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也说崖话来由--(欢迎灌水) (2人在浏览)

山区崖佬

小学一年级
注册
2006-03-02
帖子
143
反馈评分
0
点数
1
以前不知道讲崖的是客家人,不知道崖话为什么叫做崖话。听朋友说为纪念崖山一战,因此,崖山战败的将士将自己的语言称作“崖话”。

西方史学称“崖山战役”为“东方滑铁卢”中国文明进程在“崖山战役”后逆转!
 
粤西客家人(崖佬)是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带去保护宋朝小皇帝的最后一支部队约60万人(其中有11万是文天祥北返与元朝谈判时在粤北招募的义军),崖山一战,宋朝灭亡。这批客家人小部分在今台山的赤溪安置下来。大部流散江湖,沿海边向粤西、广西、海南、越南流散。


崖山,位于新会银湖的珠江出海口,崖山一役,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招募的义军彻底宣告失败,余部大都就近弃船登陆,小部分乘船流落南洋,成为最早的华侨。
 
有学人将客家人入粤方式分为山、水、海一种客家人,而最惨、最迟进入岭南的是海客家(粤西客家,崖山战败的义军将士,即今天所说的崖佬),他们无后方依托,要逃避元军的追杀,又要防避广府族群的排挤。
 
崖山战役发生在1278年,客家,客家话的称谓始于明中叶,有清一代,才广为从知。如果崖话因纪念崖山战役得名属实,那么”崖话“、”崖佬“的称谓实远早于家家话、客家人的称呼。
 
“客家人”的称谓广为客家人自身及学术界所知,始于惠州丰湖书院徐旭曾先生的<<丰湖杂记>>现摘寻部分文章于下,供网友参考:




  “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自徽钦北狩,高宗南渡,故家世胄,先后由中州山左,越淮渡江而从之,寄居各地。迨元兵大举南下,宋帝辗转播迁,南来岭表,不但故家世胄,即百姓亦多举族相随,有由浙而闽,沿海至粤者,有由湘赣逾岭至粤者,沿途据险,与元兵战,或徒手与元兵搏,全家覆灭,全族覆灭者,殆如恒河沙数。天不祚宋,崖门滔海,国运遂终,其随帝南来历万死而一生之遗民,固犹到处是也;虽痛国亡家破,然不甘为田横岛五百人之自杀,犹存生聚教训复仇雪耻之心,一因风俗语言之不同,而烟瘴潮湿,又多生疾病,雅不俗与土人混处,欲择距内省稍近之地而居之;一因同属患难余生,不应东西离散,应同居一地,声气既无间隔,休戚始可相关,其忠义之心,可谓不因地而殊,不因时而异矣。当时元兵残暴,所过成圩,粤之土人,亦争相向海滨各县逃避,其闽、赣、湘、粤边境,毗连千数百里之地,常有数十里无人烟者,于是遂相率迁居该地焉。西起大庚,东至闽汀,纵横蜿蜒,山之南,山之北,皆属也。即今之福建汀州各属,江西之南安、赣州、宁都各属,广东之南雄、韶州、连州、惠州、嘉应各属,及潮州之大埔、丰顺,广州之龙门各属,是也。所居既定,各就其地,各治其事,披荆斩棘,筑室垦田,种之植之,耕之获之,兴利除害,休养生息,曾几何时,遂别成一种风气矣。粤之土人,称该地之人为客,该地之人亦自称为客人。……嘉应宋芷湾检讨、又曲江周慎轩学博,尝为余言,嘉应汀州韶州之客人,尚有自东晋后迁来者,但为数无多也。”

<<丰湖杂记>>--徐旭曾
 
来了这里看了几个贴才知崖话比客家话还早;不过我在深圳用“崖话”和当地“客家人”交流还是有一定距离,但有近音,慢慢讲还是能听懂。
 
我们的祖先还是蛮光荣的啊!
 
请教:
在电白讲的客家话有人写“崖话”,也有人写成“涯话”,怎么回事?
在电白讲“黎话”,也有人写“俚话”,又是怎么回事?
以上可以通用吗?是不是里面有什么典故?怎演变过来的?
 
QUOTE(榕树头下小子 @ 2006年04月14日 Friday, 03:48 PM)
请教:
在电白讲的客家话有人写“崖话”,也有人写成“涯话”,怎么回事?
在电白讲“黎话”,也有人写“俚话”,又是怎么回事?
以上可以通用吗?是不是里面有什么典故?怎演变过来的?
[snapback]1100639[/snapback]​




请教不敢当,你提的问题,我曾经请教过一些朋友,都是些推测性的东东,作不得真。
崖话因纪念崖山战败得名是真,则涯话等写法可能是同音或谐音。
粤西客家其实是较少客家风俗的一支客家人,以客家学学者语言、文化、心理认同三大标
准分,语言是当然的客家话,文化(风俗)有相当部分被居住地同化。心理认同,直到近
几年,我才确知自己是“客家人”............
客家话有原住地(中原)的底蕴,染上旅途的风霜,吸收现住地的流韵(谭元享语)各
地有各地的差别是很自然。客家人被称为古汉族的活化石,大部分研究者指出:客家话是宋代的国语,有人推测,南方第一位状元张九龄(韶关客家人或客家先民)所以能中夺魁,一个原因就是文化重心逐渐南移、客家话在当时(中唐)已登堂入室,成为官方的通行语言,皇帝在面试(殿试)中能听明白张的语言,因此张才有可能点状元.........
有一佐证方法,就是用各种方言去读不同时代的诗词,会发现一有趣现象,读宋词用客家话声、调、韵最准。较明显的有李清照的<<声声慢>>用普通话及其它方言去读都觉拗口,用客家话去读就顺畅了、而李以深通韵律见称,还公开批评苏轼词不合韵律........呵呵。
 
哗..今天我才知道关于自已的那么多事,,楼主可真是高见啊........
 
