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龙
小学二年级
- 注册
- 2006-01-05
- 帖子
- 163
- 反馈评分
- 0
- 点数
- 1
7月6日,法国文坛上的著名作家克洛德・西蒙在巴黎与世长辞,享年92岁。克洛德・西蒙是法国“新小说”流派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一生作品达20多部。1985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早年历经坎坷
克洛德・西蒙1913年10月10日生于原法属殖民地马达加斯加岛。他不到1岁时,出身行伍的父亲在一次战役中阵亡。母亲携子返回法国,在南部朗格多克・鲁西永大区的贝尔皮尼昂市居住下来。西蒙未满11岁时,母亲故世。他随后由祖母抚养,迁往巴黎。在巴黎市的斯坦尼斯拉斯中学毕业后,他就读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1933年他放弃去海军学校的机会,跟立体派画家安德烈・洛特学绘画。1936年西蒙抱着支持西班牙政府的立场赶赴巴塞罗那,时值西班牙政府跟叛乱部队进行激战,这场残酷的内战对他的一生影响很深。二战爆发后,西蒙应征入伍,作为骑兵团的一员,1939年参加加默兹战役,并于当年5月被德军俘虏。5个月后,他越狱回国参加地下抵抗运动。战后,他游历了许多国家,并从1946年开始定居在比利牛斯山脉,一边种植葡萄,一边从事写作。
西蒙不仅热衷于文学创作,还热心当代社会问题。除早年赶赴西班牙外,他在1983年与其他文学界艺术家联名写信共同表达对“大国军备竞赛”的担忧。1996年,他又与其他8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道呼吁尽快解决逼迫“儿童性卖淫”的犯罪问题。针对这种社会现状,西蒙表示,任何方式的言行都比保持沉默有益。
对“新小说”派的不朽贡献
“新小说”是现代派文学中的一个流派。风靡于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有4个代表作家:阿兰・罗伯 格里耶、娜塔莉・萨洛特、米歇尔・布陶和克洛德・西蒙。另外还有玛格丽特・杜拉斯等作家一度也被认为属于新小说派。此前在上个世纪30年代,这种创作风格已经在出现在法国著名作家娜塔莉・萨洛特的笔下。
“新小说”流派反对传统的小说创作方法,主张作家摆脱固有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感情,打破传统小说对时空结构和叙述顺序的限制,采用意识流和虚实交错、时空颠倒等手法,对物的世界进行纯客观的描绘。这类小说回避社会问题,重在揭示世界和人生的荒诞,在欧洲和世界曾产生较大的影响,到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衰落。新小说派不是一个自觉的、有组织的流派,每位作家在创作上各有特色。
在新小说派作品的写作手法上,西蒙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此前的习画经历对小说创作颇有影响。《大酒店》是克洛德・西蒙第一部尝试文字与画相结合的作品。《大酒店》里只有几个面目模糊的人物,看不到明白的情节脉络。整个小说内容无头无尾,但是片断情节有声有色。西蒙向读者讲述的不是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是朦胧飘忽的印象。小说中,词与标点等组成和谐,给人以视觉厚度。
西蒙一生中共创作20多部小说。他的处女作《作假者》出版于1945年,第一部重要作品《风》发表于1957年,此后他进入创作高峰期,几乎每年有作品问世。战争经历直接促成了他在1960年创作出了经典小说《弗兰德公路》并于当年获得“新潮文学奖”,创作手法别具一格的《大酒店》问世于1962年,随后在1967年和1969年他又著完了《历史》和《法萨尔之战》,其中《历史》在1967年荣获“梅第西文学奖”。上世纪60年代这4部杰作使他在法国文坛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1970年和1971年他又创作了《盲人奥利翁》和《导体》,《三联画》和《家事诗》在1973年和1981年与读者见面。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他的作品《植物园》在1997年出版。
西蒙曾在1968至1970年间担任法国5大文学奖之一的“梅第西文学奖”评委会成员。1985年,时年72岁的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法国“新小说派”的艺术成就得到国际文坛的肯定。西方评论家把他看作最富于“现实主义倾向”的出色小说家。
“法国文坛失去了一位最伟大的作家”
克洛德・西蒙才华横溢,但处事低调。按照作家生前的习惯,其逝世的消息于9日公布于众。
对于他的逝世,法国总理德维尔潘评价称,“法国文坛失去了其中一位最伟大的作家”。德维尔潘表示,西蒙作品文笔独特,其小说极富个性地向世人展现了上个世纪的惊人历史画卷,而西蒙正是见证了上一世纪的人类战争与暴力。法国文化部长雷诺・当诺迪欧・瓦布尔表示,作为法国“新小说”流派的代表作家,西蒙无论在法国还是在世界上都享誉文坛。
“新小说”进入中国的高潮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西蒙的作品也是在此年代才被翻译介绍到中国。中国出版的《二十世纪法国文学丛书》收录了西蒙的杰作《佛兰德公路》,该作品与阿兰・罗伯 格里耶的《橡皮》一起,成为中国创作评论界在谈论法国“新小说”流派时无法绕过的两部作品。一代名家终有逝,但其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创作遗产。
