不容易了。”8月底,徐大姐给正在上大学的儿子交学费,一次性就支付掉了5100元学费和1200元住宿费,总共6300元。虽然这笔钱肯定是动用了家里的存款,但是儿子一开学,每个月还要打给足够的生活费,日子还是有点紧的。
这几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突飞猛进,由精英教育一步跨入到大众化教育,在校大学生人数由 1998年的340多万猛增到今年的1400万。但紧随其后的则是水涨船高的学费。20年前,大学学费为每年200元,现在已经上涨到平均每年5000 元,一个大学生本科4年,相当于城镇居民4.2年纯收入,普通农民家庭13.6年的纯收入。
不仅是高等教育,从小孩一出生到上幼儿园,家长就得勒紧裤带开始“填钱”的漫漫长路。杭州黄女士的女儿正在幼儿园读小小班,刚进去时说好每个月的托儿费是230元,又交了什么保险费还有其他一些费用,一下就支出了500多元。可第二个月托儿费就涨价了,每月得260元了,没想到才上了几个月,幼儿园又说如果想让宝宝另外学习英语及数学,还得另交60元,这样以后每个月就得320元了。黄女士听其他家长说到了中班和大班,如想学一科就得多交一科的钱,他们每个月都在500元左右了。
教育支出已经一跃成为有小孩家庭的支出首位,有人测算过,在中国养一个小孩从出生到大学毕业至少需要20万。眼看着物价上涨正在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人都担心这会引起学费的随之攀高。教育部最近倒是就这个问题明确向媒体表示:学费5年内都不涨了,学校收费标准制定与物价“不挂钩”,现在将来都不会因为物价上涨而提高。
但是,学费不涨了,并不意味着现在高额的学费就会降下来。而且中国家庭对于小孩的教育又是十分重视的。像在徐大姐家,对于儿子的教育费用开支,两位家长就一点都不含糊,儿子要买个电脑、报个班学英语的,只要家里有足够的钱,他们都会一一满足。
“除了教育,将来还得考虑买房的问题,其实担子也不轻。”徐大姐想想未来,还是感觉压力很大。徐大姐一家每个月都要存个2000元钱,作为儿子的储备基金,不过光靠这点储蓄,想买套好房子还是捉襟见肘。 - (来源:观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