涯话得名于其语言第一人称“我”读音为“涯”,本字是“我”字,涯话音ngai,普通话没有“ng”这个声母,所以用普通话无法准确表达“涯话”这个名词,只能去掉声母ng,而起其谐音“ai”,这样一来,就称涯话为“哎话”,这是极其错误的。
涯话是客家话在粤西和桂南地区的称呼,是他称也是自称。得名比“客家话”一词早。
客家人从闽粤赣客家地区于清康熙至乾隆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中迁入四川,如今四川讲客家话的有150万人。当地客家话不叫客家话,叫“土广东话”(闽粤赣客家移民中以广东籍为最多)。这是客家话起名晚的有力证据!
桂北柳州一带,客家话被当地人称作“脉介话”,称呼来源于当地客家话的代词“什么”读音“脉介”(mak gai)。

说“涯话”来源于宋崖山之战,是牵强附会的说法。
 
除了“涯”(我),客家话还有不少异于普通话的词汇,考其本字都是汉字,有的是古汉字(现在普通话所不用或少用的那部分词汇)。
例:知(di)、大(tai=太)、颈(giang,脖子)、识(sit,认识)、食(sit,吃)、饮(ngim,喝)、着(zok,穿)、行(hang,走)、走(zeu,跑)、箸(cu,筷子)、禾(vo,水稻)、爱(oi,要)、唬或写“嬲”,liao,玩)……等等,很多。可以出一本书介绍了!
 
QUOTE(hd136302 @ 2006年06月14日 Wednesday, 04:20 PM)
涯话得名于其语言第一人称“我”读音为“涯”,本字是“我”字,涯话音ngai,普通话没有“ng”这个声母,所以用普通话无法准确表达“涯话”这个名词,只能去掉声母ng,而起其谐音“ai”,这样一来,就称涯话为“哎话”,这是极其错误的。
涯话是客家话在粤西和桂南地区的称呼,是他称也是自称。得名比“客家话”一词早。
客家人从闽粤赣客家地区于清康熙至乾隆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中迁入四川,如今四川讲客家话的有150万人。当地客家话不叫客家话,叫“土广东话”(闽粤赣客家移民中以广东籍为最多)。这是客家话起名晚的有力证据!
桂北柳州一带,客家话被当地人称作“脉介话”,称呼来源于当地客家话的代词“什么”读音“脉介”(mak gai)。

说“涯话”来源于宋崖山之战,是牵强附会的说法。
[snapback]1304018[/snapback]​




将客家话称作“涯话”来源于崖山战役,我确实没有到确凿的实证,也没必要去实证。作为普通人,我了解就够了,实证是学者的事。按你的逻辑,将自己的语言称作“客家话”的人,当称自己为“客家”了?脉介表示什么,是各地客家话的通称,当然发音会有偏差。   将客家话称作“崖话”江西、福建都有,有人认为,那是战后生还的将士辗转重加“老家”后,将“崖话”的称谓带回老家的结果。对这你有什么高见吗?

客家话的称呼,源于客家人之后。即先有客家人的称谓,后有客家话的说法。客家人说的当然是客家话啦,呵呵!

湖广填四川的客家人,有土广东的称谓,源于先行入川的湖系(湖南、湖北、人数多)对后来入川且人数少的客家人(当时客家人的称谓尚末形成!)因他们大多来自广东,所以称他们为土广东,土广东的称谓,一直延用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当这群土广东成为世人瞩目的“高考状元村、状元镇”时,才为世人所知,土广东才知世上还有客家人、客家话的说法。呵呵!有点戏剧性喔。世界客瞩总会,总部在香港(也称崇正总会、崇尚正气之意,源自文天祥的《正气歌》)称洛带镇的土广东是最后一个回家的孩子,刚结束不久的第二十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就在洛带镇举办。也许“最后回家的孩子”更得人宠爱是促成在洛带盛会的成因吧。关于洛带土广东的介绍,可参阅肖平的《客家人》一书。

最后请教为什么崖话源自涯山战役是牵强附会之说?谢谢!
 
QUOTE(山区崖佬 @ 2006年07月05日 Wednesday, 12:21 AM)
将客家话称作“崖话”江西、福建都有,有人认为,那是战后生还的将士辗转重加“老家”后,将“崖话”的称谓带回老家的结果。对这你有什么高见吗?
最后请教为什么崖话源自涯山战役是牵强附会之说?谢谢!
[snapback]1360934[/snapback]​


首先,客家话称为“涯话”,只是粤西和桂南才有,闽粤赣客家大本营是没有这一称呼的。我本人就是在福建生活了近三十年的客家人,去过闽西客家地区(古称汀州)和梅州市多次。认识几乎所有的闽西各个县的客家人。从未听说过那里的客家人有将客家话称作“涯话”的。
其次,说涯话源自涯山战役是牵强附会的说法。前面帖子已说得很明白了。客家学学术上都已有了定论,即“涯话”称呼来源于客家话的第一人称“我”读音为“涯”。非我想当然而已。
 
舌站...

支持发扬涯话文化...
 
婆灾河度爹港米米!!
 
高,高!实在是高~!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