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教师没有尊严教育也无希望
日期:[2008年9月5日] 版次:[AA02] 版名:[社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论: 20 条
省委书记汪洋前日主持座谈会,专门研讨教师待遇。汪洋认为,成熟的领导者必须重视教育,否则就不是合格的领导。面对尖锐的质疑,他同时承认,教师待遇水平能否提高,关键在于各级党委政府有无责任心。座谈会定下时间表,要求广东在两年内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并使教师平均工资与当地公务员大体相当。而到明年教师节,省教育厅要通报各地解决问题的进度。
以省委书记的名义发出军令状,决意根治教师待遇尤其是代课教师的积弊,这是汪洋送给全省75.6万名中小学教师的节日礼物。不过,这一承诺牵扯出苦涩的背景:广东122个县中,教师平均工资比公务员低的县有86个,其中差距在500元以上的县有49个,大约占四成。而中小学代课教师更高达5.2万人,为全国之最,亦即每百名教师中就有近7名是无名分、无福利的教师雇工。
广东向来领风气之先,在诸多领域享有众多无可匹敌的荣耀。仅就国民生产总值GDP而言,去年已达3万亿元,领先新加坡等国家,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然而,骄人的省情并非全部,它也有令人感到焦虑甚至羞耻的一面:全省公办教师平均月收入1200元,代课教师则更低,三四百元不等,在部分地区只有区区200元。在拥有最多代课教师的同时,广东中小学教师空编6万多个。
教育的功用无需论证,可教育绝非空中楼阁。教师是建构的主体,他们的尊严是教育的凭依。师尊在,则教育存;师尊沦陷,教育必定没有前途。汪洋在出访国外前,召集教育座谈会,其决议无他,仅是重申了这些常识。而在行动层面,更着意督促政府官员直面教育界的困顿,杜绝懒惰和懈怠,摒弃教育行政中官僚主义的顽疾,以期唤醒公共财政对广东教育更广泛的担当。
公共财政对代课教师的轻慢,从空编数万的事实就一览无遗。假若对教育还抱有一丝单纯的念想,那么,代课教师这个称谓都是对教育、对广东人的侮辱。显然,这个群体的付出与回报绝不相称,极度失衡竟然是他们的常态。代课教师无法从高强度的职业作为中收获起码的生活尊严,可恰恰是这些人在支撑广东义务教育的基础。
代课教师是留存于教育行业的歧视现象,它以制度化的不平等安排制造了教师队伍中的不公。如今,无论是从对教育负责的立场,还是从对座谈会决议负责的角度,广东都到了一揽子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刻。实践证明,乃至于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经验显示,解决包括代课教师在内的教师待遇,障碍不在于钱多钱少,而在于公共财政是否负责,其潜台词则是地方官员能否执政为民。
这些年来,不管是全国还是广东的教育审计,都能发现挤占、截留、挪用甚至贪污教育经费的大批案例。教育投入本来就少,却往往成为官员在树立政绩中最容易牺牲的部分。在某种程度上讲,扭曲的政绩观变相抹杀了教师尊严。匡扶师尊必先整肃吏治,除了决心之外,广东也要完善辅助性的制度。不然,改善教师待遇可能无法长久,建立教师保障的长效机制也难以奏效。
汪洋形容反映教师待遇的问题是“血淋淋”的,此言非为夸张。对于收入微薄的师者特别是代课老师,日夜都挣扎在经济窘迫与身份压制的双重煎熬中,他们背负着广东教育的希望,却过着自己并不想要的生活。若比照肩负的使命与价值,他们本不该深陷在如此不堪的状态中。广东应该也能够解除他们的束缚,为师尊拂去蒙尘,一如粉碎落后的代课教师制度。
解决中小学教师待遇,珠三角地区用一年,欠发达地区用两年,而计时已经开始。这也可以理解为在岭南进一步恢复师尊的全部时间跨度。广东要重新做选择,公共财政必须增加新的方向,公共行政则要透过教育界显现健康的执政观。相较于历史欠账,尤其是对教师群体已经欠下的那些感情债、财政债,目前要做的那些事务不是为了建功,而意味着迟来的救赎,实因师尊与教育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