早年历经坎坷
克洛德・西蒙1913年10月10日生于原法属殖民地马达加斯加岛。他不到1岁时,出身行伍的父亲在一次战役中阵亡。母亲携子返回法国,在南部朗格多克・鲁西永大区的贝尔皮尼昂市居住下来。西蒙未满11岁时,母亲故世。他随后由祖母抚养,迁往巴黎。在巴黎市的斯坦尼斯拉斯中学毕业后,他就读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1933年他放弃去海军学校的机会,跟立体派画家安德烈・洛特学绘画。1936年西蒙抱着支持西班牙政府的立场赶赴巴塞罗那,时值西班牙政府跟叛乱部队进行激战,这场残酷的内战对他的一生影响很深。二战爆发后,西蒙应征入伍,作为骑兵团的一员,1939年参加加默兹战役,并于当年5月被德军俘虏。5个月后,他越狱回国参加地下抵抗运动。战后,他游历了许多国家,并从1946年开始定居在比利牛斯山脉,一边种植葡萄,一边从事写作。
西蒙不仅热衷于文学创作,还热心当代社会问题。除早年赶赴西班牙外,他在1983年与其他文学界艺术家联名写信共同表达对“大国军备竞赛”的担忧。1996年,他又与其他8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道呼吁尽快解决逼迫“儿童性卖淫”的犯罪问题。针对这种社会现状,西蒙表示,任何方式的言行都比保持沉默有益。
对“新小说”派的不朽贡献
“新小说”是现代派文学中的一个流派。风靡于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有4个代表作家:阿兰・罗伯 格里耶、娜塔莉・萨洛特、米歇尔・布陶和克洛德・西蒙。另外还有玛格丽特・杜拉斯等作家一度也被认为属于新小说派。此前在上个世纪30年代,这种创作风格已经在出现在法国著名作家娜塔莉・萨洛特的笔下。
“新小说”流派反对传统的小说创作方法,主张作家摆脱固有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感情,打破传统小说对时空结构和叙述顺序的限制,采用意识流和虚实交错、时空颠倒等手法,对物的世界进行纯客观的描绘。这类小说回避社会问题,重在揭示世界和人生的荒诞,在欧洲和世界曾产生较大的影响,到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衰落。新小说派不是一个自觉的、有组织的流派,每位作家在创作上各有特色。
在新小说派作品的写作手法上,西蒙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此前的习画经历对小说创作颇有影响。《大酒店》是克洛德・西蒙第一部尝试文字与画相结合的作品。《大酒店》里只有几个面目模糊的人物,看不到明白的情节脉络。整个小说内容无头无尾,但是片断情节有声有色。西蒙向读者讲述的不是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是朦胧飘忽的印象。小说中,词与标点等组成和谐,给人以视觉厚度。
西蒙一生中共创作20多部小说。他的处女作《作假者》出版于1945年,第一部重要作品《风》发表于1957年,此后他进入创作高峰期,几乎每年有作品问世。战争经历直接促成了他在1960年创作出了经典小说《弗兰德公路》并于当年获得“新潮文学奖”,创作手法别具一格的《大酒店》问世于1962年,随后在1967年和1969年他又著完了《历史》和《法萨尔之战》,其中《历史》在1967年荣获“梅第西文学奖”。上世纪60年代这4部杰作使他在法国文坛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1970年和1971年他又创作了《盲人奥利翁》和《导体》,《三联画》和《家事诗》在1973年和1981年与读者见面。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他的作品《植物园》在1997年出版。
西蒙曾在1968至1970年间担任法国5大文学奖之一的“梅第西文学奖”评委会成员。1985年,时年72岁的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法国“新小说派”的艺术成就得到国际文坛的肯定。西方评论家把他看作最富于“现实主义倾向”的出色小说家。
“法国文坛失去了一位最伟大的作家”
克洛德・西蒙才华横溢,但处事低调。按照作家生前的习惯,其逝世的消息于9日公布于众。
对于他的逝世,法国总理德维尔潘评价称,“法国文坛失去了其中一位最伟大的作家”。德维尔潘表示,西蒙作品文笔独特,其小说极富个性地向世人展现了上个世纪的惊人历史画卷,而西蒙正是见证了上一世纪的人类战争与暴力。法国文化部长雷诺・当诺迪欧・瓦布尔表示,作为法国“新小说”流派的代表作家,西蒙无论在法国还是在世界上都享誉文坛。
“新小说”进入中国的高潮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西蒙的作品也是在此年代才被翻译介绍到中国。中国出版的《二十世纪法国文学丛书》收录了西蒙的杰作《佛兰德公路》,该作品与阿兰・罗伯 格里耶的《橡皮》一起,成为中国创作评论界在谈论法国“新小说”流派时无法绕过的两部作品。一代名家终有逝,但其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创作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