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7-11-29
- 帖子
- 365
- 反馈评分
- 0
- 点数
- 1
广东电白73名老人8年服务留守儿童
2012年02月07日01:26 南方农村报 冼伟锋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王业余在给孩子们上书法课。
南方农村报讯(记者冼伟锋) 1月7日至9日,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在深圳举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说,中国关工委从成立之初,就十分注重基层关工委建设。2010年中国关工委提出,把2011年到2013年作为“基层工作年”。目前全国已建立90余万个基层关工委组织,有1250余万名“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模范、老教师)奋战在基层第一线。
在广东,关工组织已发展到7万多个,遍及镇村、街居、学校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关工队伍包括各级关工组织的班子成员、骨干队伍和志愿者共107万多人。据有关数据显示,全省关工基层组织有30%工作得很好,60%工作得较好,但也有10%的基层组织应建未建,或只是挂名没有开展工作和活动。
2003年,电白县霞洞镇永楼自然村成立关工小组,9年来,73名老人发挥余热,积极为该村下一代的成长和村庄发展而努力。
新年前夕,广东电白县霞洞镇永楼自然村150多名中小学生都收到了该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下称关工小组)送上的一份新年礼物。送礼的王业余在村里一现身,27名留守儿童就围着他说个不停。
今年78岁的王业余是永楼村关工小组的顾问。他1997年退休,2003年开始担任茂名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当年,他回到老家永楼村,想为村庄老人们提供一个发挥余热的平台。于是,他自掏4000多元,请来两辆中巴,把村里的老人拉到市区“开眼界”,并请茂名市关工委的领导给老人们培训。随后,永楼村成立了关工小组,王业余把自己在老家的房子贡献出来作办公场所。当时这个还是广东省第1000个、茂名市95个贫困自然村之一的永楼村,却是茂名市2万多个自然村中第一个成立关工小组的。
8年来,在王业余的带领和感染下,永楼村73名老农民、老村干、老教师等走到一起,积极发挥余热,努力引导该村下一代健康成长。
劝学助学
因为经济落后等原因,永楼自然村不少适龄学童无心向学。2003年,关工小组成立后,王业余等人通过走家进户式的调查了解后,发现孩子们无心向学主要是因为读书怕苦和怕读了书找不到工作。
为改变这“两怕”,关工小组的老人们开始劝学。但刚开始时老人们屡屡碰壁,不少村民认为小孩长大能够务农打工赚钱就够了。为此,老人们想到了用村庄里的真实例子来告诉村民读书的好处。
永楼村博士生王海仁在读大学的时候失去了父母,其在生活和学习上都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一度想辍学。在关工小组成员王业政的鼓励下,王海仁回到学校继续读书,并取得了学校最高的奖助金。目前,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老人们用王海仁的例子告诉读书怕苦的孩子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对于家长担心孩子读书后反而找不到工作的想法,老人们就用崔道光的事例教育他们。崔道光育有两男一女,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三个儿女也不辜负父亲的期望,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毕业以后都在广州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家庭经济也因此获得改善。
在劝学的同时,老人们还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他们把村中适龄学童的名字逐一登记下来,以便随时向老师和家长等打听他们的学习情况。对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老人们就送笔、本、书等奖励,孩子的学习热情也由此被激发。
王业余还在自己家的院子培育了600多棵菠萝树苗,送给村里有孩子念书的家庭。他希望树苗长大后,能帮补孩子的读书费用。
老人们的实际行动感染了永楼村村民。近年来,永楼村的村民都十分重视教育,村中读书风气浓厚,每年都有孩子考上大学。据了解,永楼村现有青少年268人,在校读书190人,大学毕业生25人,博士生1人。
帮助留守儿童
近年来,老人们通过走访获知,全村有留守儿童27人,大多跟随爷爷奶奶生活。为了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照顾,关工小组13名骨干按照就近服务的原则,将全村27名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分工给每个人,定期或不定期地到留守儿童家中了解情况,帮助解决问题,以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王业余服务的对象是村民李瑞英家的两名留守儿童。与李瑞英家“结对”后,王业余经常到李家串门、聊天。在农村义务教育还没实行免费前,由于李瑞英在外打工的儿子和媳妇没有寄钱回来,两个孩子没钱交学费。王业余获悉后,马上送了300元给李家。
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老人们就利用过年过节外出打工人员回村的机会,与他们聊孩子的情况,并“要求”他们每个星期至少打一次电话给孩子,而且每年都要抽空回来看望孩子。“每个星期都能接到爸爸妈妈打回来的电话,觉得爸爸妈妈一直都在关心自己。”留守儿童王丹梅说。
平时,老人们也会时不时与孩子们一起练习书法、读书,还经常举办一些法制班、科技班等。
另外,老人们与孩子们就读的中小学保持联系,及时发现、解决各种新问题,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此外,村关工小组还与电白三中等校的关工小组结成对子,不时联合举办一些大型活动,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
在关工小组的努力下,永楼村27名留守儿童没有出现过辍学或停学等情况,也没有发生吸毒、赌博、盗窃等不良行为,70%以上的孩子被学校评为优秀学生。
修筑“团结路”
永楼村关工小组在做好关心下一代的工作的同时,还帮助村民解决“食行住”等问题,促进村庄发展。
据了解,永楼村解放时有人口400多人,土地450亩,人均一亩。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建设占用农地,村民人均只有3分地。关工小组的老人们认为:“关心下一代,首先要关心下一代的吃饭问题。”于是,老人们开始带领村民造田。永楼村的后背石牌岭脚,有几百亩山岭可以开发造田。关工小组穿针引线,找开发商带资先开发,然后由政府按政策规定补贴资金解决,现在已造出农田500多亩和挖了4口塘。他们还计划立项搞平整化,实行机械化耕种,增加产量,“后代就不怕没饭吃了。”
永楼自然村分属霞洞、军屯两个村委会管理,上村归霞洞村委会管;下村归军屯村委会管。村民想铺设一条水泥路,解决行路难问题,但两村意见不一。军屯村委会主持铺了一段路后觉得要亏本,停工不铺了;村民又找来工程队承包,工程队铺了一段路后担心拿不到钱,也停工了。正所谓“众人家婆无人管”。
关工小组的老人们决心把村路铺好。他们筹款、借钱、赊水泥、赊石子和赊河沙,想方设法继续把路铺起来。同时,为保证水泥路的质量,老人们还自发义务帮忙拉线测路基,给刚铺好的水泥路定时淋水等。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全长800米、宽6米、耗资18万元的水泥路终于铺好了。如今,村民都把这条路称为“团结路”。
老人们在村民住房问题上也出了一把力。据了解,2002年永楼村近70%的农户还住在破烂的泥砖房里。在关工小组的帮助下,村民采取自筹一点,政府支持一点,亲戚朋友借一点的办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现在已有92%的村民住上了钢筋水泥房。近日,南方农村报记者在永楼村看到,村民的住房高的建有三四层,一般也有两层。
2012年02月07日01:26 南方农村报 冼伟锋
王业余在给孩子们上书法课。
南方农村报讯(记者冼伟锋) 1月7日至9日,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在深圳举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说,中国关工委从成立之初,就十分注重基层关工委建设。2010年中国关工委提出,把2011年到2013年作为“基层工作年”。目前全国已建立90余万个基层关工委组织,有1250余万名“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模范、老教师)奋战在基层第一线。
在广东,关工组织已发展到7万多个,遍及镇村、街居、学校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关工队伍包括各级关工组织的班子成员、骨干队伍和志愿者共107万多人。据有关数据显示,全省关工基层组织有30%工作得很好,60%工作得较好,但也有10%的基层组织应建未建,或只是挂名没有开展工作和活动。
2003年,电白县霞洞镇永楼自然村成立关工小组,9年来,73名老人发挥余热,积极为该村下一代的成长和村庄发展而努力。
新年前夕,广东电白县霞洞镇永楼自然村150多名中小学生都收到了该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下称关工小组)送上的一份新年礼物。送礼的王业余在村里一现身,27名留守儿童就围着他说个不停。
今年78岁的王业余是永楼村关工小组的顾问。他1997年退休,2003年开始担任茂名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当年,他回到老家永楼村,想为村庄老人们提供一个发挥余热的平台。于是,他自掏4000多元,请来两辆中巴,把村里的老人拉到市区“开眼界”,并请茂名市关工委的领导给老人们培训。随后,永楼村成立了关工小组,王业余把自己在老家的房子贡献出来作办公场所。当时这个还是广东省第1000个、茂名市95个贫困自然村之一的永楼村,却是茂名市2万多个自然村中第一个成立关工小组的。
8年来,在王业余的带领和感染下,永楼村73名老农民、老村干、老教师等走到一起,积极发挥余热,努力引导该村下一代健康成长。
劝学助学
因为经济落后等原因,永楼自然村不少适龄学童无心向学。2003年,关工小组成立后,王业余等人通过走家进户式的调查了解后,发现孩子们无心向学主要是因为读书怕苦和怕读了书找不到工作。
为改变这“两怕”,关工小组的老人们开始劝学。但刚开始时老人们屡屡碰壁,不少村民认为小孩长大能够务农打工赚钱就够了。为此,老人们想到了用村庄里的真实例子来告诉村民读书的好处。
永楼村博士生王海仁在读大学的时候失去了父母,其在生活和学习上都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一度想辍学。在关工小组成员王业政的鼓励下,王海仁回到学校继续读书,并取得了学校最高的奖助金。目前,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老人们用王海仁的例子告诉读书怕苦的孩子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对于家长担心孩子读书后反而找不到工作的想法,老人们就用崔道光的事例教育他们。崔道光育有两男一女,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三个儿女也不辜负父亲的期望,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毕业以后都在广州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家庭经济也因此获得改善。
在劝学的同时,老人们还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他们把村中适龄学童的名字逐一登记下来,以便随时向老师和家长等打听他们的学习情况。对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老人们就送笔、本、书等奖励,孩子的学习热情也由此被激发。
王业余还在自己家的院子培育了600多棵菠萝树苗,送给村里有孩子念书的家庭。他希望树苗长大后,能帮补孩子的读书费用。
老人们的实际行动感染了永楼村村民。近年来,永楼村的村民都十分重视教育,村中读书风气浓厚,每年都有孩子考上大学。据了解,永楼村现有青少年268人,在校读书190人,大学毕业生25人,博士生1人。
帮助留守儿童
近年来,老人们通过走访获知,全村有留守儿童27人,大多跟随爷爷奶奶生活。为了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照顾,关工小组13名骨干按照就近服务的原则,将全村27名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分工给每个人,定期或不定期地到留守儿童家中了解情况,帮助解决问题,以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王业余服务的对象是村民李瑞英家的两名留守儿童。与李瑞英家“结对”后,王业余经常到李家串门、聊天。在农村义务教育还没实行免费前,由于李瑞英在外打工的儿子和媳妇没有寄钱回来,两个孩子没钱交学费。王业余获悉后,马上送了300元给李家。
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老人们就利用过年过节外出打工人员回村的机会,与他们聊孩子的情况,并“要求”他们每个星期至少打一次电话给孩子,而且每年都要抽空回来看望孩子。“每个星期都能接到爸爸妈妈打回来的电话,觉得爸爸妈妈一直都在关心自己。”留守儿童王丹梅说。
平时,老人们也会时不时与孩子们一起练习书法、读书,还经常举办一些法制班、科技班等。
另外,老人们与孩子们就读的中小学保持联系,及时发现、解决各种新问题,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此外,村关工小组还与电白三中等校的关工小组结成对子,不时联合举办一些大型活动,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
在关工小组的努力下,永楼村27名留守儿童没有出现过辍学或停学等情况,也没有发生吸毒、赌博、盗窃等不良行为,70%以上的孩子被学校评为优秀学生。
修筑“团结路”
永楼村关工小组在做好关心下一代的工作的同时,还帮助村民解决“食行住”等问题,促进村庄发展。
据了解,永楼村解放时有人口400多人,土地450亩,人均一亩。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建设占用农地,村民人均只有3分地。关工小组的老人们认为:“关心下一代,首先要关心下一代的吃饭问题。”于是,老人们开始带领村民造田。永楼村的后背石牌岭脚,有几百亩山岭可以开发造田。关工小组穿针引线,找开发商带资先开发,然后由政府按政策规定补贴资金解决,现在已造出农田500多亩和挖了4口塘。他们还计划立项搞平整化,实行机械化耕种,增加产量,“后代就不怕没饭吃了。”
永楼自然村分属霞洞、军屯两个村委会管理,上村归霞洞村委会管;下村归军屯村委会管。村民想铺设一条水泥路,解决行路难问题,但两村意见不一。军屯村委会主持铺了一段路后觉得要亏本,停工不铺了;村民又找来工程队承包,工程队铺了一段路后担心拿不到钱,也停工了。正所谓“众人家婆无人管”。
关工小组的老人们决心把村路铺好。他们筹款、借钱、赊水泥、赊石子和赊河沙,想方设法继续把路铺起来。同时,为保证水泥路的质量,老人们还自发义务帮忙拉线测路基,给刚铺好的水泥路定时淋水等。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全长800米、宽6米、耗资18万元的水泥路终于铺好了。如今,村民都把这条路称为“团结路”。
老人们在村民住房问题上也出了一把力。据了解,2002年永楼村近70%的农户还住在破烂的泥砖房里。在关工小组的帮助下,村民采取自筹一点,政府支持一点,亲戚朋友借一点的办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现在已有92%的村民住上了钢筋水泥房。近日,南方农村报记者在永楼村看到,村民的住房高的建有三四层,一般也有两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